目前我國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中還存在著很多弊端,而民間游戲作為游藝民俗中最常見、最普遍、最有趣的娛樂活動,恰恰能夠彌補其他幼兒游戲的不足,使游戲真正成為幼兒隨時隨地自由自主可以玩耍的游戲,民間游戲在我國的開發尚屬空白,所以挖掘和開發民間游戲,以其靈活性、多樣性、讓幼兒自由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也同時滲透了民間藝術的熏陶和啟蒙,為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機會。增強了幼兒的合作意識。
我班開展了民間游戲《編花籃》、《推小車》都是需2~3個幼兒或更多幼兒相互協調配合的,第一次活動時,教師引導幼兒伸直腿翹上去,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有一定的難度,要引導幼兒向后搭腿,一個搭一個,這次活動用2、3個幼兒組成一組相互配合進行。在第二次活動中,幼兒逐漸發展為4人組、5人組,雖然搭腿時幼兒時常出錯,但能發現錯誤并自己糾正。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幼兒識別左右的能力。《推小車》的游戲,幼兒很喜歡,尤其是男孩,由于男孩的臂力較大,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很快地掌握動作要領,配合較協調,在以后的練習中幼兒能相到配合走了15米之遠,幼兒間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
對于器械游戲《滾鐵環》、《抖空竹》、《風葫蘆》。《滾鐵環》第一次接觸時,幼兒很難掌握器械的操作要領,不能把握鐵環的平衡。在以后的幾次活動中,幼兒能以鐵環的中心點為軸,連續滾動,并漸漸過渡為以鐵環的外環為中心。《抖空竹》在實施的過程中,幼兒能按教師的要求,盡量不用手去動。但花樣玩法對大班幼兒有一定的困難。《風葫蘆》由于器械有限,我們先在小范圍內開展,需教師先開始讓風葫蘆轉動后,小心交給幼兒,讓幼兒體驗拉動繩子的感覺漸漸的幼兒能自己使其轉動。
而兒歌游戲《砍白菜》比較簡單,在玩的過程中幼兒有即興創編兒歌的現象。如“搟、搟、搟面條,搟的面條細又長,小朋友們高興跳,吃起面條噴噴香。”另外,教師結合英語內空,“chop,chop,chipety-chop,cut off the bottom and cut off the top,I will put into the pot,”并把游戲進行改編,把砍掉的“幼兒”放進鍋里(圓圈內)。經改編后游戲幼兒更加的感興趣。
我們對民間游戲基本內容的搜集、應用、開發及推廣,充分發揮了民間游戲的獨特優勢,彌補部分游戲的欠缺,它以不受任何場地、材料,不受任何環境、物質條件的制約,不需在游戲過程中強調需求,不需用規則作為懲罰手段的游戲中,使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模仿性、好動得到了滿足,利用民間游戲的獨特風格,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集體意識、責任意識、自信,使幼兒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避史了民間游戲不斷地被遺棄、流失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