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周末要帶女兒去旅行,誰能借我一個男孩?”這不是開玩笑,而是時下一個新的家教理念。
在北京西城區一家私企工作的林女士,又一次帶著借來的男孩與自己9歲的兒子在郊區懷柔痛快地玩了一天,這已經是她第三次給自己的兒子“租”旅伴了。同樣,她的孩子也被“借”出去過兩回。她當初“借”孩子出去旅行純屬意外:“那次,我在單位里說想要帶孩子出去玩一次,恰好一位同事說也想帶她7歲的女兒出去玩,于是一拍即合。可是到了臨出發前的晚上,同事卻說有事脫不開身,去不了了。可同事的女兒卻鬧著非去不可,同事無奈之下只好委托我帶著她女兒一塊去玩了。都是獨生子女,我原以為兒子吃獨食,會擔心我分散愛心,會不樂意我帶著別人家的孩子一塊去玩,沒想到兒子竟然特別高興。一路上,兒子與小女孩又說又笑,我這做母親的反而被冷落在一邊。當然,兒子與小女孩也發生過一些爭執,但最終都是以和解而告終。沒想到,從那以后,原本內向的兒子竟然開朗了許多。我也沒想到帶兩個孩子出去玩,反而比帶一個更要容易。”
上面的這則家教實例,在我們聽來還很新鮮。其實,在歐美一些國家,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借”個伙伴去旅行很普遍。他們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在借別人的孩子時候要立借據,上面寫著“租借”的時間、攜帶物品、注意事項,還有租借的費用等。
當前在我們中國的獨生子女中,主要存在的就是交際問題。我們許多家長常常會感到困惑,因為父母平時對孩子說得再多,孩子也不懂什么叫人際關系,我們最多只是從理論上進行講解。由于孩子長期在熟悉的面孔中交往,真正得到鍛煉的機會并不多,一旦處于一個全新環境時其交往能力就顯得很弱,特別是在遇到一些矛盾以后往往顯得手足無措。而更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總怕孩子“惹事生非”,也怕孩子們在接觸中吃苦吃虧,便“教育”孩子如果“惹不起”也要“躲得起”,“引導”孩子與他人“井水不犯河水”。結果孩子與外界的接觸面越來越窄,交往圈子縮得越來越小,孩子也就成了“套中人”。許多孩子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成天和“洋娃娃”、“小人兵”們在一起,嘴中還會“咿唔”、“咿唔”地說個不停,你能說這是“童趣”而不是“孤獨”嗎?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只有注意多為孩子提供觀察、學習和磨礪的機會,讓他們在和陌生人相處中學會如何待人接物,學會如何與人打交道,才能使他們今后的人生交往中愉悅身心,才能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需要協作精神的社會中應付自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租”個孩子去旅行,多讓孩子有與陌生人交往接觸的機會,將大大地有利于孩子鍛煉和培養健康人際關系的能力,不失為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