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日,本年度全國乒乓球俱樂部甲A聯賽在杭州平湖拉開帷幕。在第二日的爭峰中,首日以黑馬姿態亮相的陜西至善棟梁女乒遇到了勁敵八一隊,結果以0:3完敗對手。八一隊一號主力、現役國家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楊楊為八一隊的取勝立下了頭功。這一消息被楊楊家鄉媒體——陜西《華商報》報道,冠以一個趣意十足的標題《陜西娃打敗家鄉球隊》。
適時,本刊記者對楊楊父母育兒之道的采訪剛剛按下STOP鍵,無疑,這一勝利成果再次對楊楊父母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最真實的詮釋。
楊楊,這位建國以來陜西省走出的第一個進入國家隊的乒乓球運動員,1989年1月出生于西安一個體育世家,父親在西安武警工程學院訓練部工作,母親是西安市少年宮體育部部長。從在運動場上蹣跚學步到4歲半時正式上乒乓案揮拍,到1999年在西安召開四運會期間的友誼賽上與乒壇泰斗王濤對壘深受鼓勵,再到2001年正式進入八一隊、2004年2月正式入編國家二隊,期間15年的磨練和造就,楊楊的每一步成長無不滲透著雙親的培育和教導。
健康才是養育孩子最基本的也是最終的目標
當然我首先想確證的一個問題是,楊楊走上乒乓之路是父母的引導還是自發的興趣?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問題對于楊楊的父母來說,似乎是多余的。
媽媽的話:我生楊楊是在預產期前兩天才回家休息的。一過滿月就上班了。孩子白天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晚上我和他爸爸回家,孩子就由我們帶。我熱愛體育事業,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擔任著乒乓球教練,從未間斷過。以我個人的發展我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母親,孩子不成功,我這一輩子都不成功。因此無論工作再忙,我仍然堅持每天能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我們的愿望就是孩子全面地健康成長,不論將來做什么,她在她自己的領域應是一個成功的人。
爸爸的話:楊楊生下七天的時候,我就用雙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一下一下地拉她起來,或者用手掌托住孩子的腳板,她一蹬我一推。每次洗完澡要進行提腳倒立、床上打滾兒的活動。那時候頭都抬不起來呢!剛學會翻身后,常把她放在訓練館的地板上,在她面前滾球,孩兒就把肚子挺起來,四肢張起,先是亂晃,不久就會爬了。那時候,我們還只局限在對運動的原始認識上:一是促進新陳代謝,身體健康;二是通過對身體肌肉、皮膚的直接刺激可以增強孩子對力的傳導的敏感性,長大后肢體靈活受傷率會大大減少。
媽媽的話:4歲多時,覺得孩子肢體靈敏,動作協調性好,讓孩子打乒乓球只是試試看。一打,孩子可能覺得這種肌肉上的震動和收放與在胎兒期從母體中的感應一致,就非常快地進入狀態。
爸爸的話:每一次面臨選擇,我們都不做決定,完全尊重孩子。楊楊幼年時沒有上過幼兒園,5歲半上學前班,小學期間各科成績都很好,連續多年被評為學校“三好學生”和區級“雛鷹好少年”,是西安市十佳少年。11歲時小學才上到五年級,該做選擇了——如果將來要做一個職業運動員,舍不舍得放棄學業?楊楊自己想了幾天,做出決定:打球。
媽媽的話:要說父母一點都不參與一切由她自己那也肯定不行。及時提醒、開導、鼓勵和支持是必要的。
爸爸的話:楊楊從小和小伙伴很友愛,這與她的性格有關。我曾為楊楊人生道路上沒有中學同學、大學同學,體驗不到摯樸的同窗之情頗覺遺憾,楊楊倒自信地說她有五湖四海的隊友呀。
媽媽的話:楊楊在爺爺奶奶身邊時,難免被寵過了頭。三歲時送去幼兒園,兩天后,不去了。原因是奶奶嫌幼兒園的阿姨照顧不好。4歲多時我看著孩子嬌氣、任性的缺點,堅決把孩子帶了出來,無論多難都要自己帶。剛開始,母女都受了一些挫折,經過堅持,再加上經常和訓練的小朋友在一起,自己就變化了很多。
爸爸的話:我們是搞體育的,因此更多地發揮了我們的所長。但如果楊楊當初選擇了學習——高考或是留學,我們一樣是盡全力支持的,雖然我們在學業上很快就指導不了她了。其實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夠認識到: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正是為孩子塑造良好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最佳時期。而這些東西不是面對面坐下講講就會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很多父母只懂得孩子吃好穿好學習好,有點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意識,這都是很自私的。如若今天楊楊決定重新回來學習文化知識,我們一定不反對,孩子渴求知識,同樣能很快取得好成績的,況且以她今天在乒乓生涯上取得的成績對于將來仍是一種對自己的信心和動力,而且這十幾年來的培育,楊楊擁有一般少年無法企及的良好的綜合素質。這一點對于楊楊今后的人生,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健康包含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道德四方面的健康,這些在5歲入學前父母就就應該完成這個素質教育基礎。入學以后就是檢驗家長的教育成果的時候了。
培養孩子的使命感,為孩子注入精神動力
小楊楊也喜歡布娃娃、巧克力,跟著媽媽逛公園嗎?少年的楊楊也喜歡追韓星穿韓裝QQ聊嗎?——這些離楊楊和她父母的生活并不遠,但距楊楊的理想太遠。
媽媽的話:在1999年四運會期間,我們陜西選派楊楊在友誼賽上與國手王濤對壘。王濤父親充當裁判。打完兩局,王濤夸說是塊好料,問她:“想不想當世界冠軍呀”,楊楊自信十足地說:“想”!從楊楊開始打球,我沒有常把‘為國爭光’的話掛在嘴上,而是經常給她講容國團、鄧亞萍、劉國梁的故事,這些世界冠軍正是和我們一樣黃皮膚、黑眼睛的同胞。
爸爸的話:興趣一旦成為理想就意味著責任。我們認真投入自己的工作是為國家做貢獻,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也是為國家做貢獻。這是一種滲透。
媽媽的話:楊楊上學時為方便訓練,和我住在少年宮分給我臨時住的宿舍。到冬天房頂上都掛著冰溜子,非常艱苦。許多人不理解:有家不回,逼著孩子受罪。楊楊卻從未叫過苦。放學回來馬上學習,吃完我給她蒸的三個雞蛋就開始練球。我和她爸爸陪練。后來,在省隊請教練學習,她爸爸一下班騎40分鐘摩托車來少年宮接了她,然后再去省隊練球,風雨無阻。2000年小學畢業后離開我們到北京打球,幾年來春節期間照練不誤。白天去會師朋好友,晚上別人家里都在看聯歡晚會,我們陪孩子在球館里練球。為了實現理想,楊楊對自己應有的娛樂和休息寧愿放棄。她不覺得這是犧牲,她得到了,技術的進步足以令她自豪!
爸爸的話:現在上一節課是12.5元,有的家長覺得貴。楊楊99年在省隊練球,一節課50元,這個錢我不說多少,我認。不就是大人把該抽的煙不抽了、該穿得衣服穿樸素一點,總之能省就省嘛。孩子選擇了自己的路,家長既然要支持,就要全力投入,尤其是資金。過些年后,別人站一圈是觀望者,咱孩子成長起來了,就覺得錢投入得值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孩子后來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父母只要盡力了,就會受到兒女終生的感恩。
媽媽的話:我很嚴厲,楊楊爸爸更溫和一些,善于講道理。但不管我打過她罵過她,她知道媽媽是永遠的支持者!高強度的訓練和枯燥的生活對于一個十五歲的少女來說,肯定是壓抑的。情緒的波動、情感的需求、訓練中的挫折,大孩子的心事都會跟媽媽講。我們每次去看望她,不是吃喝玩樂,完全是一次面對面的溝通。孩子需要排解外來因素給內心帶來的影響。這也是她走上成功的必經之路。通過一次次的經歷,孩子成熟了,更能把握自己了,她的精神動力更強大了。
尊重,但絕不縱容
孩子畢竟是孩子,除了承受訓練的艱辛之外,難道還真得要受爸媽的責罰?
爸爸的話: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師長。尤其是入學之前的教育工程任務最為艱巨。玉石不經雕琢怎么看都是頑石一塊,可怎么雕呢,都成龍成鳳?十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這就是尊重的問題。家長自身素質、家庭環境關系著孩子的成長和命運。不尊重孩子的性格、智力傾向盲目施教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楊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乒乓球,自身條件也具備,加上我們對孩子的充分尊重、民主教育,一路走下來還算順利。有的孩子一開始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興趣傾向,家長就讓孩子各個班都學,一圈下來,父母和孩子可能都知道該干什么了。
媽媽的話:有時,也會因訓練疏忽,一周下來難見長進而挨打受懲罰,挨了打還要反省寫檢查,反省得認真、改進得快就有獎。既打就真打,在我辦公室,有時陪孩子來練球的家長看見不忍,就替楊楊求情。我打,就是要她明白媽媽為什么生氣,自己認識到哪錯了,怎么改。我打完孩子不去哄,有的家長找完孩子又把孩子抱在懷里一塊哭,一邊后悔一邊哄,我覺得這很不好。每個人從小必須學會自立,包括對自己的錯誤負責。
爸爸的話:光打不行,自尊心都被打沒了。教以理,育以愛。我和楊楊她媽在這方面注重點不同,但在孩子面前即使有異意,也不會當下拆臺袒護孩子。怎樣恰到好處,每個孩子、每對家長的氣質和素質不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高招,才能“點石成金”。
媽媽的話:不論對待工作、學習還是他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樣板。我們大人有缺點,積極改正,孩子有缺點,不護短。不管師從哪位教練,隊友的批評和教練的指正一樣,我們認真聽取。
實力加信念才能成功
戴麗麗(八一隊楊楊的教練):楊楊的個性很強,不怕苦不畏難,悟性也好,是很有潛力的,但面臨的挑戰也是很大的,即個人的潛力和乒乓事業發展的大環境的沖突。但無論楊楊在乒乓事業發展如何,在她整個人生中,乒乓運動帶給她的拼搏和堅韌的精神會使她受益終生的。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未必是真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前面的路況絕不可能是平坦無阻的,而勝利的長跑者,起點只是積蓄應付各種險境的技能和信心的階段,只有堅信自己、懂得珍惜機會的人最終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