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保險市場特別熱鬧,酒后駕車險、艾滋病險、生育保險……名目繁多的“特色”保險層出不窮,但各地民眾卻不大買這些特色保險的賬。據某人壽公司個險部經理介紹,自艾滋險名氣打響以后,前來查詢的人挺多,但真正掏錢購買的人卻往往不會注意這一“艾滋病特色”。一位購買了此險種的市民就很明確地說,自己購買這款人壽益康保險,完全是沖著它的25種重大疾病保障和特種疾病津貼這些很實在的保障功能,至于里面的艾滋病保險內容則沒有注意。
事實上,各保險公司爭先恐后推出特色險種,并炒得沸沸揚揚,更多的是為了提高知名度。因為對于這些所謂的“特色保障”,人們不一定會有多大的保險需求。
那么,能否因為保險公司推出的這些“特色險種”叫好不叫座,而否定保險公司推出“特色險種”的做法呢?回答是否定的。
現在保險公司開始推出一些不同的險種,雖然短期內還有一定的限制,但險種需求的“差異化”,卻是保險業發展的一項首要原則,是對市場的有益嘗試,是保險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極其雷同,費率設計、保障范圍都如出一轍,而針對特殊人群、特殊需求的險種卻少之又少。
壽險業提供的險種雖然比較多,但這些產品設計的一個共同的思路就是滿足人們回避某一類風險的需要。比如醫療保險,可以在被保險人遭到意外事故時提供醫療費用的補償,普通人壽保險就是對家屬及本人未來生活費用可能出現問題的一種特殊保障。但是每個人的保險需求是不一樣的,人們的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有些風險是能夠預測到的,而有些是無法預測到的。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保險產品,不具備專業保險知識的投保人在選擇時就會面臨困境,不知道根據自己的職業、經濟收入、家庭狀況、身體狀況應該選擇哪些保險產品,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面臨的各種風險;即使購買,其結果也可能是承保范圍重復,增加了保費支出,或者購買的險種不適合自身的情況,該保的沒有保,不該保的購買了。這是常見的現象,它抑制了人們的保險需求。
人們自然期待自己的保險購買行為變得簡單:只要通過互聯網、電話、保險推銷員等途徑,就能告知保險服務的提供商自己存在的保險需求,然后根據保險服務提供商的提示提供一些材料,保險服務商就會提出滿足保險需求的解決方案,然后在自己同意后就能獲得個性化、量身定制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