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在我國貿易與服務中的作用日益彰顯。在知識產權為企業創造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發生著權利之間的沖突,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商標權與商號權的沖突。所謂商標權與商號權之沖突,是指商標中的文字和企業名稱中的字號相同或近似,使他人對市場主體及其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包括混淆的可能性),從而構成不正當競爭的行為。
商標與商號
商標,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定義為:用來區別某一工業或商業企業或這種企業集團的商品的標志。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AIPPI)在柏林大會上曾對商標作出的定義是:用以區別個人或集體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務的標記。我國對商標的定義是:生產者、經營者為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與他人的商品或服務相區別,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裝上或服務標記上的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可視性標志。而對商號的定義則相對模糊,我國目前尚未對商號的概念有明確的界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關于企業名稱的表述為:企業名稱應當由以下部分依次組成:字號(或者商號)、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由此可見,商號等同于字號,系企業名稱的組成部分。綜合而言,商號是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在商事交易中使用的專有名稱,其功能是證明商品制造者或服務提供者的特殊身份。
商標權與商號權沖突的原因
從商標與商號的定義來看,兩者似不應發生沖突,但事實并非如此。沖突之根本原因在于商標權與商號權由不同法律確認并經不同的注冊(登記)機關審批。商標權源自《商標法》并受其保護,而商號權源自《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并受《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在確權環節上,商標由國家商標局評審并授予專用權,而企業名稱則由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核準登記。顯然,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按照不同的審查標準注冊的商標和登記注冊的企業字號、個體工商戶字號,已難以具有唯一性,出現甲注冊商標文字和乙企業字號相同的情況無法避免。正是基于這種現實,我們把因商標和字號相同而發生的誤認、誤解視為權利侵害,也稱權利沖突。
案例及評析
案例:原告濰坊造鎖集團公司擁有“華光”及“Huaguang”文字商標,核定使用商品為第6類:鎖具,注冊時間為1997年4月21日。被告溫州華光五金鎖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1月5日,經營范圍:生產銷售五金制品、鎖具。1997年12月7日,被告華光公司注冊了圖形“C”商標。此后,被告華光公司在宣傳材料的封面上,除使用商標之外,還有“華光鎖具”和“HUAGUANG”等文字,在宣傳資料的公司簡介中稱“公司生產的‘華光’牌豪華型執收門鎖、通道鎖……質量上乘”。此外,被告華光公司在其網頁的企業簡介欄目中,稱其生產的各種鎖具及五金產品為“華光”牌。
2002年,原告以被告華光公司侵犯其商標專用權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其訴訟請求為停止侵權及賠償損失。原告認為被告華光公司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主要基于兩方面的事實,第一,被告華光公司在其產品的包裝上使用“華光鎖具”及“HUAGUANG”文字的行為;第二,被告華光公司在其宣傳材料、網頁以及質量承諾書中使用“華光鎖具”及“HUAGUANG”文字以及稱其產品為“華光”牌的行為。
被告華光公司卻認為:被告于1996年11月5日登記注冊,而原告所注冊的“華光”、“Huaguang”商標,是1997年4月21日注冊的,晚于被告企業名稱權的注冊。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7月20日法[1998]第65號《關于全國部分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第三條關于正確適用法律問題(二)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處理原則中規定,對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發生沖突,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依法保護在先授予的權利人或在先使用人享有繼續使用的合法的民事權益。被告的企業名稱權使用在先,應依法受到保護。被告華光公司的宣傳材料、商品質量承諾書以及互聯網華光網頁上的“華光牌”字樣,是被告華光公司在介紹企業的敘述性文字中使用“華光”牌文字,不構成商標法規定的侵權。原告濰坊公司從未生產以“華光+拼音”為商標的鎖具,不會給消費者造成誤認,因此,被告華光公司不構成侵權。
法院判決的結果是:判決被告華光公司立即停止在其宣傳材料、質量承諾書以及網頁上使用“華光牌”字樣;被告收回并銷毀印有“華光牌”字樣的宣傳材料、質量承諾書,刪除網頁中帶有“華光牌”字樣并賠償原告濰坊造鎖集團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15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筆者對此案的評析是,原告對“華光”及“HUAGUANG”之文字組合依法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原告有權禁止他人使用其注冊商標,該禁止權主要包括第一,禁止他人將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商標作為產品商標的使用行為,該類行為既包括在產品上及產品的包裝上使用商標,也包括在與銷售商品有關的活動中使用,包括廣告宣傳、產品介紹等;第二,禁止他人將與注冊商標相同或相近的標志作為產品的名稱、裝璜使用,誤導公眾的行為。
此案法院認定被告在其產品包裝及宣傳材料上使用“華光鎖具”及“HUAGUANG”的行為系合理使用,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專用權,其理由是:1.被告在使用上述文字的同時也使用了自己的注冊商標。因此其使用文字“華光鎖具”及“HUAGUANG”的行為,并非作為商標使用,而是作為商號或者商品名稱使用。2.被告華光公司登記成立的時間早于原告上述商標注冊的時間,被告華光公司對“溫州華光五金鎖具有限公司”享有企業名稱權,對華光二字享有商號權,可以在其產品上使用該商號。3.原告享有“華光”和“HUAGUANG”注冊商標專用權,但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華光”注冊商標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已經將標有“華光”商標的同類產品投入市場,這不會存在公眾因被告華光公司使用“華光”這一商品名稱而將被告華光公司與原告的產品產生混淆的可能性,無論是被告在其產品上突出使用商號的行為,還是將“華光”作為商品名稱使用的行為,均不會導致誤導公眾的后果。因此,法院認為此行為沒有侵犯原告的注冊商標權。
法院同時認為被告華光公司的宣傳材料、公司簡介、網頁中稱“華光”牌鎖具,“華光”牌五金產品卻是侵犯原告商標權的行為。“牌”字的使用系商標使用的重要標志,在上述行為中,被告在宣傳中將“華光”作為商標使用,顯然超出了商標權合理使用的范圍。
由此可見,解決商標權與商號權沖突的原則是:1.保護在先權原則,即當已經法定程序登記或者注冊的企業名稱或商標被他人注冊成商標或企業名稱時,應當保護登記或者注冊在先的企業名稱權或商標權。2.商號權合理使用原則,即當企業名稱先于注冊商標獲準登記,權利人有使用商號的權利,但也有“合理”使用的義務,如對商號的使用超出合理的范圍,則不受法律保護。3.禁止混淆原則,即當商標權與商號權發生權利沖突時,應當判斷此沖突是否會造成相關公眾的誤認或產生誤認的可能性,如此案中由于原告并未實際生產鎖具,被告合理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相同的商號根本不會使公眾對兩企業的產品來源產生混淆,因此被告該行為沒有侵犯原告的商標專用權。除上述三項原則以外,對馳名商標與商號權的沖突,我國還規定了比普通商標更為嚴格的保護措施,馳名商標所有人認為他人將其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登記,可能欺騙公眾或者對公眾造成誤解的,可以向企業名稱登記主管機關申請撤銷該企業名稱登記。由此可見,馳名商標與商號權沖突打破了保護在先權利的原則,馳名商標注冊人有權請求相關部門撤銷以其馳名商標作為商號的企業名稱登記。
縱覽我國關于商標權與商號權的相關立法,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我國對注冊商標的保護力度遠遠大于登記企業名稱的保護力度,雖然對兩者沖突采取保護在先權利原則,但由于對保護商號權立法的模糊性以及國家工商局的文件不具有法律適用的效力,而商標卻有專門立法予以保護,因此,筆者認為,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的一致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企業名稱登記時,將商號作為文字商標在相關類別進行注冊,以免商號被別人搶注為商標后,反而使自己成為侵權人,陷入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