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系中醫之“項強”、“痹證”、“痿證”范疇。多由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經絡,致使經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依據《靈樞·經脈》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采用循經取穴與遠部取穴的方法相結合,選用督脈經與膀胱經腧穴為主,配以通于督脈經的八脈交會穴后溪穴、髓之會絕骨穴。手法采用深刺久留,行針、起針均用瀉法,加之拔罐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故臨床應用,多可收到較理想的療效。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證”,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病。現代醫學根據患者表現的癥狀不同,把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其它型等。筆者從事針灸臨床近20年,所見頸椎病多為神經根型,其癥狀為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等。依據祖國醫學理論,審因辨證,采用針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患者為本人十余年來所接治的門診病人,全部以神經根型或神經根型與椎動脈型混合存在者為觀察病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最小37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5年;初診者33例,經藥物、牽引、小針刀等方法治療無效者27例;經CT或X線拍片示有髓核突出或脫出或骨質增生者56例,因患者經濟條件受限未拍片,只依據癥狀及物理檢查診斷者4例;所有病例均排除有外傷史。
治療方法
(1)針刺加TDP照射 患者俯臥,胸部稍墊高,以使頸部平伸。頸部常規消毒后,在頸椎3-7棘突下針尖向上斜刺入,深度以針尖刺入棘間韌帶為宜,然后在已刺入的5針兩側各0.5寸處的頸夾脊穴用2.5寸毫針,針尖向上平刺,使針身走于項韌帶內,使刺入的各針身呈疊瓦狀,雙側風池針尖向鼻尖刺入0.5~0.8寸,取患側肩井穴過天ji穴,與曲垣穴用3寸毫針透刺,用3寸毫針由膏肓俞進針,針尖向上,沿膀胱經循行路線平刺,以刺手進針的同時押手能感到針尖在皮下向上推動為宜,不可深刺,免傷肺臟。以上所選各穴均用捻轉手法行針,以瀉法為主,遠部取雙側后溪、絕骨穴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將大椎穴、兩側頸夾脊穴、后溪穴所刺毫針連接G6805電針治療儀,用連續波中度刺激,同時,用TDP照射30-40分鐘,起針時頸部各穴搖大針孔。
(2)拔罐 頸部在所刺部位上用1號罐重拔,以罐下有出血為宜,肩井穴、曲垣穴,膏肓穴處各拔一罐,留罐5~10分鐘,以罐內皮膚瘀紫為度。上述方法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兩療程后評定療效。
療效觀察
癥狀完全消失,隨訪一年未復發者為臨床治愈,計52例,占86.7%;臨床癥狀基本消失,1年內復發或無復發者為顯效,計6例,占10%;經兩個療程治療癥狀未減輕者為無效,計2例,占3.3%;總有效率為96.7%。
[典型病例] 呂女士,48歲。2000年5月20號初診。主訴:頸背酸痛,雙上肢麻木兩年,加重1個月。曾服藥及小針刀手法治療無明顯療效。查頸棘突及椎旁多處壓痛,雙側肩井穴,膏肓穴處壓痛明顯,雙側臂神經牽拉試驗及擠壓試驗均呈陽性,X線拍片示:C4∽5、C5∽6、C6∽7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經上述方法治療兩個療程,癥狀完全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