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端
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只需一次尿液檢查,就能準確診斷是否患有膀胱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教授沈周俊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在尿液中發現一種與膀胱癌密切相關的特殊蛋白。不但可以憑這種特殊蛋白濃度確診患者有沒有膀胱癌,而且可以判斷癌癥發展到何種程度,從而確定最適合的治療手段。這一課題最近通過了由衛生部和浙江省衛生廳聯合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由我國多位著名泌尿外科學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稱,這項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的重要創新性成果,有很大的臨床推廣價值。
膀胱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呈高發趨勢,且易復發。膀胱鏡、CT等是以往診斷膀胱癌最常用的檢查設備。早期檢測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及提高抗癌藥物的療效至關重要。
大腦里的“清潔工”
日本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具有“清潔”功能的大腦細胞,該細胞能夠清除那些導致癡呆癥和腦梗塞的死亡大腦細胞。
目前普遍認為,β淀粉樣變性蛋白在大腦沉積是導致癡呆癥和影響該病情的主要原因。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患這種病而死亡的患者,在其大腦中由腦梗塞引起血液循環堵塞的病變區域內,β淀粉樣變性蛋白并沒有顯示出異常沉積。其原因在于,在上述區域內死亡的細胞周圍,存在一種名為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它們就像“清潔工”一樣,能自動清除β淀粉樣變性蛋白。
但研究人員稱,小神經膠質細胞活性過大也會損傷正常細胞。他們正致力于尋找控制這種細胞活性的方法,以期達到有效治療癡呆癥的目的。
攝入鎂有助于預防2型糖尿病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攝入鎂與糖尿病危險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這一研究支持為預防2型糖尿病,應增加進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干果、全麥和綠葉蔬菜等。
參加該研究的有85060名女性和42872名男性。受試者基線(初始)時均沒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癌癥病史,每2~4年填寫食物頻率問卷調查表,確定調查者食物中鎂的攝入量。在女性組隨訪18年期間,有4085例發生2型糖尿病;男性組隨訪12年,有1333例發生糖尿病。
在調整了其他因素(基線年齡、體重指數、體力活動、糖尿病家族史、飲酒等)后,鎂攝入總量的最高分組比最低分組患2型糖尿病的相對危險顯著降低。
研究者說,多攝入鎂很可能對鎂缺乏的個體更有益處,而在一般人群補充鎂,需要進一步的隨機臨床研究。
電腦植入體內治療帕金森病獲成功
醫生將一個巴掌大的儀器放在一位老伯的左胸口,儀器的另一頭連著一個“長匣子”。醫生按著“長匣子”上的按鈕,不斷詢問老人的感覺。一開始,老人的右手還在不斷地顫抖,但漸漸地老人的手開始停止抖動……這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通過植入人體的電腦操控人腦,從而達到控制人體行動的全過程。
54歲的老代1996年患上了帕金森病,右手和右腳開始不聽使喚,不停地顫抖。兩個月前,老代的兒子小代聽說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辦法,就是在病人體內植入一臺電腦可以治好帕金森病。華西醫院神經外科為老代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在顱骨上打一個5分錢硬幣大小的孔,將一個電極安入大腦內。手術后患者覺得效果很好,1周后在胸部鎖骨位置安入主機。這么多的東西被安裝在體內,但老代除了有些不適應以外,并沒有太大的問題,身體沒有強烈的排異反應。
少吃鹽補鈣又減肥
少吃鹽補鈣的方法,是英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排出量多少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鈣的量越多,鈣的吸收也越差。這就是說,少吃鹽等于補鈣。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每人每日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要超過6克。我們知道,正常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那么每日在食物中補充5克鹽,就可以滿足人體正常需要。而要把每日的吃鹽量限制在5克左右也不容易,這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飲食習慣才行。因為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居民吃鹽量普遍偏多,每日在12克以上,還有個別地方高達20~30克。要把人們傳統吃咸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確實相當困難,好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低鈉鹽上市,如果改吃這種鹽相當于減少1/3的食鹽量。
適當減少鹽的攝入量,還能幫助您防治高血壓,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同時還能減輕體重,達到減肥健美的目的。
頭發生長方向影響大腦運作方式
德國科學家日前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人們頭發生長的方向不同,會對大腦運作方式產生影響,例如頭發呈逆時針生長的男性,就很可能是左撇子。
進行此項研究的是德國波恩大學神經學的專家。他們對男性頭發進行系列研究后發現,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頭發逆時針生長,這種逆時針生長對大腦運作方式產生的影響,與慣于使用左手對大腦的影響很相近。由此,研究者證實了此前的一種理論,即頭發逆時針生長的男性,是左撇子的可能性很大。
專家們現已著手研究頭發生長方向是否與大腦處理語言的方式有關系。一般情況下,左腦會處理大部分與語言有關的作業,但研究顯示左撇子通常用右腦處理語言。為了進一步驗證有關理論,他們計劃招收大批年齡介于20至40歲、頭發逆時針方向生長的男性來參與實驗。
一天一蘋果 癌癥少找我
我國中醫歷來取蘋果作生津、潤肺、除煩、解暑、開胃、醒酒之用;除此外,蘋果還有很好的防癌抗癌作用。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蘋果中有一種化學混合物,在對抗癌癥和抗氧化方面有重要作用。抗氧化物質是減少和預防人體細胞氧化的許多化學物質之一,它可以預防細胞和組織因為游離基所引起的損害。抗氧化物質存在于蘋果的表皮及果肉之中,研究人員對結腸癌細胞施以10毫克的蘋果濃縮提取物,結果顯示減少癌細胞生長達43%。
蘋果中的細纖維能使大便松軟,有機酸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排便。常吃蘋果可減少大腸癌發生。蘋果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歐洲的一個科學研究小組給接受放射性氣體的動物食用果膠,發現果膠能與放射性氣體中的放射元素相結合,促使動物把這種結合物無害地從體內排除,從而減少癌癥的發生率。
民間諺語說:“一天一只蘋果,癌癥少來找我。”看來真有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