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冬
根據期貨市場的走勢,我們認為,如果年內油價處于每桶40美元以上,中國將是全世界受創最嚴重的國家,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是全球制造業中心,但在國際貿易中沒有多大定價力量;此外,中國經濟的過熱程度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我們并不認為中國會出現經濟危機,但高油價的沖擊會通過以下四個渠道全面影響中國經濟:
貿易盈余——迅速逆轉為赤字:去年中國共消費2.45億噸石油,其中進口9100萬噸,平均進口價為每桶29.6美元。假設中國石油消費量年增幅為20%,今年的消費量將為2.94億噸,其中43%都將進口。如果今年的石油平均價格為每桶39美元(今年迄今為止已創出近50美元的歷史紀錄),那么,中國的貿易盈余就會銳減74億美元。因此,我們需要將中國經常項目盈余的預期從以前的183億美元下調到100億美元,占中國2004年GDP的比例從1.2%降至0.6%。這將導致中國今年的GDP增幅下降約0.6個百分點。
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CPI將升至7%高點,緊縮政策會持續更長時間:與貿易領域相比,當前經濟形勢下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更讓人擔憂。中國國家統計局從未公布過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具體組成部分和相應的權重,但我們估計燃油所占比例約為3%—4%。現在國內燃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密切,但略有時滯(當然,政府可以下令阻止燃油漲價,從而保護社會穩定)。如果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停留在每桶40美元以上,我們預計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就會增加0.6~0.8個百分點。再考慮到運輸成本和電力價格等一些非直接因素,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會導致中國通貨膨脹率增加1.2~2.0個百分點。在我們看來,油價持續高漲會抵消食品供應改善帶來的價格下滑,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率上漲。當前,我們預計2004年底中國的CPI指數會較上年增長6.5%,但如果下半年油價一直保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CPI指數就會升至最高7%。
通貨膨脹率如果達到7%,幾乎可以肯定政府會上調利率。我們相信利率正常化既有必要也很有可能,油價飆升的壓力會進一步加大這種可能。油價上漲會給本來就處于瓶頸期的行業帶來更大壓力,尤其是電力產業。貨幣管理當局將被迫在更長時間內傾向于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場。
全球市場需求——出口增幅很可能趨于緩和但仍處于可控狀態:目前很難衡量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和需求的影響。今年的平均油價為每桶37.5美元,較2003年全年平均油價高出6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這個增量會導致經合組織國家2004年GDP增幅下降大約0.2個百分點。從成本方面來看,油價上漲估計會導致經合組織國家整體CPI指數上漲0.7個百分點,導致美國通貨膨脹率上漲1.0個百分點。綜觀全局,形勢非常不利,但仍處于可控狀態,所以,我們現在并不太擔心中國出口會大幅下滑。以美元計算,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5.7%,我們預計下半年增幅約為20%。總而言之,全球經濟增長和需求仍然表現強勁,也比我們原先的下半年預期更加平衡。但油價為這種狀態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企業利潤率——無法將壓力轉嫁給買方的企業,利潤率將大幅縮水:這種推動成本調整的通貨膨脹趨勢也是一種利潤的再分配。許多生產商的利潤率都會大幅縮水,不管是因為價格監管條例還是因為競爭加劇。但這主要還是微觀層面的問題,需要從公司和產業層面來作出進一步分析。從消費角度來看,電力和汽油價格上漲時,需求彈性很低,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對其他商品的購買力有所減弱。但我們認為這對零售額的影響要遠遠小于汽油價格上漲給美國消費領域帶來的影響。
經濟增長一一下半年增幅將減少1個百分點:通過貿易盈余、通貨膨脹、全球市場需求和企業利潤率四個方面,原油價格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在貿易領域和通貨膨脹本來就很嚴峻的形勢下帶來更大壓力。油價效應與當前緊縮性貨幣政策的關系可能更密切。如果年內油價一直保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我們就會將中國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幅下調1個百分點,并預計油價的壓力至少會持續到2005年上半年。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出現,但目前我們仍維持對中國2004年GDP增幅8.8%,2005年GDP增幅6.9%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