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澤春
2003年,TCL集團(000100)彩電、手擾的銷售量分列因內同業第一,第二位,以283億元銷售額,躍居中回電子信息百強第三名。但同時,多元化的TCL集團也虐到了抉擇的岔道口。
整體上市之后,TCL集團展工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資產并購,先后將湯姆遜的彩電業務、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納入囊中。而TCL移動分拆上市則在爭議中將TCL集團資本運用推向了新的高潮。近日,有關爭論終于塵埃落定,TCL通信控股獲準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這令本已顯疲態的TCL集團股價再次大幅度跳水。
種種跡象表朋,跨國經營正在取代多元TCL集團新的主打策略。作為努力成為國際化企業的ICL集團,其步伐可能過大了。
反思多元化
在連續多年價格戰的浸淫后,2003年,TCL以1165萬臺“王牌”彩電的銷量登上了彩電業老人的位置,手機則以982萬部銷量列國內品牌第二。TCL顯出強勁發展勢頭。
起步時的TCL是一家規模很小的錄音磁帶生產企業,后進入到電話機、彩電、信息產業、家用電器、電工照明等數十個產業。應當說,TCL的產業躁動表明其戰略并不是很清晰,但新興的中國市場,卻給了這個以速度著稱的企業很多機會。1993年上市的TCL通訊(000542,后被集團吸收合并),是TCL早期的縮影。
嘗到多元化甜頭的TCL通訊,上市后把發展重點放在了房地產、財務公司等新業務上。其兩次募集資金,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恒磁金屬、房地產、鋰離子電池等項目。但TCL通訊在1999午、2000年的虧損,令其墜到退市的邊緣。如果不是非募集資金投資的GSM項目(投資400萬美元,占40%權益),這個曾經的固定電話大王很可能從此“沉淪”。
而一直將多元化作為企業發展策略的TCL集團,則在擴張沖動中不停地嘗試新產業。1981年磁帶生產,1985年電話機生產,1992年彩電業務,1993年電工業務,1997午信息產業,1999年移動通信,2000年白色家電,無不體現了多元化欲望。
2003年底,經過多年發展與擴張的TCL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103家全資、控股與參股企業的大型集團,在國內形成5個彩電生產基地、1個電話機生產基地、2個移動電活生產基地和1個電腦生產基地及其他產品生產基地,主營業務涵蓋多媒體電子、通訊、家電、信息、電工和部品等六大產業群,形成復雜的多元化體系。
2003年,TCL集團實現凈利潤5.7億元,午銷售額282億元,同比增長27.8%,躍居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第三。其中,彩電、手機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37.8億元、94.5億元,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3.3%、36.5%。彩電業務和移動電話機業務仍是TCL集
過去二十年,多元化也許是TCL比較現實選擇。但是,只有彩電和手機成為兩大核心。TCL在粗放的多元化中實現了做大,但要做強還存在相當的距離團的兩大核心業務。
盡管TCL信息、電工照明、家用電器等多元化業務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占主營收入的比重僅僅為10%左右。在電工、電腦、軟件、空調領域,TCL一度聲勢浩大,尤其是電腦,還獲得了英特爾的青睞,并互相配合,打出了“電子信息家庭”的招牌,卻終究沒能成為楊心主業,反倒蠶食了彩電和手機所帶來的利潤。

實質上TCL多元化的背后是兩元化的尷尬。
TCL集團總裁李東生總結了企業的兩大戰略失誤。一是沒有抓住國內通訊產業發展的機遇。另一個是多元化的問題。李東生表示,企業在實行多元化戰略時準備不充分,資源分散,戰線過長,真正形成有競爭力的業務不多。李曾言,“我們投資的項目有51%是虧損的”。
“大不一定強,但不大一定不強”,這是李東生做企業的邏輯。然而,在粗放的多元化中做大的TCL,要做強還存在相當的距離。
人們注意到TCL開始把目光轉向了跨國經營。TCL集團已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計劃未來3-5年內,在多媒體顯示終端與移動信息終端兩大業務領域,建立起可以與世界級公司同場競技的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前五名;在家用電器、信息和電工照明三大業務領域,成為國內行業的領先者。
專業人士分析,TCL正在從多元化的迷茫中走出,接下來極有可能進行產業重組,TCL也將從機會驅動向戰略驅動轉軌。
同時可以看到,TCL的資產負債率接近于70%,明顯高于60%這一通常水準,而且遠遠高于同類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且,其在銀行借款數額巨大,接近公司凈資產水平。高負債經營是TCL解決經營資金來源的重要手段,但這也反映了TCL集團面臨的財務風險。
押寶湯姆遜會否產業追尾
7月29日,TCL與湯姆遜共同建立的全球最大的彩電合資公司TTE,于深圳掛牌成立。新公司的凈資產規模約4.3億歐元,雙方投入資產的數額相近,但TCL絕對控股67%。對于TCL,看起來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然而,面對這個“重大利好”預期,市面波瀾不驚。甚至,從7月23日起的3個交易日里,TCL集團股價共下跌了23.45%,15.3億元流通市值被蒸發。
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已經連續兩年巨額虧損,其中2003年虧損總額約為人民幣17.32億元。同年TCL國際彩電業務的凈利潤只有人民幣4.93億元。按TCL對2003年湯姆遜虧損的解釋,有4.12億元是非經常性損益。即便如此,湯姆遜的經營虧損仍高達13.2億元。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湯姆遜彩電業務會拖垮TCL。
根據雙方協議,合資公司不擁有對雙方股東電視機業務品牌與銷售網絡的所有權,也不擁有對湯姆遜專利技術的所有權,但是通過與雙方股東簽訂一系列營運協議,獲得對晶牌、專利技術與銷售網絡的使用權。簡單的事實是,TCL僅僅得到湯姆遜的工廠,而技術、品牌、營銷渠道都不是免費的。分析人土認為,湯姆遜之所以會向TCL拋出繡球,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想把生產等環節徹底甩給TCL。
此中,一系列合作條款表明,TTE不過是TCL一個OEM工廠,盡管TCL可以借此跨出國門,但似乎并沒有擺脫為跨國公司做代工的宿命。
盡管協議約定,在一定時間內湯姆遜不得出售其持有的TYE股權,但協議同時約定,湯姆遜可以選擇將其持有的TTE股份全部轉換為TCL國際新發行的股份。換股權自TCL移動分拆完成或合并完成日后18個月(以較早者為準)開始,至換股權開始后TCL國際首次公告全年或中期財務報表后滿三個月為止。顯然,這是一個有“離婚約定”在前的“婚約”,為湯姆遜安排了退出路徑。
權威調查公司GFK對2003年中國電視市場的銷售統計顯示,等離子、液晶與背投彩電銷量,分別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505%、320%和142%。傳統顯像管彩電的增長頹勢幾年前就已顯露,去年,全球范圍內顯像管電視出貨下降了一成,湯姆遜近年的大幅度虧損很難說不是產業演進的必然。因此,TTE盡管可達到全球規模最大,但發展前景很難樂觀。
20世紀末中國彩電市場的價格戰陰霾猶在,原來的龍頭老大四川長虹也因此大受沖擊。中國彩電企業的處境岌岌可危,價格很可能是問題的表面,最主要的在于核心技術。在彩電業,以數字電視為主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已成定局,液晶、等離子、DLP背投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將成為彩電競爭的法寶。
專業人士稱,未來的彩電業將屬于液晶、等離子等平板電視,對TCL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長虹、康佳,而是高技術含量、高增長的平板電視廠商。一位行業資深人士甚至認為,無論TCL與湯姆遜以何種方式合作,者日可能是在制造新的產業追尾。
移動分拆上市籌謀
TCL移動是TCL集團經營手機業務的核心企業。正由于手機業務爆發性增長,才使得TCL旗下子公司TCL通訊起死回生。
TCL移動的產品主要為手機及相關的零配件,2001~2003年手機銷量分別為125萬臺、624萬臺、982萬臺,三年復合增長增長率為180%。截至2003年底,TCL移動的總資產44億元,凈資產為21億元,2003年銷售收入為94.5億元,毛利為19.6億元,凈利潤為8.1億元。由此,TCL移動在集團產業框架的地位不言而喻,讓其獨立上市,TCL頗費心思。
在2003年,國內手機企業陷入增長乏力,同時,競爭的激烈必然導致行業的洗牌。2003年,TCL手機銷售收入94.5億元,同比增長13.4%,毛利率卻由上年的27.9%下降至20.7%。這意味著,TCL手機業務的盈利能力下滑,并將直面行業洗牌,看上去,盡快實施分拆上市成為當務之急。

此前,TCL與湯姆遜合資成立了RTE,就連李東生都承認這是一場“賭博”。一旦失敗,將給TCL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兩條腿走路”是TCL集團既定方針,分拆手機業務的實質是,TCL希望找到如果彩電跨國合作失敗的退路。
在TCL集團的業務框架中,彩電業務(rrE)與其手機業務同在TCL實業控股這一屋檐下。分拆(李東生稱其為“分立”)TCL移動上市,無疑是TCL集團回避風險的一種選擇。
TCL移動以現有業績上市,能募集到一筆不菲的資金,這是TCL管理層心儀已久的。且基于中國巨大的手機市場,TCL手機業務仍是其希望所在。而分拆上市遇阻轉而實施介紹上市,也屬無奈之舉。
在TCI。集團整體上市后不是兩個月,TCL移動分拆上市的預案出爐。同時,TCL手機業務與阿爾卡特合資也一并浮出水面。這標志著,整體上市并沒有成為TCL集團資本運作的終結,從早間的一系列重組到最新的“介紹上市”,TCL移動一直都是其整體資本運作的重點。TCL的用意在于開始在3G時代的謀篇布局。
根據協議,由TCL子公司TCL通訊控股與阿爾卡特征境外共同投資成立一家由阿爾卡特公司及TCL通訊控股持股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的凈資產值將為1億歐元,TCL通訊控股持有合資公司的控股股權。其中,阿爾卡特公司擬以現金和全部手機業務相關資產、權益和債務合計4500萬歐元投入,認購合資公司45%的股份,TCL通訊控股擬向合資公司投入5500萬歐元現金,認購55%的股份。
具體而言,在銷售渠道上,合資公司將擁有阿爾卡特手機的全部業務關系,特別是與全球各大運營商的良好合作關系,在品牌上,合資公司被允許在手機上獨占使用“Alcatel”品牌;在技術上,合資公司獲得阿爾卡特公司在手機業務上的全部知識產權及手機業務相關的交叉知識產權的使用許可,同時接收阿爾卡特全球的研發機構。
此次合資,TCL無疑在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收獲頗豐。盡管阿爾卡特去年在于機業務的虧損高達7390萬歐元(合人民幣6.9億元),但并不存在上文提到的產業追尾問題。依靠阿爾卡特的品牌和技術優勢,再加上雙方的渠道優勢,TCL手機業務完全有望發生根本性變化,不但在國內市場有可能扭轉下滑的局面,而且增加了進軍海外市場的勝算。
TCL與湯姆遜合資的TIE公司前途未卜,而與阿爾卡特合資TCL通信則前景樂觀,這多少給TCL國際化留出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