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張華念
近兩年,全國報紙出現了一股“時評熱”,各家報紙紛紛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間給時評。一些晚報類報紙在注重深層次開發社會新聞的同時,也想方設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時評的作用。《燕趙都市報》、《齊魯晚報》、《南方都市報》等在這方面做得比較突出,也比較有成績。
報紙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報紙上的文章內容也理應豐富多彩。新聞時評作為報紙文體的一種當然不能例外。晚報時評版的豐富性體現在:
時評內容廣泛,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生活、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從國內外重大時事、社會熱點、難點再到百姓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生活陋習陋俗、移風易俗都能走到時評版上面來。
形式豐富。如,《齊魯晚報》時評版上的欄目有“頭條評論”、“傳媒觀點”、“聲音”、“觀點碰撞”等。“頭條評論”針對重大問題發言,“傳媒觀點”專門濃縮、選登其他媒體有見地的言論,“觀點碰撞”將有分歧的觀點放在一起爭鳴,“聲音”則是將一些人對于一些事情一兩句評論進行刊登。文章相對比較短小精悍,字數多的也不超過一千五百字,少的只有三五十字,視覺上錯落有致,內容上包羅萬象。
像“傳媒觀點”、“觀點碰撞”等相似的欄目,我們在其他報紙上也能看見。這說明中國當今晚報在辦時評版時,有些思想是相同的:注重別人的發言,不武斷地進行肯定或否定、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并表現出來等。
一些時評版,根據言論反映的問題,配上幽默詼諧的漫畫,讓原本尖銳的批評變得容易接受了,讓原本嚴肅的問題多了幾分活潑,讓呆板的新聞時評多了些靈動之氣。
作者面廣。晚報時評版的文章反映的問題方方面面,作者也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本報的編輯、有的是專門的時評作家、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傳媒從業人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工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的人,只要觀點鮮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這樣,時評版作者的多樣性形成了風格的多樣性、觀點的廣泛性,也形成了時評文章的多樣性。
晚報作為百姓的“燈下客”,在內容和形式上向來講求與受眾的親和力。以一種較低的平民姿態報道新聞、編寫言論。
現實生活中,越是身邊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也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報紙上的新聞或者評論如果說的是百姓的身邊事,也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如《齊魯晚報》新聞時評版的文章涉及的問題多數是百姓心中正在想或者一直在想的問題,好多文章的觀點甚至說到了讀者的心坎上。比如在談到結婚送“份子錢”時,該報就旗幟鮮明地倡導“結婚送‘白條也是一種進步”,鼓勵人們轉變思想觀念,打破傳統習俗,不為“面子”所累,積極實行新的祝福表達方式。《挑學生豈能看家長的“學歷”》駁斥了以家長學歷過低為由限制招收學生的不公正做法。
晚報的讀者多是普通市民,看報時間多在茶余飯后,因此晚報文章能不能吸引讀者關鍵在文章內容是不是好看,是不是能引起讀者心靈上、思想上的共鳴。晚報時評是評論性文章,一般沒有什么情節故事,因此,要吸引讀者,除了在觀點、內容上出新外,語言上也至關重要。淺顯易懂的語言表現出來深刻道理,才容易被人理解、被人記住。如,《齊魯晚報》時評版的時評行文中比較注意語言的群眾化。如在標題、文中善于運用一些口語、俚語、俗語。《求婚何必折騰長城》,“折騰”一詞就是一個很口語化、生活化的詞語,《別在“旅游”這棵樹上吊死》則是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語做成了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