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青 張金鎖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使報紙副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人民放歌,為時代立言,這是副刊所遵循的道路,企業報副刊也不例外。
一、版面定位要與時俱進
辦副刊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和讀者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圍繞主旋律辦副刊,圍繞讀者辦副刊,辦出個性化風格的副刊。我們平頂山礦工報副刊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加強策劃,關注熱點問題。與正刊一樣,副刊也有引導輿論的功能,應在一定程度上圍繞當前的熱點來辦,這就要求編輯要增強策劃意識。比如平煤集團田莊選煤廠管工班班長張瑋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杰出職工等稱號,被譽為“新時期產業工人的楷模”。對這樣一位知名人物,副刊不能不關注。于是,我們便有意策劃了兩期《太陽雨》,登出了《生命質量》、《生命本色》、《生命表現》、《生命環境》、《時代呼喚張瑋》、《礦山驕子》等稿子,從方方面面對張瑋精神進行詮釋。1999年,整個煤炭企業走入低谷,一部分人比較悲觀,一些大學生“孔雀東南飛”。面對這一狀況,我們便做了《莫道山重水復終將柳暗花明》這一專題,邀請方方面面的代表談對煤炭企業前景的看法,擺問題,找原因,談看法,問題找得準,談得透,讓人信服。這期專題受到了平煤集團上上下下的歡迎,可謂“兩頭滿意”。2000年,全國各大媒體都在宣傳下崗再就業,這是主流,平頂山礦工報正刊推出一系列下崗再就業典型,副刊便以小說、散文、雜文的形式,正面引導人們認清形勢。2003年,煤礦效益好了,但全國仍有少數煤礦出事故,人們對煤礦安全有看法,煤礦小伙子找對象仍然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做了《喜看今日煤哥》這一專題,從平煤集團對安全上的硬件投入、職工收入、職工業余生活等方面客觀地做以介紹。這期專題推出后,編輯部居然收到幾十個電話,都是老頭老婆們打來的,想為閨女找對象,問報社能不能從中間牽牽線,我們一方面提供了幾個大礦工會的電話,一方面及時和這幾個工會聯系,他們都表示愿當紅娘,后來還真談上了三對。
適當增加專刊,突出服務性。《老人天地》、《健康園地》、《旅游天地》、《家庭生活》都是前年增加的專刊,一經推出,便有熱心讀者打電話到編輯部,說某某稿子對自己很有用,并對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組稿提出了寶貴建議。《博覽》已推出3年了,辦得越來越受讀者歡迎,信息量大,每版不低于25條,內容新、博、精。《七彩虹》在趣味性、娛樂性的基礎上增強了文化性,開辟了《文化沙龍》專欄,推出的《鷹城奇石多》、《淺談企業文化》、《汝官瓷的欣賞與鑒定》等,給讀者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時尚·休閑》也是去年新增的專刊,設有時尚家居、時尚話題、巧扮靚女、繽紛周末、閑情逸致等小欄目,稿源比較豐富。
圍繞“煤”字,突出行業特色。有了行業特色,讀起來才親切,能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太陽雨》版上,多是一些有“煤”味的優秀作品;《博覽》在選稿時盡量兼顧煤炭行業是否出臺了新政策,同行業是否有可以借鑒的新做法;《家庭生活》考慮到煤礦工人特殊的工作生活條件,經常關注他們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園地》多次請職業病醫院專家談煤礦工人如何做自我保健,等等。但我們在選稿時又立足企業,輻射社會,滿足方方面面讀者的需求。
二、副刊編輯一定要深入基層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人民是時代的主體。如果副刊編輯長年累月地囿于辦公室,遠離實際、遠離生活,那就會逐漸孤陋寡聞,思想也會僵化,既不利于辦好副刊,也不利于自身的提高與成長。
在煤炭企業,女性是不允許下井的,但為了體驗原汁原味的煤礦生活,報社每年都要組織兩次采編人員下井。第一次下井歸來后,我寫了3000多字的下井感受,一氣呵成,真正領會了什么是礦工特別能戰斗的精神。那次,基層職工開誠布公地談了許多對副刊的看法,比如《博覽》要增加條次,真正體現“博”;有些文學稿只是個人感情的發泄,沒什么意思;《生活小百科》欄目有些稿操作性不強,貼近性不夠;《老人天地》應多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他們不缺吃不缺穿,可精神生活不太充實,等等,這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是我們辦好副刊的指明燈。為了讓副刊辦得更加“三貼近”,我們便把平煤集團幾十個大礦和地面生產廠處排一遍,有計劃地利用雙休日一一去座談,把大家反映比較多的問題列出來,有針對性地策劃一些欄目。《喜看今日煤哥》就是下去座談時大家普遍反映煤哥找對象一直難,希望報紙能呼吁一下,于是我們策劃了這個專題。
三、要有一支固定的作者隊伍
要想辦好副刊,必須有一支固定的作者隊伍,若沒有眾多作者寫稿供稿,編輯即便有再好的策劃和意圖,也只能是唱獨角戲和“空城計”。平煤集團有十幾萬職工,其中不乏文學愛好者,他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喜歡寫寫畫畫。為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報社每年都要舉辦一期文學愛好者培訓班,請市里有名的專家授課,培訓后推出兩到三期文學愛好者專刊,要求他們每人寫3篇文學稿,一來二去的,他們便摸到了寫作門路,副刊也便有了一支固定的作者隊伍,像竹慶喜、喬光偉、沈慧麗、譚仁和、張濤、李新成、劉少華、陳文富、馮洪波、王錦霞等。其中竹慶喜現已是省作家協會會員,擅長寫雜文,在省級以上報紙雜志上發稿五六十篇,在2000年人民日報舉辦的“醫德醫風”征文中,他寫的《替正直醫生喊冤》一稿被選用。喬光偉也是省作家協會會員,擅長寫詩歌,其詩歌在多家省部級大報上發表,每年在平頂山礦工報上發表詩歌百余篇;沈慧麗擅長寫小說,在工人日報、河南日報、小小說、陽光等報紙雜志上發表幾十篇文學稿。他們都來自最基層,能在職工生活的“活水”中選材、立意,作品能夠典型地反映生活中最真實、最本質的一面,寫出來的東西鮮活,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