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為蒼
場面原是小說創作中的名詞術語,它主要指小說中人物活動所需要的面貌和場所,它是小說展開情節、刻畫人物、塑造環境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而消息中的新聞場面是指記者通過觀察和想象再現出的真實而客觀的新聞事件發生的生活場所和面貌,它既是構成新聞情節和新聞環境的有機組成成分,又是揭示新聞主題和彰顯新聞價值的主要構成要素,同時,它還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記者的審美感情和思想觀點。
場面在小說和消息中具有不同的性質特點,小說中的場面絕大多數是作者通過藝術想象虛構而成的,是生活的藝術真實表現;而消息中的新聞場面,全部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是新聞發生的現場,是記者親歷的新聞環境,是新聞發生事實環境的再現。從場面的構成要素和寫作目的看,小說與消息的場面也不一樣。小說的場面基本是由人物、情節和環境組成,作者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活動來刻畫人物形象,展開故事情節,塑造典型環境,具有很強的敘事功能;而消息中的新聞場面雖然也有人物、事情和環境要素,但卻無敘事功能,記者常常是通過新聞事實中的人物、事情或環境的特寫和白描,來渲染和烘托人物和事件的新聞價值,增強著新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揭示新聞主題,表達思想觀點。因此,消息中的新聞場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功能和獨特的審美功能。
從新聞寫作實踐可以看出,消息中場面的種類很多,它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一是新聞人物場面,即以新聞人物自身的行為活動為主的場面,它主要通過新聞人物來展示新聞消息中現場的面貌情景。如1998年9月《光明日報》:“黑衣、短發、纖瘦身材;屏幕、鍵盤、十指翻飛。農民出身的俞巧仙坐在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的店鋪中,面對電腦,正在網上搜尋商品信息。‘這個月我通過因特網做成了10多萬元生意呢。這位30多歲的女子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新聞人物如在我們眼前,且富有生活氣息和情趣。
二是新聞事件場面,即以展示新聞事實發生過程中富有典型意義和價值的事件場景為主,此事件場面具有揭示新聞主題的作用。如新華社攀枝花1998年8月19日的消息《長江上游仍在砍樹》的場面描寫:“上游地區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數千把斧頭和電鋸的砍伐。……見到江面漂浮著上游漂運下來的上萬根三四米長、臉盆粗的木頭,……由于二灘水電站關閘攔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的木頭在上面幾個水運站撈上岸運走了,漂下來的只是‘漏網之魚。”長江下游在抗洪,上游卻在亂砍濫伐,令人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三是新聞景物場面,即記者通過對新聞景物場面的描寫,凸顯自然和人造的鬼斧神工與來之不易,從而彰顯了景物的新聞價值。如光明日報社1984年5月版的《全國短新聞選》中消息《北京香山飯店建成開業》的場面描寫:“樓高三至四層,高低錯落、蜿蜒曲折地建筑在香山公園靜翠湖畔的山坡上,和香山的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從每套客房的窗戶望出去,可以看到庭園中的古松、假山、小橋、流水瀑布等景色,很像是一幅幅中國畫。”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四是新聞生活場面,記者通過對人們生活場所的變化描寫來表現新聞事實的價值和意義,既突出了新聞的現場感,也揭示了新聞的主題。如新華社拉薩1998年7月12日消息《西藏鄉村涌現一批“百萬富翁”》:“走進貢覺次仁寬敞明亮的樓房,房內雪白的墻壁上繪有各種吉祥圖案,顯得舒適而整潔;大屏幕彩電、錄像機等現代化電器設備,還有窗外锃亮的東方牌大卡車,則昭示著他家的富有。”目擊式的新聞場面使富裕起來的西藏鄉村人民的幸福生活歷歷在目。
五是特寫式場面,它不同于新聞特寫,它抓住新聞事實中最能反映其特點或本質的典型細節作形象化的描寫,從而提升消息的新聞價值。如新華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18時消息《江澤民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香港》:“機場上鋪著紅地毯。數百名香港各界代表有的手持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有的手持鮮花,高呼‘歡迎、‘歡迎,以表達600萬香港同胞的期盼和親切之情。4名青少年向江澤民和李鵬獻了鮮花。”香港回歸的隆重場面和歡樂心情溢于言表。
消息中的新聞場面具有其自身的性質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現場性。新聞講究現場感和目擊性,記者對消息中場面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刻畫,不僅增強了消息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而且也使消息富有新鮮感和現場感,“最好的寫稿人總是把報道寫成似乎可以觸摸到的有形物體。”①新聞場面的描摹,以目擊般的現場逼真,提升著消息的新聞價值,突出著消息的新聞主題。如毛澤東親自撰寫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僅動靜結合地寫出了我人民解放軍渡江現場的磅礴氣勢,記錄下多彩的歷史事件的瞬間情景,而且還使人目擊式地想像起當年渡江戰役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想象空間。
第二,白描性。如《人民鐵道報》1991年12月16日消息《革命圣地延安無鐵路的歷史結束》中的新聞場面:“一名從百里外趕來、身著羊皮襖的80歲老漢,破例被北京型內燃機車司機任斌扶上操縱臺,用穿土布鞋的腳踩響風笛,宣告:革命圣地延安沒有鐵路的歷史結束!”白描性新聞場面的再現,使消息更有新鮮性和現場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消息的新聞價值,它不僅告訴人們延安有了鐵路,而且巧妙地抒發了記者自豪喜悅的心情。
第三,生動性。如新華社1997年3月9日消息《日全食彗星今日同現漠河上空》的場面:“不久,太陽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缺口,然后缺口越變越大,黑影吞食著太陽。半小時后,太陽虧缺成彎月形。9時7分40秒,太陽的最后一線光芒消失,像一個黑色的空洞,周圍散發出微弱的銀色冠冕。同時,海爾—波譜彗星向西北方向伸出長長的尾巴。”日食現象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引人入勝,使人在獲得新聞信息和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娛樂和享受,陶冶了性情,得到了休閑。
第四,抒情性。敘述事實,交代新聞要素,用事實說話是消息的第一生命。但這并不影響記者在消息中巧妙地抒發情感和觀點,即寓情于新聞場面的描述之中,表面看是客觀敘述和描寫,而內里巧妙地隱含著記者的情感和觀點。如新華社西安1991年12月24日消息《黃河出現“河清”景觀》中的新聞場面:“自今年9月以來,滔滔黃河一洗渾黃的舊貌,碧波清澄,呈現出罕見的‘河清奇觀。寧夏青銅峽十里長峽仿佛水晶畫廊,兩岸山石倒映在黃河中央;劉家峽壯麗銀瀑漫下峽谷;在龍羊峽滔滔而下的黃河被178米高的大壩攔腰一抱,狂濤巨浪頓時化作綠波千頃。”這一場面描寫,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同時也巧妙地抒發了記者對黃河環境改善的欣喜之情。
第五,審美性。好新聞不僅要寫得“色、香、聲、味、形”俱全,呼之欲出,而且還要寫得美麗如畫,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而新聞場面的描寫,恰恰可以使消息情景交融,它既使新聞具有畫面感和現場感,又使消息富有詩情畫意和悠遠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要達到像看電影一樣。”如《光明日報》2000年2月13日消息《江西婺源有一處全國罕見的鴛鴦湖》的新聞場面:“上小船,繞過山坳,只見湖中鴛鴦雙雙對對,形影不離,或靜伏水面,卿卿我我,或撲翅戲水,雌雄追逐,或翱翔空中,比翼雙飛。……紅嘴翠羽如鮮花盛開水面,別有一番風光。”“湖水碧波蕩漾,水質清冽,湖畔青山環繞,林木蒼翠,環境幽雅。”白描和特寫手法,既生動展現了鴛鴦湖的殊異風光,又讓讀者在領略大自然風光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消息是新聞中最常用的文體,它以事實說話,完全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而新聞場面,寫生活中的真人,敘生活中的真事,描生活中的真景,繪生活中的真物,用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實地去吸引和啟發讀者,讓讀者陶醉在如臨其境般的新聞場面里,精神得以放松,情感得以熏陶,心靈得以洗禮,思想得以啟迪,它在傳播新聞信息、揭示新聞主題的同時,也帶給了人們休閑娛樂和審美愉悅。新聞場面的寫作功能和審美價值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反映新聞事件,再現新聞場景。新聞是對生活最真實、最直接和最迅速的反映,它是記者對新聞事實的親歷式再現,而消息的場面直接反映著新聞事實發生及過程,真實地再現著新聞的場面和情景。
其二,豐富新聞情節,提高新聞價值。新聞以事實說話,事實以情節為重,而場面正是情節的主要構成要素。
其三,渲染新聞氛圍,揭示新聞主題。好的新聞總是善于通過形神兼備的新聞場面來生動形象地反映生活事實,以突出新聞的現場感,并形象地揭示新聞主題。
其四,變換新聞節奏,制造情感波瀾。好的新聞不僅要善于以精彩的導語抓住讀者的眼球,而且還要善于變換節奏,給讀者制造閱讀情感上的波瀾,而新聞場面正是撩起讀者情感高潮(波峰)的重要手段。
其五,整合新聞意境,彰顯社會哲理。“有意境則成高格”(王國維語)說的是文學創作,但新聞寫作也需要意蘊來折射社會和生活哲理。消息寫作中新聞場面的描寫,形象生動地提升消息的新聞價值,熔鑄出消息的意境,寄寓記者的情感審美和思想觀點。
注釋:
①劉海貴、尹德剛:《新聞采訪寫作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第44頁,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