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清 許 峰
全球協議
“企業的社會責任”(簡稱CSR)是近來國內頗受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中國加入WTO后,逐漸開始喚醒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標準”即SA8000,是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道德責任標準,是繼ISO9000、ISO14000之后出現的規范企業組織社會道德行為的另一個重要的具有國際性的新標準。
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的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工作環境、員工健康與安全、員工培訓、薪酬、工會權利等具體問題指定了最低要求。它要求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它給出了對組織和公司進行獨立審核的定義和核心要素,確認審核主評判的基本原則。
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不僅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不僅適用于各類工商企業,也適合于公共共機構,還可以代替公司或行業制定的社會責任守則。
雖然SA8000尚未轉化為ISO標準,但它基本已得到國際認可。更為重要的是,該標準正在得到全球政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很顯然,企業或組織機構一經認證機構全面、獨立的審核后,頒發的社會責任認證證書將成為對該企業或組織道德行為和社會責任管理能力最為有效的認可。因此,SA8000在今后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中企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是道德責任還是法律責任的問題,經濟學界一般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道德責任。但是公害、缺陷商品、工傷事故僅僅依靠企業經營者的道德觀和企業倫理觀是難以解決好的,法律界不少人士要求把社會道德的強制變成法律強制,把企業在社會生活中應負擔的最低限度的社會責任作為法律責任確立下來,強制企業負擔。在我國,經濟法學界多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道德責任,而勞動法學界則主張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勞動法制的軌道,這主要是因為勞動法律體系是國家對契約自由的強行干預,勞動保護這樣一種法律利益的實現只能通過國家勞動行政等“公共”機關。那種認為通過公司社會責任組織、認證機構等“民間”組織去實現勞動保護原本就是違反勞動法宗旨的(因為“私”不能對“私”進行強制性干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民間組織在“公共”機關沒能履行勞動保護義務時的作用和在人文關懷方面的作用。
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協議”,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該協議號召公司遵守在人權、勞工標準和環境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其內容是:1.企業應支持并尊重國際公認的各項人權;2.絕不參與任何漠視和踐踏人權的行為;3.企業應支持結社自由,承認勞資雙方就工資等問題談判的權力;4.消除各種形式的強制性勞動;5.有效禁止童工;6.杜絕任何在用工和行業方面的歧視行為;7.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8.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9.鼓勵無害環境科技的發展與推廣。
認真觀察這九項原則,從企業內部看,就是要保障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從外部看,就是要發揮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作用。總起來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等幾方面。就經濟責任來說,企業主要為社會創造財富,提供物質產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責任和教育責任來說,企業要為員工提供符合人權的勞動環境,教育職工在行為上符合社會公德,在生產方式上符合環保要求。
迎接挑戰
用“全球協議”的標準來對照中國企業,可以看到很多差距。也就是說目前中國企業的發展目標距離國際標準還差得很遠。
具體來講,當前某些中國企業最突出的問題大體表現在八個方面:一是無視自己在社會保障方面應起的作用,盡量逃避稅收以及社保繳費;二是較少考慮社會就業問題,將包袱甩向社會;三是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四是一些企業惟利是圖、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務產品或虛假信息,與消費者爭利或欺騙消費者,為富不仁;五是依靠壓榨企業職工的收入和福利來為所有者謀利潤,企業主墮落成資本的奴隸、賺錢的機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產品的意識,對公益事業不管不問;七是缺乏公平競爭意識,一些在計劃經濟時期延續下來的壟斷企業,大量侵吞壟斷利潤,并極力排斥市場競爭;八是普遍缺少誠信,國有企業對國家缺少誠信,搞假破產逃避債務,民營企業通過假包裝到市場上圈錢。
中國企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軌變形的關鍵時期,如何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企業應該肩負起哪些社會責任?不少企業還茫然無知。從國際經驗看,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主要是為解決資本與公眾的矛盾問題、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沒有正確的理念與標準,資本就會過度偏向少數人。因此,今天在中國掀起一場企業社會責任的大討論是十分必要的。企業如何牟利、如何與消費者爭利?不僅需要法律保障,更需要一定的思想道德保障。
第一,應該充分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變壓力為動力,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只有順應這一潮流,企業才有生存發展壯大的可能。現代企業已不僅僅是經濟組織,也不再是只對股東負責的實體,他要對建立和維持他們的更大的社會負責。事實上,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可以成為企業一種很重要的公共關系傳播途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區的關系,有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中國企業目前在認識上還存在著許多誤區,那就是盲目地照搬西方企業的競爭模式和牟利思想,很少考慮自身對社會責任。目前,中國企業也與各國企業一樣面臨著一場目標的轉變,即從過度的利己主義向適當的利他主義轉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承擔了本應該屬于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如辦學校、醫院,而沒有很好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如盈利、資產保值增值等。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政府和企業都將會更好地進行各自的角色轉換,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第二,政府官員和企業要充分了解和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影響及意義。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不可避免地將中國企業拽進了“世界工廠”重新洗牌的浪潮。在這一標準已經對企業生產和經濟生產產生出了重要影響,加強對這一標準的宣傳和實施的培訓已經迫在眉睫。以廣東省為例,SA8000對廣東的經濟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外向型經濟有較大的壓力,廣東外貿的出口額占全國的1/3。廣東企業對外出口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推行社會責任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較大;二是廣東外貿出口中70%是加工型企業,絕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強調的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有的企業本身已經按照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在做,但并沒有形成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
第三,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例如,荷蘭銀行在全球開設支行布點時,辦公地點的裝修首先要考慮使用環保材料,提倡員工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盡量使用可再生和環保的辦公用品。杜邦公司也采取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措施,如將回收的舊尼龍地毯加工成汽車部件和土壤穩定劑;利用廢棄的牛奶杯生產信封,并且承包了美國郵局的信封業務;用廢料生產手表、鋼筆等。事實上,只要企業的行為符合一定的社會責任規范,就能夠維持和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社會公民”。
第四,企業應該恰當平衡SA8000標準與自身競爭優勢的關系。SA8000標準關于勞動者權益方面的規定無疑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營運成本,削弱其競爭力。據專家對深圳市沙井鎮一家有300多名員工的港資企業的測算,如果對照SA8000標準執行,將會每月增加300萬的支出。但是另一方面,靠犧牲勞動者權益獲得的競爭力會激化社會矛盾,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造成企業間不平等的競爭,最終還是會損害企業的利益。處于這種兩難的尷尬境地,中國企業應該采取合理措施,平衡兩者關系。
第五,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是有層次的,既有義務性要求,也有道德性期望。所以,不能以一個不變的標準要求所有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正像人們對待未成年的孩子,若要求他向成人一般做事考慮周到,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同樣道理,對于大型企業,他們有實力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以某種方式將部分利潤返還給社會,相應的,由此產生的良好的社會影響對他們也可以帶來更大的實際收益。然而對于中小企業和成長初期的企業來說,要求他們承擔過多的責任,無疑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倒閉。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履行各種社會義務的基礎之上,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往往比要求其采取行動更為重要。
總之,面臨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中國企業只有面對現實、積極應對,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