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尹玉杰
“你騎騾子我騎驢,后面跟著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是人們評價自己、調節自己的一種比喻。通過與比自己好的人比較,使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擺脫安于現狀的自滿心態,獲得前進的動力;通過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使自己看到自身的優勢,擺脫自怨自艾的自卑心態,使自己獲得良好的心態,為順利前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可是,現實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他們總是愛和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狀態比,這就是追求完美者。
小欣原是一名高三學生,成績居班級第一,可是由于她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地投入學習,惟恐分心,所以頻頻控制自己,反而形成壓力,干擾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盡管在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下考入大學,可是追求完美的她又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困惑:社交焦慮,與他人交往時緊張,不知如何表現自己,惟恐出錯,最近又受到“余光看人”的困擾……
齊文正在讀高二,班級前三名,她在心理咨詢時陳述:我期望順利地做出每一道題。所以,在做每一道題之前,大腦都會從尋求解題思路上岔開,想這個題目能否做出來,更怕萬一做不出來,自己很緊張。若沒有找到解題思路就更加緊張,思維受到抑制,難以正常發揮。在人際關系中,她希望和所有的同學都和睦相處,有時個別同學對她反應冷淡,她就耿耿于懷,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否得當;有時則放棄自己的看法,勉強附和他人,自己覺得很累。
實際上,無論在校園中還是在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有這么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以追求完美為榮。的確,追求完美給當事人帶來不菲的業績。追求完美的學生大都成績優秀,遵守校規,是校園中的優秀生,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羨慕的對象。追求完美的人工作積極進取,自覺自律,業務突出,在同事中有較高的威望。可是內心里,他們為追求完美所累。
由于他們在學習、人際關系甚至任何事情中都追求完美,這種對自己苛刻要求的習慣在給他們帶來優秀成果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有的甚至演變為病癥,影響他們實際能力的發揮,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像小欣和劉文。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追求完美的人們理智上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和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狀態比較是他們的人格特點,無意識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由于他們總是把目標定得太高、太完美,自己的努力總是達不到期望中的目標,所以他們自我評價不高,形成了優秀者自卑的怪現象。他們要么情緒低落,要么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直到干擾了自己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他們認識不到“人生路上,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偶爾的失敗和挫折有利于堅強人格的塑造”,隨著學業、工作難度的升高,競爭壓力的增大,這種心理素質方面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要想提高生活質量,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這些追求完美者就要懂得心理調節之術:接受不甚完美的自己,把宏偉的高峰式目標細化為無數個可以攀登的階梯式目標,努力完善自己,知足又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