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矛盾
從市場的角度看,節目是電視臺的商品,電視臺通過電視節目播出過程中加播廣告來賺取收入,而電視節目制作的好與壞的一般標準又取決于收視率的高低,有多少人收看這個節目就決定了節目自身的價值和生命力,因此,看重收視率,并進行收視率的競爭,不僅是各個電視臺之間矛盾的焦點,也是同一電視臺內部各個欄目之間的矛盾焦點。因此,節目的創作必須適應大眾口味,為廣大電視觀眾所歡迎,只有廣大的平民百姓喜歡才能創造較高的收視率。為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必須研究電視節目如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使電視節目更加平民化。電視要有平民意識,就是不僅要使平民成為節目的主角,電視節目還要反映平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平民解憂服務,而且要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同平民交流并使其易于理解與接受。
一、電視節目的輿論導向功能
電視導向,就是指電視節目的輿論導向。電視節目是精神文化產品,又是新聞輿論的重要制造者,會形成電視文化。從傳播內容來看,電視文化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教育、文藝、體育等各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從國家首腦、各界名人,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從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到氣候變化;從各類文娛聯歡、體育賽事,到各種知識講座;從商品廣告、股市行情,到時裝表演、選美大賽等等,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人類社會生活的多樣風貌和各種文化成果都被電視分門別類,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萬象紛呈而又有序完整的文化世界。包羅萬象的電視文化滿足著人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根據陳力丹關于輿論的定義,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①這里所說的輿論,實際就是指社會輿論,通俗地說,社會輿論即社會公眾的意見,是公眾意見的匯集。公眾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也就生活在社會輿論所形成的輿論氛圍之中。輿論氛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感染力既通過人們的理性層面起作用,也可以借助情緒的力量起作用。兩種情況交叉在一起,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進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且人與人之間互相應和,應和中又呈加強之勢,其結果絕不可低估。
電視是重要的大眾媒介,其所形成的輿論是社會輿論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這是江澤民同志對新聞界提出的殷切希望,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肩負的神圣而光榮的使命。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應用辯證思維,正確認識和處理引導輿論中的一些矛盾關系,避免片面性和絕對化,提高引導輿論的總體水平,使新聞媒體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新聞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電視節目的平民意識
要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要講究引導藝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電視節目的必要前提,而提高引導藝術,使電視節目引導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使受眾愛聽愛看,入耳入腦,則是正確導向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電視節目屬于意識形態范疇,輿論引導不具備硬約束力,不能強制人家接受。輿論引導是一個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漸進過程,電視節目要大眾歡迎,就要有平民意識。
所謂平民意識,就是指電視節目要立足平民的興趣與需求。由于電視節目面對的大多數受眾是平民百姓,因此,電視必須具有平民意識。接受心理學認為,人們總是對發生在身邊的信息感興趣,節目內容與受眾越貼近,越有人情味,受眾就越愛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活躍,對信息的選擇能力增強,不再是單純接受“灌輸”的對象。這就要求電視傳媒學會如何在對外開放條件下進行輿論的有效引導。對此,電視傳媒要加強對輿情的調查與分析。輿情分析,就是從政治上估量人們的意愿、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從政治上估量社會心理。電視媒體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與政治鑒別力做好輿情分析,以加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與說服力。要考慮到受眾的新聞需要,人家不想要的東西卻硬塞給人家,這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要關注受眾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找到受眾感興趣的話題。
三、“三貼近”——電視節目輿論導向與平民意識的結合點
“三貼近”是電視節目輿論導向與平民意識的結合點。平民意識是什么,用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創作者的一種人文關懷,也就是對拍攝對象要有一種朋友和親人般的關懷。所以“平民意識”是指創作者對拍攝對象的平等、平視的態度,并不是指所拍題材、所拍對象。《生活空間》制片人陳虻對此有過這樣的闡述:“放棄你的所謂責任感,放棄你的所謂對文化的深層次思考,像朋友和親人一樣去關心你的被拍攝對象。其結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摯的責任,最深刻的批判。”編導是站在親人的角度去關注,還是站在教化者的角度去關注,這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們不管拍的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一律都應以一種平等、平視的態度去接近他、采訪他、拍攝他,這樣才能使人物親切可信、有血有肉。平民意識,是時代對于電視新聞改革的真誠呼喚。平民意識的導入,把電視新聞帶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起點。電視節目只有產生于大眾,并使觀眾不再只是一個事件的間接目擊者或只是一個攝像成品的觀賞者,而更多的是使他們成為一種開放結構的參與者、一種審美方式的探尋者,才能與觀眾的思維構成和人生經驗產生溝通和共鳴,才能讓觀眾以自己的人身體驗自覺地演繹觀念、判斷善惡。
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黨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辦好電視節目的宗旨。電視新聞是整個電視節目中的重中之重,它聲畫合一,視聽并茂,傳遞信息真實、具體、直觀、形象,展示和體現出的特點及優勢,是報紙、廣播媒體無法比擬的。新世紀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適應新形勢,轉變思想觀念,改變過去陳舊的報道模式,從采訪、拍攝到編輯樹立起全新的思維觀念,關注社會熱點,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群眾呼聲,這樣才能使報道內容豐富多彩。
注釋:
①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7月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