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萬壽
目前,縣級電視臺是最基層的電視臺,服務空間主要在農村,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民是最廣大的受眾群體。因此,縣級電視臺辦好對農節目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縣級電視臺的立臺之本,也是廣播電視工作者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職責所在。
辦對農節目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必須堅持把節目辦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做到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懷農民,才能辦出地域特色,才能符合當地受眾的口味,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
一、牢固樹立服務意識
縣級電視臺必須牢固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真正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播農民所需。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澠池縣也是一個農業縣,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民的生活狀況、農村的社會面貌,關系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逐年下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增收幅度減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農業的發展,關心農民的切身利益。作為縣級臺,要針對農村經營比較分散、農民信息相對閉塞的實際,及時宣傳農業信息,進行市場分析、介紹供求行情,為農民進市場牽線搭橋;要及時傳播農業新技術,為農產品提高品質、農民增收提供渠道;要及時宣傳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典型,使廣大農民開闊視野,學有榜樣。
二、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合作
辦好對農節目,必須開門辦節目,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合作。澠池電視臺在辦“三農”節目時,和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科技局、煙草局等涉農部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電視臺為這些部門提供宣傳窗口,涉農部門為電視臺提供報道線索、專業指導,把農技專家、種養能手請進演播廳,通過農業技術講座、現身說法,增強對農節目的針對性、貼近性。電視臺還可以與涉農部門聯合開辦欄目,播放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資料,使這些部門通過電視臺這個窗口指導工作,推廣經驗,擴大影響;使農民通過觀看對農節目,獲得致富信息、典型經驗,從而結合自身實際,找到致富門路,盡快增收。
三、對農節目力求平民化
對農節目的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民,這就要求節目必須平民化,充滿鄉土氣息,切不可“洋味”十足,模仿“作秀”。強調對農節目平民化、鄉土味,不等于天天板著老面孔,年年唱著“四季歌”,而是強調要根據形勢,立足地域實際,摸準當地受眾的口味,使節目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充分反映本地的經濟特色、風土人情和精神風貌,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農村的發展變化,報道農民的致富經驗和農業的規模效益,為農民傳遞技術、品種、市場等多方面的信息,使對農節目成為農民的良師益友。
四、增強對農節目的可看性
要想使對農節目具有可看性,必須巧妙編排,認真構思,精心包裝。但作為縣級臺的對農節目,既不可十幾分鐘的節目一味地解說到底,又不可過多地開設小欄目。澠池電視臺在“農業、農村、農民”節目里開設了“金色田野”、“農村百科”、“尋常百姓”三個小板塊,對它們分別進行定位,細化主題,配以相應的小片頭進行點綴。通過主持人的串詞,承上啟下,把幾個板塊有機地串連起來。另一方面,在剪輯上要精選素材,做到聲畫和諧統一,如果采集的素材不夠豐富,可利用平時積累的畫面,采用上圖表、打字幕,運用多媒體以及動畫效果,形象地、靈活地體現主題,同時可用音樂、音響、特技等多種手段強化內容,增強可看性。
五、提高對農節目的可信度
辦對農節目最怕的就是說外行話,違背常規,誤導生產,這不僅會給農業農村工作造成損失,還會降低農民朋友對節目的信任度。因此,有必要請農業技術人員為節目把關,關于新品種、新技術、防病治蟲、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稿子,播出之前,都要請農技人員審稿、修改。要辦好對農節目,記者、編導、主持人都要有較為豐富的農業知識,不懂農民的“土話”、“行話”就無法與農民交流溝通。“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對農節目攝制組成員,要通過剪報、訂閱農業技術雜志、拜農技人員為師等多種形式,給自己“充電”,這樣才不會說“白”話,說外行話,才能使對農節目在百姓心中保持較高的可信度。
六、練好對農宣傳的基本功
對農節目的記者、編導、主持人要深入農村、貼近農民,練好對農宣傳的基本功。除一般的素質外,還要熟悉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了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基本規律。要多把鏡頭對準農民,多與農民兄弟交朋友。對農節目的主持人要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把話筒伸到農民面前,與他們面對面地交流,多一些平易樸實,少一些學生腔;多一些親和力,少一些距離感;做到心中時時有受眾,用心感受百姓的心聲,成為農民的知心朋友。
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事關黨和政府工作全局。縣級電視臺辦好對農節目,加強對農宣傳,是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需要,是當地老百姓的需要,也是縣級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做好這檔節目,要帶著感情,要不斷探索創新。唯有如此,對農節目才能辦得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