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鳳
最近接診了一例患兒,因在當地手術治療后發生醫源性隱睪,原因就是錯把小兒疝當作成人疝來治了。這種情況在我們接診中較多見,令筆者十分惋惜與擔憂。其實小兒疝與成人疝是有區別的,其治療也與成人疝完全不同。
老百姓常說的小兒“疝氣”,實質上是臨床醫學上的腹外疝,是腹內臟器(主要是腸管),通過腹壁潛在的管道或缺損,向腹壁外突出。小兒疝又分為先天性疝和后天性疝。先天性疝包括臍疝、腹股溝疝、白線疝;后天性疝包括腹股溝疝和腹壁切口疝。不管是先天性的還是后天性的,與成人腹股溝疝比較,小兒疝有以下不同:
(1)小兒腹股溝疝雖易嵌頓(即疝的內容物被卡住),但患兒腹壁薄弱,若發現及時(一般12小時內),容易用手法復位成功。因為小兒腸管柔韌性好,即使疝內容物發生嵌頓,也很少發生腸絞窄、腸壞死。(2)小兒腹股溝管尚在發育之中,它的各構成壁結構薄弱。
因此,在治療小兒疝氣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小兒疝手術的最佳時機,是半歲至1歲。
●小于6歲的小兒疝手術時,只能進行疝囊高位結扎術,不宜打開腹股溝管。
●小兒疝手術的切口考慮到小兒的心理的承受能力及美觀的需要,常采用最低下腹部皮紋方向的微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