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祺
熊寥笙(原名熊伯矩),男,1905年8月24日出生于重慶巴縣西永鎮。重慶市名中醫,研究員。曾任重慶市衛生局最早的中醫科科長,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及重慶市中醫學會理事等職。
熊老從醫70余年,對中醫理論以及中醫經典著作都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尤其對中醫《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的“氣化”理論有著獨到的見解。熊老在國內首創人參針、參附針并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先后總結出論文11篇。
熊老退休后筆耕不輟,先后撰寫了《七百味中草藥歌括》、《傷寒名醫案選新注》、《中醫難癥論治》、《醫學見能癥方歌括》、《雜病名醫案選新注》、《驚厥閉脫》等多部專著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共計五十余萬字。
踏進熊寥笙老人的家,記者不免有些吃驚。因為這套僅有五十平方米左右、顯得有點老舊的房子似乎不太適合熊老的身份。要知道,熊老可是重慶市中醫界的泰斗級人物。就在今年3月20日,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和重慶中醫研究院還專門召開了一個“百歲著名中醫專家熊寥笙學術思想研討會”,足見熊老在重慶市中醫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為熊老尚在午睡,所以這一問題由熊老的小女兒熊曉陽女士代為回答。熊曉陽女士介紹道:“這房子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重慶市政府為照顧爸爸而分配的,在當時看來還算不錯。后來也有更好的房子,但是爸爸再沒有要過。他這個人呀,總是不知道為自己打算。”
正說著,熊老已經起床了。簡單的洗漱后,他坐在客廳的沙發上,開始接受我的采訪。
坐在記者面前的熊老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雖然須發皆白,但說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得知記者是來探詢他的養生之道時,熊老立即打開了話匣子。
一開始,熊老并沒有直接談他的養生之道,而是援引《黃帝內經》中的話與記者說起了行醫之道: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防患疾病于未然才是最好的治病方法,而不是等到真的有病了才考慮如何治療”,熊老話鋒一轉,“其實這和養生是一個道理。一個人想要長壽,不應該等到上了年紀后才考慮如何吃好玩好才可以活得長久一點。而是應該在他的一生終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從熊老的人生歷程看來,他所說的良好的心態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努力工作
熊老說,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因此他首先要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有些人終日無所事事,以為整天玩耍就可以活得長一些。殊不知,他們這樣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沒有人生的追求和目標,又怎么能夠長壽呢?
事實上,從20歲開始學習中醫起,近八十年來熊老一直都是辛勤的工作著。退休后,熊老便開始筆耕不輟,把一生的經驗都寫下來,先后出版了《七百味中草藥歌括》、《傷寒名醫案選新注》、《中醫難癥論治》等多部中醫專著。直到最近四五年,熊老才停下來,在家里頤養天年。
淡泊名利
熊老是重慶市衛生局最早的中醫科長,但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熊老的家僅僅只有50平方米,而且屋內的陳設極其簡單。熊老坦言,他對名利一向比較淡泊。熊老說:“我學醫的動機并非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賺錢。”
原來,在熊老2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這成了熊老的一大憾事。父親的死刺激了熊老,他說:“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言中寫道,行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正是本著這樣一個出發點,我選擇了中醫。”近八十年來,熊老一心想的只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醫術,如何更好治病救人。對于名利,熊老總是漠然置之。
知足常樂
熊老說,一個人要想長壽,知足常樂是很重要的。許多人不夠達觀,總是對現狀不滿足。這樣就會導致他的心情不愉快。如果一個人老是處于不愉快的情緒之中,又豈能長壽?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其實,熊老所提到的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正與四大基石中的心理平衡這一點相符。除此之外,熊老的其他生活習慣也與健康四大基石的另外三點相符。
合理膳食多年以來,熊老的飲食總是以素食為主。最為難得是,熊老總是嚴格的限定自己的進食量,無論多么好吃的食物,熊老也總是吃夠量就不再吃了。相反,即便熊老不是特別喜歡的食物,他也總是要吃夠量才作罷。
戒煙拒酒熊老深知煙酒對身體的危害,因此活了將近一個世紀,熊老基本上是滴酒不沾。年輕的時候,熊老還抽一點煙。但是熊老說,他已經幾十年沒有抽煙了。
勤練書法熊老不怎么運動,最大的原因莫過于工作太忙。沒退休的時候忙著給人看病,退休了又忙著寫書。但是熊老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練書法。熟悉熊老的人都知道,他的毛筆字是很棒的。幾十年來,熊老每天都堅持寫毛筆字,對忙碌的熊老來說,這也算是一種不錯的運動了吧。
除了以上這些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的養生措施外,熊老的作息時間也非常有規律。即便在熊老退休后的這二十多年里,熊老也堅持晚上8點鐘睡覺,早上6點鐘起床。每天,熊老還會有一兩個小時的午睡時間,而且幾十年來幾乎從未間斷。
與熊寥笙老人的交談是愉快的,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在記者起身告別的時候,熊老用一首自創的詩總結了他的養生之道:
恬淡虛無樂天年,
期頤之年只等閑。
心無憂郁身無病,
煩惱不生勝駐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