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個高中生,按理說應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學習上,但是,我總感到有許多與學習無關的問題困擾著我。比如:我對社會中爾虞我詐的現象不能接受,每當看到或聽到這些事情時,心中就產生深深的失望感。另外,因為平日自己說話比較耿直,有時不經意中傷害了別人也不知道。如果恰巧遇到報復心強的同學,就會被拐彎抹角地“擠兌”一番,弄得我心中十分不快。我不愿意把關系弄僵,于是就一忍再忍,心里非常壓抑。請問老師:怎樣才能擺脫這些煩惱呢?
曉凡
曉凡同學:
你好!所述煩惱并非你一人獨有。換句話說,處在心身發育過程中的年輕人都會和你一樣,有著類似的煩惱,只不過側重點稍有不同罷了,這些煩惱可以稱之為“成長的煩惱”。
在人們的眼中,任何社會都呈現出兩面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互敬互重、互讓互諒,讓人感到溫暖、親切,讓人感到生于此社會真乃幸事;同時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甚至是陰暗的一面,比如有人仗勢欺人、以強凌弱,有人貪污腐敗、行賄受賄,還有人知法犯法、執法犯法等等。這些所謂的陰暗面讓人不愉快,讓人牢騷滿腹,甚至大為不滿。正如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不存在的一樣,十全十美的社會同樣也是不存在的。
年輕人之所以在此問題上反應更強烈,原因之一是主觀期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年輕人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會勾勒出社會是什么樣或者希望社會是什么樣,通常是比較理想化的。一旦現實與自己的期望出現距離,就會由于失落感而注重陰暗面,當事者的自我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評價,自然是“打低分”了。如果我們能相對客觀一些,就事情本身而論,而不是一概否定之,我們的心情就會平和許多。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你說自己性格耿直,通常,這樣的人還有一些其他的性格特征,比如說坦誠、率直、城府不深,為人處世簡單。如果你是這樣一種性格的話,可能有時說話不太注意,但是并無惡意,所謂傷害也不是有意而為,最好也就不必在意別人的“還擊”,不過是年輕人言語上的“你來我往”罷了。如果我們對他人對我們的態度過分敏感和計較,就容易心理不平衡。
要想讓自己變得豁達一些,不妨嘗試如下做法:(1)主動與他人建立關系,助人是友好的姿態、友善的表示,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這一點。(2)善良的人做到體諒別人不太難,而原諒別人的冒失甚至冒犯,就需要胸懷了。多想別人的好處,不在乎對方不含惡意的“攻擊”,以及彼此之間難免的磕碰與不快。若讓別人無意的“傷害”擠占自己的心靈空間,那你的心又怎樣裝進更多美好的東西呢?(3)不妨多些坦誠的交流,少些猜測和誤解,交流有助于化解矛盾。如果我們有能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相對舒心的人際環境,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會減少。而擁有安全感的人容易信賴他人,獲得交往的快樂體驗。
祝你能夠處理好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假如我們將煩惱當作人生成長的“養料”和“伴侶”,不回避,不消極,就有可能在處理煩惱的過程中一點點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