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學
2004年3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發表了一篇來自“德國之聲電臺網站”的紀念康德的文章,3月15日《參考消息》也發表了該站提供的這篇文章。鄙人看過以后,覺得其中有紕漏,現在把自己的意見寫出來,求教于國內同行。
一、作者原文1799年,康德發表了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學之關系》,,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科學哲學的評價是:一錢不值。
鄙人意見1、賴因霍爾德曾經被康德默認為批判哲學的解釋者,但他不久發現康德并未建立起“完整的、科學的哲學大廈”。(《哲學知識的基礎》耶拿1791年,第129頁)費希特繼承康德未竟的事業,于1794年建立了完整的知識學體系,得到了賴因霍爾德的擁護。康德對此長期不公開表態,因而讓人覺得他好像承認了費希特對他的超越。由于應《愛爾蘭根文學報》的要求,他才在1799年8月28日《文匯報》上發表了一則簡短的“聲明”,說“費希特的知識學是一個完全不能成立的體系”。這則“聲明并未收入普魯士科學院版《康德全集》第Ⅷ卷(1782年-1800年的文章),因為它不是一篇文章。并且我們在這則“聲明”里也看不到“一錢不值”的說法。2、知識學的原文是Wissenschaftslehre,其英譯為Sci—ence of knowledge。翻譯為知識學,能表示費希特的先驗哲學涵義,而改譯為“科學學”或“科學哲學”,則將如何與經驗哲學相區別呢?3、康德在1800年發表過兩篇短文,一篇是給米勒克編的《立(陶宛語)德與德立學典》寫的《跋》,一篇是給雅赫曼論述康德宗教哲學的專著寫的《前言》,因此,“最后一篇”、“封筆之作”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二、作者原文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于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其內容是關于笛卡兒、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
鄙人意見康德于1749年發表的這部著作,參加了笛卡兒派與萊布尼茨派長期開展的一場爭論。前者認為,運動物體的mv是這個物體運動的量度,后者把動力分為死力和活力,認為死力mv才是適用的,而對于標志物體的真正運動的活力來說,則必須把mv2作為運動的量度;康德沿用了后者的活力概念,認為前者的公式與后者的公式適用于不同的現象。原書名為Gedanken yon derwahren Schatzung der lebendigen kr fte,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文版里已經譯為《關于活力的正確評價的思想》。(《馬恩全集》第20卷,北京1971年,第427頁)把活力譯為“生命力”,是不正確的;因為這里爭論的是力學問題,而不是生物學問題。當然,編譯局的譯法也許改為《關于正確度量活力的想法》,會更加準確地表達康德的原意。
三、作者原文1770年,49歲的康德終于得到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就任報告的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
鄙人意見康德的這篇論著是按照當時的慣例,用拉丁文寫成的,其名稱為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其內容為:感性世界是存在于時間與空間中的現象世界,但時間與空間不是自在存在的東西,而是人用以調整感覺到的現象的主觀條件;理智世界就是本體世界,而在這個世界里只存在對象本身,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因此,這個拉丁文書名應譯為《感性世界與理智世界的形式與原則》;把定語intelligibilis譯為“知性”,而不譯為理智,就抹殺了現象世界與本體世界的分離,使讀者看不到這篇論著是康德十年以后發表的三大批判的起源。
此外,這篇紀念文章里還有其他一些差錯,例如,作者說: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又如,作者說: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在《參考消息》里,前一句改正為: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稱為“純范疇”,但沒有把“理解力”改為知性(Verstand);后—句改為: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命令”,這是改得很好的,因為原文為kategorischer impera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