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麗
相傳1400年前,一只鳳凰盤旋在緱氏陳河村頭,吱吱叫個不停。“鳳凰叫,貴人到”,于是,一個天庭飽滿,眉清目秀的嬰兒降生了。這就是玄奘。1400年后的一個夏日,我們來到這個地方,帶著探尋的目光,懷著尋根的敬意,想要推開千年時光的重重帷幕,搜尋那取經人留下的成長印記。
陳河村位于洛陽東南40公里的偃師市緱氏鎮境內,東接中岳少室、西近伊闕龍門、南眺萬安山、北臨白云山。走進陳河村,感受著玄奘故居的古樸典雅,心中頓時產生了一種“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解脫之感。與相隔不遠的唐恭陵、娘娘冢相比,玄奘故居更讓人感到自然親切。
據有關資料載,玄奘高祖陳湛,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陳欽,北魏上黨太守、征東將軍,爵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歷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又任禮部侍郎,食邑河南,以后就定居緱氏。玄奘的父親陳惠,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曾任江陵縣令,母宋氏,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這就是說,玄奘出身于名門望族,官宦家庭。陳惠夫婦生有四子一女,玄奘在諸子中排行第四。
玄奘,姓陳,名,法名三藏,俗稱唐僧。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生,小時候,經常到寺院游玩。由于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十三歲時削發作了和尚。他年幼聰慧,又發憤讀佛經,十五歲時不但能背《涅經》且能通俗釋義。當時全國的高僧大多集中在四川,玄奘為了深入學習佛學,隨哥哥到了成都的空慧寺,學習佛經長達五年之久。后又離開成都,只身一人沿江東下,在荊州的天皇寺研究經典。半年后,北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遍訪各地高僧,鉆研各家學說。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開始了去印度取經的艱苦歷程。在印度學習佛經十五年,于貞觀十七年(643年)用大象和馬匹馱著675部佛經起程回國。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派大臣迎接,并在朱雀大街召開歡迎大會。玄奘去印度取經十八年之久,歷盡滄桑,飽經憂患。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享年65歲。唐高宗悲痛萬分,嘆曰:“朕失國寶矣。”并為玄奘舉行國葬,有上百萬人參加了葬禮,三萬余人擁于墓旁。
玄奘故里又名陳河村,略作東西走向。村頭豎立一方高大石碑,正面“玄奘故里”四個大字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陳河的玄奘遺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玄奘故居、陳家花園、西原墓地。
玄奘故居坐落在陳河村中部,坐北朝南,占地25畝,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大體為一南北長方形院落,分前、后兩院。由前向后,依自然地勢漸次升高。故居大門仿隋唐風格,青瓦白墻,朱門紅柱,匾額上書“玄奘故居”四個大字,出自我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之手。
前院建筑和設施主要由廳堂和東、西廂房組成。廳堂又叫慈恩堂,為前院的主體建筑,建筑在磚砌高臺之上。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三間,高約13米,建筑為仿唐式,歇山頂,出檐深遠,舉折平緩,斗拱碩大,穩重大方。此廳堂原是玄奘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接待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談經論道的地方,而今改為具有紀念意義的玄奘紀念堂。慈恩堂正中是玄奘的畫像,凝神遠方,似在普度眾生。左側是弟子窺基,他是玄奘譯經最主要的助手,和玄奘同為唯識宗的開山鼻祖;右側是弟子圓測,他為玄奘的新羅(朝鮮)弟子,自幼聰敏,慧解縱橫,為世人稱頌。廳內放置還有梵文佛經,譯文手稿及各國友人贈送的紀念品。
東廂房為玄奘兄嫂住室,塑有玄奘兄嫂像,陳設著古色古香的生活用具,重現當年書香人家、夫妻恩愛的情景。
西廂房主要體現玄奘的生平業績,放置有玄奘所譯的經卷線裝善本,有玄奘主持翻譯的全部佛經,有譯為世界五種文字的《大唐西域記》各種版本,有極為珍貴的玄奘墨跡。還懸掛著玄奘取經圖,圖上的玄奘慈眉善目,雙眼平視,呈現出樂觀豁達,無所畏懼的神態。他身背藏經簍,竹簍的每一格里都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一卷卷經書。藏經簍高過玄奘的頭頂有一尺左右,上覆一頂竹笠,竹笠的一端系有一盞油燈,油燈直直地懸在玄奘前面,就是靠了這盞油燈,玄奘才夜以繼日地走過了100多個國家。屋內還存放石刻蓮花底座,原來上面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雖然經歷千年歲月,仍然清晰可見“大唐龍朔二年玄奘法師敬釋迦牟尼佛祖供養”等字樣。
緊靠前院西廂房左側的是“玄奘故井”和“皂抱鳳凰槐”,故井開鑿于北齊年間,水質清澈透碧、甘甜宜人、富含多種礦物質,相傳玄奘自幼飲此井,智慧早開,聰慧過人。自古以來,此井被譽為“慧泉”,群眾稱為“神水”。“皂抱鳳凰槐”原是一棵皂角樹,相傳玄奘天竺取經,樹頭向西;歸國,樹頭向東。又稱望子樹、磨頭樹。玄奘圓寂后,樹頂被雷擊倒,樹干日漸腐蝕成空洞,后來根發新枝,樹干中又自然生長出了一株槐樹,因其樹枝酷似展翅欲飛的鳳凰,頭東尾西,遙相呼應,故曰“皂抱鳳凰槐”。
后院建筑和設施主要由廂房、后堂和玄奘法師的雕像組成。東廂房為玄奘母親宋氏居室,也是玄奘誕生之處;后堂為玄奘祖父母起居室。故居后墻即借用陳河村古寨墻,歲月滄桑,此處已成斷壁殘垣,但從中可以了解到當年的陳家氣派。玄奘法師的雕像是陳氏后人為了紀念先人而立的。由少林寺、相國寺、白馬寺三大馳名寺院的方丈主持揭碑儀式。由此可見,玄奘法師的影響通古傳今。他是我國佛學界的開山鼻祖,也為歷代研究佛學、發展佛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積淀。
陳家花園位于玄奘故居正南,坐南朝北,背靠鳳凰臺,面對陳家古宅,占地面積約1公頃。花園內建有“慈恩榭”、“頌經齋”、“曲廊”、“橋亭”、“放生池”,還有桃園、杏園等。山石玲瓏,流水淙淙,曲徑迂回,別有洞天,鳥語花香,清幽異常。修復后的陳家花園集園林精華與佛教文化為一體,形成濃蔭欲溢的園林效果。
西原墓地位于玄奘故居西南,陳河村南800米處,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冢直徑5米,高約3米,呈覆釜形,墓地坐北向南,背依白云嶺,遙望少室山,河水環繞,景色幽靜。關于玄奘父母的墓地,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說是玄奘西天取經走后,一去十幾年杳無音信。他的母親思子心切,每到夜闌人靜,月掛中天,便在村外小河旁,燃起一炷香,雙手合十,遙望西天,默默為遠在天涯的兒子祝禱,直到她離開人間。當玄奘取經回來,返故里探親時,知道母親已經辭世,連墳地也找不到了,心里十分難過。他牽著白馬,漫步在河畔。正在這時,他的白馬忽然仰天一聲長嘯,用前蹄使勁下踏,很快在地上踏出一個大坑,大坑里涌出泉水,很快淹沒了鳳凰臺。待大水退出后,河畔便留下了一個四季不干的“馬踢泉”。而在“馬踢泉”不遠處,玄奘母親的墳便很清楚的出現了。據說:馬踢泉就是當年玄奘母親燒香祝禱之處。這樣的傳說顯然是后世受小說《西游記》的影響而敷衍出來的。
玄奘在中國乃至整個佛教發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猶如崇山峻峰,巍然矗立,他一人孤征,冒險犯難,百折不回,其毅力是建立在理性追求的基礎之上的。他執筆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口囑的《大唐西域記》,成為極有價值的古代史地文獻;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520卷,凡657部;把老子的《道德經》和《秦王破陣樂》譯成梵文。最重要的是,用了19年時間進行譯經工作,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我國四大翻譯家中翻譯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大師,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也是享譽中外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魯迅先生稱他為中國的“脊梁”,梁啟超先生評價他的業績為“千古一人”。因此玄奘的成就和貢獻,遠遠超過了佛教范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為有了吳承恩的《西游記》,才有了神話中唐僧玄奘的家喻戶曉;也因為的確有生活中真實的玄奘及這位毅力驚人的高僧所完成的稀世業績,才有了眾多游人慕名前往觀瞻其圣跡美景,以探究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真實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