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九利 白暴力 潘 泉
長期以來,道路、港口、供水等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對此有過很多定性的研究和論斷。新古典增長理論,從索洛(1956、57)模型到拉姆齊增長模型都沒有將基礎設施投資或者說政府公共支出單獨考慮在模型當中,而將其與其他政策因素、技術因素一起歸結到“技術變化”中 ① 。7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80年代開始興起的新增長理論,以盧卡斯、羅莫等為代表,在他們的研究中,生產率的提高直接依賴于勞動力教育、R&D投入、高速公路總量、以及基礎設施資本 ② 。隨著西方經濟增長和城市的迅速擴張帶來的公路、機場、給排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建設,有關基礎設施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