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雄
內容提要農業發展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遞減。我國是土地資源稀缺型國家,農業發展面臨的土地約束非常突出。經濟發展理論中土地資源觀的演變,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當前面臨的土地約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土地 農業發展 古典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301;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4)04-0094-05 一、土地資源觀的演進: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
1.古典經濟學的土地資源觀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是最早注意到日益增大的土地資源相對稀缺性可能束縛農業發展的學者。他認為,人口按指數率繁衍;而食品生產受到土地資源稟賦的制約,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由于人均食品供給超過生存水平的余量最終將被增長的人口所消耗,所以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會被饑荒、疫病和孤注一擲地競爭有限食品供給的戰爭所制止。從而,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只能維持在最低生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