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南方周末》去年12月11日以《失地村民緣何敲鑼打鼓送文件》為題報道了浙江縉云縣新碧鎮下小溪村的幾百名村民,拿著中央文件,敲鑼打鼓扛著國旗前往鎮政府,其目的是“讓鎮長學習一下最新的土地政策”。
在村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下小溪村的全部村田被縣里征用,用來建設“新碧鎮工業園區”。在村民與鎮政府接觸過程中,村民只是想讓鎮長“當著大伙的面讀一下文件”,這個文件是《關于進一步采取措施落實嚴格保護耕地制度的通知》,不過老百姓的這個要求也落空了。因為鎮長只是從“辦公室里出來,接過文件,轉身回到了辦公室”,并反鎖上了辦公室的兩道門。正如一位村民所說:“他們經常說我們農民不懂法律,今天我們要讓他們知道誰比誰更懂法律。”不過,在筆者看來,誰比誰更懂法律的問題只是一個表面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于,村民們之所以讓鎮長“學習”文件的舉動卻值得我們深思,而鎮長不愿意當眾學習“文件”的行為應更值得揣摩。
面對老百姓的要求,鎮長之所以不愿意當眾宣讀文件,在筆者看來,可能有三種原因,第一是默認了作法是錯誤的,第二,拉不下面子,第三是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到底是那種原因,筆者不敢妄加揣測,但是我們只要明白村民讓鎮長“學習”文件的動機,就會明白鎮長的做法是不可原諒的。我們可以想一想,老百姓為什么要鎮長學習文件?芽因為文件寄托著老百姓的希望,因為文件是權威的化身,更因為村民認為文件是保護他們合法權益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文件,他們將不知道從什么地方討回屬于自己的權益。而村民的一系列做法,從深層次說,是老百姓政治認同感的反映,但是鎮長的做法,卻是造成了文件的權威性打了折扣,更可能是老百姓的認同感降低,或者是弱化。
村民對各項政策、改革措施的認同感無疑是各項改革順利推進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并且各項政策和改革都是在維護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離開了公眾對各項政策、改革措施的認同感,誰能想象改革能取得公眾的擁護和支持,能取得成功和達到預期的效果?鎮長放棄學習文件的后果可能是嚴重的,首先會造成老百姓和政府之間的隔膜,影響到在老百姓心目的形象和地位,弱化政府的影響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政府出臺的各項改革措施將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這會在老百姓的心理上產生微妙的作用。
在社會轉型時期,公眾對政治的認同感尤其重要,是推進各項改革措施順利進行的心理條件。只有群眾相信、官員相信,才能使政府和官員的權威性增強,才可能使改革的各項措施順利推進,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這應該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共識。鎮長何以失去了“學習”文件的底氣,值得所有人反思。在筆者看來,鎮長當眾學習一下文件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