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霽
骨質疏松癥:易忽視的代謝性骨病
秦某,是湖南某大醫院一位老教授。她雖已年逾花甲,卻腰板標直,精神抖擻,仍然工作在臨床一線,絲毫不顯得老態。2003年5月,作為主講專家之一秦教授應邀赴浙江參加一個全國性學術會議,她的講座一如既往地贏得了與會學者的如雷掌聲。然而,就在當天晚上,不幸的事情在尷尬的時間與尷尬的地點發生了。因為不習慣于使用馬桶,她到樓層的公共洗手間如廁,就在她蹲下去的一剎那,她清晰地聽到了來自于髖關節的一聲脆響。隨著一陣鉆心的刺痛,作為醫學專家的她清楚地知道,發生骨折了。所幸的是,守在門外的研究生聽到了她倒地的聲音,迅速地將秦教授送入了當地醫院接受治療。正如病歷上所說,她的股骨頸因骨質疏松而發生了骨折。
骨質疏松癥是常見的而又容易被忽視的代謝性骨病,是誘發骨折的重要風險因素。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正日益增高。因其發病率高,且隨著這種疾病常識的普及,各種各樣的廣告鋪天蓋地地彌漫了網絡、廣播、電視和報刊。面對危言聳聽的廣告,人們無所適從,仿佛一夜間所有的人都患上了骨質疏松癥。面對這一日益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疾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內分泌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廖二元教授認為:中國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的危害
人體就像一座設計精致的建筑,骨骼是它的框架,支撐著整個人體。隨著人體的發育,人體骨骼變得越來越強韌,一般在二十多歲時骨質強度會達到最高峰,之后便開始逐漸減少。然后又隨著歲月的增加,而漸漸變得單薄、脆弱。由于骨質是在達到最高峰后隨著年齡增長而日夜不斷地流失,因此毫無預警。這個變化在人體非常隱匿,使人早期毫不知曉。由于目前對該病較難早期發現和診斷,所以人們把這種疾病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或把它形象地稱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癥狀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
腰背疼是由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行動不便及脊柱變形。較嚴重的情況是脊椎骨會被壓扁而產生駝背、變矮、下背疼痛等情形;如果脊椎極度彎曲、還會引起呼吸困難。腰背疼痛常常表現為起床時痛、步行時痛、站立或坐下時痛、睡覺翻身時痛、安靜時痛等等。
病理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常見表現和重要標志。最常見于絕經婦女和老年人。雖然骨質流失是屬于正常老化過程中的一部份,但如果骨質丟失得太快,則屬于疾病,可能連日常生活的壓力都承受不了。一個人如果得了骨質疏松,那么就可能因為骨骼的強度太低,導致一點小外傷就會發生骨折。病人大多是因為突發性的骨折,引起行動不便或劇烈疼痛而求醫,但是到了這個時期,都己經太遲了。這種骨折好發于胸腰部,髖部和腕部、股骨頸骨折、脊椎骨折和橈骨遠端骨折統稱為“骨質疏松三大骨折”。其中以股骨頸骨折的危害最大,約50%的因骨質疏松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在病傷后由于多種并發癥而死亡,約50%以上存活患者遺留殘廢和軀體功能障礙。
在美國,大約超過半數的45歲以上婦女顯示有腰椎骨質疏松現象;75歲以上的婦女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達到了90%左右。在我國的北京、天津、上海和湖南調研表明,20.1%的50歲以上人群有骨質疏松。我國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約8400萬人,絕經后婦女尤為嚴重。據統計,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有7500萬人患原發性骨質疏松,美國每年有130萬人因此而骨折,其費用超過138億美元。而我國每年的骨折病人中約有30%是骨質疏松引起的,每年因骨質疏松癥造成的骨折高達13萬人次,其中有3000~5000人因股骨骨折引起并發癥而死亡。骨質疏松癥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主要的原因在于引起的并發癥及后遺癥,尤其是股骨頭骨折。正如美國醫學會所指出的:“老人股骨骨折后,大約有5%—20%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50%以上的人會造成行動不便,需要終身依賴別人照顧。”
因此,骨質疏松不僅是患者之不幸,同樣也需耗費國家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其危害之廣之大,令人扼腕。
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雖然尚無理想療法,但根據其發病率與性別、年齡、種族、地區、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且已知酗酒、嗜煙、長期過量飲用咖啡和過量咖啡因攝入等均為其發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和方式、合理活動、適當鍛煉來防止骨量丟失或延續減少骨量丟失,以達到預防效果。
多從事戶外有氧活動和接受日光照,特別是女性在絕經后應經常保持運動;盡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做到戒煙及適度飲用酒類和咖啡等;應調整飲食,注意營養,宜清淡飲食,避免多食高脂、高蛋白質食物,倡導食用牛乳、魚類、排骨湯、豆類食物、水果和新鮮蔬菜,以保證鈣、蛋白等營養素的供應。廖教授特別指出,這一切應從小開始,從青少年時期即應重視有規律和積極主動的運動,爭取在年輕時就達到高水平的骨量峰值。從小養成均衡飲食的良好習慣,注意鈣元素的足夠攝入,每天飲食低鈣者,至少應補充800—1000毫克的鈣劑。
一旦發現骨質疏松癥,應及時改變生活方式,防止病情繼續惡化,并盡早上醫院接受治療,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參加地方性或全國性的骨質疏松癥病友團體,這對于病友互相交流防范經驗和督促、抵抗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絕經后婦女、老年人及患有與骨質疏松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疾病的患者應注意防護,避免摔跤和受傷,以防止骨折的發生。
我國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大樣本的骨密度正常參考數據庫,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與早期診斷方法也缺乏社區防治試點經驗。更讓人難堪的是,治療藥物基本都依賴進口,除鈣劑外,缺少價廉有效的國產新藥。從總體上來說,防治水平低,且效果差,費用昂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內分泌研究所自1992年起開始了《原發性骨質疏松的診斷和防治系列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國最大樣本的骨密度參考數據庫,確定了5-90歲18個年齡層的骨密度正常值,找到了骨丟失的最敏感部位和規律。糾正了有關峰值骨量的一些錯誤概念,確定了我國南方地區的骨質疏松發病率。為我國骨質疏松社區防治提供了借鑒經驗。他們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骨質疏松發病機制新學說。
廖教授他們經過長期積累,發現女性隨年齡增長不同骨骼部位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各異,其中股骨近端的WardS三角區和腰椎側位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最早在20-24歲,前臂遠端中段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最晚在40-44歲,從而糾正了人們以往認為的峰值骨量的年齡在30-40歲年齡段的錯誤認識。首次發現女性終生骨丟失量的大部分(約65%)發生在進入老年之前,因而提出女性防止骨丟失和預防骨質疏松的重點應放在中年期。通過研究發現,腰椎側位測量是早期(55歲之前)診斷骨質疏松的最敏感部位,65歲以后測量髖部和前臂可以提高骨質疏松的檢出率。這些研究成果為早期診斷和防治骨質疏松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數據資料。
因此,人們在中年期來臨的時候,做一次有針對性的骨密度檢查有助于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和預防。
專家忠告:走出兩個認識誤區
面對談到骨質疏松就為之色變的社會氛圍,針對各種補鈣廣告,著名內分泌專家,博士生導師廖二元教授提醒人們要走出兩個認識誤區。一是補鈣并非越多越好,而應適量適時補充;二是雖然骨質疏松并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樣令人生畏,但它在青睞女性的同時,也同樣是男性的健康殺手。
一、鈣并非補得越多越好,而應科學合理。
骨質疏松與人體內的鈣量息息相關,但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補鈣越多,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我國人群每日鈣營養素供給量:0-6個月為400mg,7個月-3歲為600mg,3歲至青春前期為800mg,青年期為1000mg,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為1200mg,成人為400mg。人體所需鈣元素的全部或大部分可從食物中獲得,對嬰幼兒、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老年人需鈣較多的人群,更應強調以食補為主,只有當食物中鈣含量低、攝入不足或體內鈣丟失過多時,或發現有鈣缺乏癥狀,或有鈣磷代謝障礙表現時才需補充鈣劑,而不是人人都需補鈣。
廖教授指出,選鈣應選擇易溶解無刺激、酸堿度適中、口感好、易服用、易保存,價格低廉的劑型。正是利用人們的認識誤區,許多廠家在鈣的名稱上玩花樣,諸如“活性鈣”、“原子鈣”、“離子鈣”甚至“納米鈣”也紛紛登臺亮相,使人們誤以為鈣越細越好。其實無論是有機或無機鈣,都是以離子形式吸收利用的,所謂“離子鈣”、“納米鈣”只是商家故弄玄虛罷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專家對7種市售鈣產品進行了促生長發育、組織中鈣存率和增加骨礦物質含量的動物實驗,并將結果與碳酸鈣(一種最普通且廉價的鈣劑)比較,發現在所研究的鈣產品中沒有一種優于碳酸鈣。因此,專家們認為按效果價格比碳酸鈣最好。
廖教授指出,補鈣有其科學性。因人體內鈣都是以離子形式吸收、利用。所以,餐后或餐時服用其吸收率要高于空腹時服用,而且分次小劑量服用比一次大劑量服用的吸收率高,機體缺鈣時吸收率高,膳食成分對鈣的吸收也有很大影響,如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可阻礙鈣的吸收。
他特別指出了補鈣過量的危害。他說,鈣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小的礦物質之一,但攝入過多,不僅造成浪費,也會有不良反應。如果鈣攝入過多,會減少鋅、鐵、銅等的吸收,從而出現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貧血等癥狀,同時也會造成便秘。此外,會增加結石的危險,有資料表明,長期高鈣飲食有促進腎結石的潛在危險,因過多的鈣將從腎臟排出,并在腎臟中形成結石。
最后,他再次強調補鈣的基本原則應以食補為主,若需補鈣必須同時補給適量的維生素D,單獨補鈣是不合理的,過多補鈣更是有害。
二、骨質疏松并非只青睞女性,男性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同樣大。
廖教授說,男性同樣會得骨質疏松,而且問題并不比女性的小。他說,骨質疏松癥在男性族群肆虐的情況可能遠比人們的了解來得嚴重, 在患有骨質疏松癥的 2500萬美國人中, 有20%的患者是男性。而且,男人的骨質疏松癥可能還伴有雄性激素方面的問題, 而男性在傳統上比較不會與醫師們談論他們身體上私密的問題, 如陽痿或是性欲不足方面的問題, 以致于發生骨質疏松癥方面的問題時都已經是癥狀比較嚴重的階段了。
對于女性而言,更年期的雌激素減少是加速骨質流失的原兇, 而對于男性而言, 雄激素同樣具有維持骨質密度的功能, 當雄激素隨年老慢慢下降, 通常是50-60歲左右, 骨質疏松癥的癥狀也會加速, 而通常雄激素下降的主要癥候就是陽痿與性動力不足方面的困擾。
男性做好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保健工作應注意的事項與女性是一樣的。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性功能變化,要誠實檢視自己的性能力,在沒有工作壓力或疲勞的情況下, 檢查自己的性能力與性動機是否有所下降? 如果已經超過50歲, 而發覺性能力有所改變, 最好請教醫師并作血液檢查雄性素是否下降。在美國, 大約有30%的男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有雄性素不足或性功能不足方面的問題。一定不要以年齡大了來解釋性能力下降,因為性能力下降可能就已經伴隨骨質疏松癥!
貼心向導
相關鏈接:什么是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有三類:一是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或某些已知原因誘發骨組織內單位體積中骨量減少,骨礦物質和骨基質呈現等比例減少,從而導致骨結構紊亂,韌性下降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二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指隨年齡的增加,骨礦物質(鈣、磷)和骨基質(蛋白質、水)呈等比例減少,骨組織的微結構發生改變,使其骨組織的正常荷載功能發生變化,骨折危險度明顯增加,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體態變形以致“駝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和婦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兩種。三是原因不明的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如遺傳性骨質疏松癥等。
骨質疏松的誘發原因
一是營養不合理。如鈣質或維生素D、B、B12、K、乳酸等缺乏或吸收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骨質疏松癥。因此飲食不均衡、腸胃道疾患者均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二是體質差異。種族不同罹患骨質疏松的可能性也不一樣,白種人、高加索人、東方人是骨質疏松的易發人群。此外,早期停經婦女與有家族病史者易得骨質疏松癥。
三是罹患其它常并發骨質疏松的疾病患者以及有骨質疏松家族病史者。原發性或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雙側卵巢切除致雌激素減少、腎臟病、肝臟病、庫欣綜合征等患者,得骨質疏松的可能性較其他人群大。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骨質疏松癥,其親屬應格外小心。
四是不良生活習慣。文書工作、長期臥床等久坐不動者,由于缺乏運動而加快骨質的流失速度,運動則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此外,高蛋白、高鹽飲食,以及酗酒、抽煙、喝大量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易得骨質疏松癥。體重不足或體型瘦小時,也要注意。
五是使用特殊藥物者。如長期服用抗痙攣、抗凝血、含鋁制酸劑、類固醇類激素、甲狀腺激素制劑等藥物,以及癌癥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均會影響鈣吸收與代謝,使骨骼更脆更疏松,造成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患者要做的檢查
(1)血鈣:正常狀態下,人體內血鈣維持穩定。骨質疏松癥患者血鈣一般可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個別患者因骨質疏松嚴重,而且發展較快,使骨的吸收過程較快,血鈣就可能會升高。
(2)血磷:磷在骨骼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促進骨基質的合成和礦物質的沉積。骨質疏松者血磷濃度常降低,使骨吸收過程加快。
(3)血清堿性磷酸酶:血清中堿性磷酸酶與骨化有直接聯系。堿性磷酸酶與骨密度呈負相關,堿性磷酸酶升高時,骨密度則降低,但老年人骨質疏松者,血清堿性磷酸酶一般在正常范圍內。
(4)尿鈣:尿鈣也反映了體內鈣代謝的變化,是監測骨質疏松及骨骼變化的重要指標。當骨質疏松引起骨吸收加快時,尿鈣也會增加。
(5)羥脯氨酸:羥脯氨酸是膠原蛋白的代謝產物。膠原蛋白占骨基質的80%-90%。當出現骨質疏松時,骨基質(也就是膠原蛋白)大量分解,血和尿中羥脯氨酸的含量必然增加。所以,羥脯氨酸的測定對骨質疏松的監測有重要意義。測定尿中羥脯氨酸,并計算出空腹時尿羥脯氨酸與尿肌肝的比值對評價骨質疏松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