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奎 譚德明
2003年11月20日,來自浙江的一份由1611位公民簽名的,“要求對全國31個省、市、區、公務員錄用限制乙肝攜帶者規定進行違憲審查和加強乙肝攜帶者立法保護的建議書”,寄往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法制辦,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組副組長蔡定劍等領導,由此拉開了為1.2億乙肝攜帶者請命的序幕,同時引發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乙肝病毒攜帶者為何成為老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以至于非要視之為洪水猛獸不可,這一龐大群體究竟有多大的傳染性?又通過哪些途徑傳播?本刊特約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傳染科專家為讀者解疑、釋惑。
近幾個月來,就在浙江大學畢業生周一超因被發現為乙肝“小三陽”而被拒絕錄為公務員進而激憤殺人的消息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安徽蕪湖市新蕪區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宗官司,再次喚醒了人們有關乙肝病毒感染者受歧視問題的記憶。2003年6月,安徽一名大學畢業生在公務員招考中雖然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卻因為感染乙肝病毒而被拒絕錄用。為此他于2003年12月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當地人事局歧視乙肝患者。根據《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規定,乙肝病毒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員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既然如此,為何眾多單位在招工時將乙肝病毒攜帶者排除在外就不能單純的用醫學方面的因素來解釋了。安徽的“全國乙肝歧視第一案”吸引了全國多家媒體的關注,然而,在法律訴訟的背后,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作為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及患者,他們受到的是從入學到就業到婚戀等諸多方面的歧視。
根據我國目前的醫學統計資料,我國現有乙肝病毒攜帶者1.2億人,但其中真正的乙肝患者卻只有約3000萬。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的任何消息都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舉個例子,筆者在乘坐出租車的時候,司機極為憂慮的問我,他的車每天要接送那么多人,要跟那么多人說話、握手、找錢什么的,會不會被傳染上乙肝呢?又如2002年3月,23名全國政協委員遞交了《保障乙肝病毒攜帶者合法權益》的提案,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回復卻認為“目前影響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業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政策缺失,而在于人們普遍存在的恐慌心理”。是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乙肝已成為縈繞在無數老百姓心頭的揮之不去的陰影!
那么,乙型肝炎究竟有多大的傳染性,又是通過哪些途徑感染人體的呢?在當前各種媒體、各式各樣“專家”“教授”的反復轟炸和誘導之下,乙肝仿佛成了隨時隨地準備出來害人的洪水猛獸,事實上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從醫學上來講,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其傳染性貫穿于整個病程中,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感染狀態下其傳染性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傳染性的大小與乙肝病毒復制指標是否陽性有關,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傳染性的降低,首先就表現為HBeAg的陰轉和HBsAg滴度的下降。從傳播途徑上來說,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體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傳播,分別指的是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體液可通過輸血及血制品、未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情況下的集體預防接種、藥物注射和針刺等方式傳播;母親體內的乙肝病毒通過胎盤、分娩、哺乳、喂養等方式引起嬰幼兒的感染;通過性接觸時對精液和陰道分泌物等體液的接觸而發生的傳播。明確了這些情況,上面那位出租車司機的問題就不難回答了,也就是說如果大家只是說說話、握握手這樣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接觸的話,是不會被乙肝攜帶者感染上乙型肝炎的,更別說已經接種過乙肝疫苗的你和我了。在去年12月北京召開的AIDS和SARS國際研討會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當眾擁抱我國艾滋病患者宋鵬飛,當時所有與會者都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掌聲經久不息,許多人對艾滋病的誤解和恐懼也因此得到化解。連艾滋病都沒有那么可怕,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要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另眼相看,并且抱有那么重的恐怖感和戒備心呢?
從治療上來講,乙肝病毒攜帶者并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只要注意定期復查肝功能、“兩對半”、B超等項目就可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不會對周圍的人群構成直接的危害。而病情比較嚴重的乙肝患者必須及時就醫,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營養支持、護肝對癥及抗病毒等治療。治療過程中,由于醫院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消毒、隔離措施,因此通過日常接觸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機率也是非常小的。從治療費用上來說,普通乙肝患者的治療、檢查費并不高,大部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工作收入來負擔,無需企業和單位支付額外的費用。有人認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增加單位醫療費用的潛在原因,可是“人有旦夕禍福”,除了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能發病會增加醫療費用,其他潛在的疾病也可能會發作,單位不可能將所有的人都排除在外。另外,即使個人在單位中不接觸乙肝病毒攜帶者,就其在我國占有的比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與之接觸,難道都要制定政策使這些人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如果這樣,那么其他疾病的患者或攜帶者(如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在內的所有人是否都有可能被清除出我們的視線之外呢?
在現代社會中,政府的信用是其他社會信用的基礎。政府對傳染病患者的任何歧視或消除歧視的做法往往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示范效應,所以,我們衷心地希望政府能從醫學的角度出發,科學的制訂相應的傳染病宣傳教育方案,消除大眾的恐懼心理,科學理性地制訂有關政策、規定,在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礎上為廣大“乙肝人”的切身利益著想,不要讓歧視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心中永遠的痛!
相關鏈接:
各省出臺新規定:乙肝“小三陽”者也可錄為公務員
廣東、四川、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先后取消了對“乙肝病毒攜帶者不能成為公務員”的限制性規定,成為全國率先向“無傳染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敞開公務員大門的省份。
此前,浙江、湖南實行的《國家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中規定,乙肝檢查測出“大三陽”、“小三陽”者,視為體檢不合格。新調整后的《體檢標準》,不再籠統地拒絕所有乙肝病毒攜帶者成為公務員,將“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否能夠成為公務員的界限”定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否具有傳染性”。廣東、四川、江西三省之前已分別調整了《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這三個省也規定,體檢測出“小三陽”為合格,“大三陽”仍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