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愛耳日☆
由于藥物、遺傳、感染、疾病、環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約新生3萬聾人,聽力的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一群體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衛生部等10個部門落實政協提案,確立每年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
聽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然而,最重要的是聽覺使我們感知環境而產生安全感和參與感。聽覺對健康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請您善待您的耳朵。
3月5日(農歷二月十五) 驚蟄
驚蟄,是“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然而,在這春光明媚,暖風習人,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有一些“麻煩”在悄然滋生。一些有過敏體質的人一旦接觸了花粉,就會引起全身“癢”、鼻奇癢難忍,噴嚏連續不斷且涕淚不止等現象,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胸悶、哮喘等癥狀,這是因花粉引起的一種病癥,也稱“花粉癥”。
在此,健康必讀提醒您,如果您也對花粉過敏,那么請您盡量在賞花或在鮮花盛開的春天外出時戴口罩、墨鏡等,以減少接觸花粉的機會。
為愛作煮
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春天,把香菇、煎得發白的皮蛋粒、肉末、大米放到沙鍋里,然后你揉著半耷著的眼皮,于半夢半醒之間拿著勺子攪拌,站足一個半小時,別嫌煩,要知道,這就是她每日的必修課程……等到睡意跑光,一鍋和清晨的陽光一樣香得不行的粥便好了。
然后你等著親愛的她從睡夢中醒來,用你那不是玉脂凝成的手,給她亮上一鍋漂亮的粥,擺上一碟咸菜、一碗餛飩,然后和她一起享受最浪漫的早餐、享受她幸福的微笑,對她說一句:我愛你。
這一天,我們提醒您,請時刻用心呵護您的妻子!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1893年,他《上李鴻章書》的政治文獻就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1924年他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時反復強調:“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樹,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舉行植樹式。以后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23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我國的3月12日為植樹節。 每年3月12日作為植樹節還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
3月15日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綠色食品”要認清
現在許多人對純自然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覺得這是綠色食品,可以保養身體。尤其是一些花果茶更是覺得有益身心,多喝多漂亮嘛。但自然界的物種各有其屬性,如果不了解其結構、成分,很容易因誤吃而中毒。并不是所有的鮮花都可以用來釀酒或泡茶的。像夾竹桃的花果含有多種糖甙毒素,萬年青的花和葉中含有草酸、天門冬等毒素,食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反應。如果誤食了這些“綠色食品”,真是自找苦吃,量多時還會導致經常性頭痛,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3月20日 春分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
3月21日 ☆國際睡眠日☆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需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7%的人有睡眠問題。國際精神衛生組織主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于2001年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活動,并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
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加大了人們的心理負荷,加之不良的睡眠習慣,使三分之一的人群產生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國際睡眠日”旨在使人們關注睡眠的重要性和睡眠質量。
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
春天是精神病的高發期,這可能與季節變化有關,春季容易出現的精神問題主要有抑郁、躁狂和精神分裂,其中抑郁癥約占精神障礙病人中的一半,抑郁癥的最終結果會導致自殺,這類病人的主要癥狀是:情緒低落、興趣全面減退、體力腦力疲乏。而躁狂癥癥狀則與抑郁相反。表現為情感高漲,思維加快,言語、活動增多。
春季精神疾患多發的原因主要有:1、春季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容易影響人的情緒,加上天氣轉暖,代謝進入旺盛期,引起人體的一些內環境和內分泌活動發生變化,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容易產生情緒波動;2、春季病人體內褪黑素相對缺乏。
健康必讀在此提醒您,精神疾病要早發現、早治療,病人要做到堅持用藥,不要在這個季節停藥,同時,當您身邊有人出現情緒不好、焦慮、抑郁或失眠、煩躁等反?,F象時,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或送其到醫院就診。
3月24日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認識結核病
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古代醫學還只是認識到結核病可能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慢性傳染病。以后逐漸認識到這是一種“肺癆”,其病因為“癆蟲”所致。由于當時治療辦法極少,以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行“十癆九死”的說法,甚至不少地方還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即“癆病”者死后需用棉球堵塞其鼻孔,以免“癆蟲”爬出來傳染他人,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相當科學的作法,至今仍為醫學上所采用。
后來,西方的一些科學家在解剖中發現這類病人的肺內有一個個堅實的團塊,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這類植物的根上塊莖,就將這種病稱之為Tuberculous,即結節的意思,這就是結核病命名的由來。
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郭霍在這樣的一些病人中發現了結核分支桿菌(簡稱結核菌),并且確定結核菌是結核病的唯一病因,結核病的病因及其發生機理由此得以明朗。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生結核病,當感染的結核菌量多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結核病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人體各個臟器都可以因感染結核菌而發病,但以肺結核為多,占所有臟器結核的80%以上。
鑒于結核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1995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以紀念結核桿菌的發現者羅伯特·郭霍,并呼吁各國政府加強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視與支持,控制結核病這種與貧窮相關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