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偉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說:“在嫉妒心重的人看來,沒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樂,亦沒有比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
據某報報道:近4年多來,陜西省某村先后有8個兒童出現“怪病”,其中4人不幸死亡。幾年來,該村被悲云籠罩,大家都談“病”色變,一些村民把孩子送到外村撫養,甚至有人提出舉村搬遷。后經公安部門縝密偵查,“怪病”謎底終于被揭開:只因自己遭遇喪子不幸的村民程某,4年來采用奶糖、蝦條夾雜鼠藥的手段,先后投毒殺人12次。程某原系一本分的農家主婦,不乏溫柔賢惠,但后來發生的不幸卻扭曲了她的靈魂。據了解,程某先后遭遇三次不幸,一次是早產,一次是年幼的兒子夭折,終于有了一個女兒,可女兒到了2歲還不會走路,沒有牙齒,不會講話。每當看到別人家孩子活蹦亂跳地和其父母享受天倫之樂時,那種心理落差和近乎偏執的嫉妒徹底扭曲了她的人性,她開始實施報復……得手的她沉醉在成功的竊喜中,在別人哭天搶地的悲痛里,尋找著自己短暫的快樂。……
醫生點評:程某為什么會泯滅人性、喪盡天良而落得身陷囹圄,遭到萬人唾罵呢?這就是她偏執的嫉妒心理和瘋狂的報復心態使然。從心理學來看,嫉妒是一種消極、狹隘的不健康心理,是一種可以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情感,包括憂慮和恐懼、羨慕和憎惡、憤怒和怨恨、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虛榮。從本質上說,嫉妒是看到與自己相近、相似的人取得成功、獲得快樂而產生的一種非正當的不適感。嫉妒者為了宣泄自己的痛苦,也讓別人痛苦;為了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采取種種不正當手段打擊或詆毀他人。程某很想養育一個健康孩子,但她沒有如愿,沒有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當她目睹鄰里鄉親沉浸在快樂之中時,內心失去平衡,產生情緒上的抵觸和對立,發展到采取報復行動,“我活得不自在,也不能讓你活得快活”。于是,她在給別人制造痛苦求得心理慰藉的同時,也將自己拖進了罪惡的深淵。
人的嫉妒心理多產生在彼此地位相等、相近的人際圈內的人群中。彼此之間越了解,嫉妒心理越容易產生。正如培根所說:“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原諒一個身邊的人的上升。”比如,車間班組里的姐妹們絕不會對女市長產生嫉妒,但當臨近的人由于某種突出表現而得到提升或獲得殊榮時,原本和她同等地位的具有嫉妒心理的姐妹就會感到很不舒服。當然,如果被嫉恨者在較短時間內又被提拔到更高位上,這種差距拉大,也會使嫉妒心日趨消失。
性格偏執型的人易有嫉妒心,是因為他們常用扭曲了的事實和暗化了的視覺看待別人,表現出多疑、敏感、固執、死板、不接受現實。在他們眼里,所有罩在別人身上的光環,都是在否定自己。他們的虛榮心很強,容不得別人勝出。在自身存在某方面缺陷(諸如生理上、能力上、成就上、道德上等),又找不到別人更多的缺點時,只好以嫉妒來安慰自己。他們往往自己缺少而又不想讓別人擁有,或者只許自己占有而不許別人再有,表現出極端的自私性。嫉妒心理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就會變成病態。病態的嫉妒,是人們無法用一般的說理、教育的方法加以糾正的。它不僅給家庭和他人帶來痛苦,還會使自身墜入法網。
在人類的各種情緒中,嫉妒是最為頑強、最具有破壞性的一種情緒與態度,它會給人際關系和事業帶來極大的負作用。因此,當嫉妒情緒一旦產生時,就應該制定目標,尋找合適的方法,盡早去除它。
波普曾說過:“對心胸卑鄙的人來講,他是嫉妒的奴隸;對有學問、有氣質的人而言,嫉妒卻化為競爭心。”因此,應有意識地調節自己心態,將別人的進步和歡樂給自己造成的心理壓力變成生活、工作的動力。其次,應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別人。一個人限于主客觀條件,不可能事事遂心,樣樣出眾。應接納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與優點,也應正確地評價、理解和欣賞別人。在因為嫉妒心理而給自己帶來煩惱與不安時,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嫉妒的不良作用,同時正確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做到有“自知之明”。再次,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生活中,嫉妒自己愛人、父母、兒女成就的情況非常少見。因為,他們是自己人,“軍功章也有我的一半”。而對他人產生的嫉妒心理就是因為把自己和別人對立起來,沒有擺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如果將心比心,替別人想一想,從情感和體驗上加以抑制,心地就會善良起來,許多雜念、邪念、惡念就會悄然離去;就能開闊眼界、拓寬心胸,進入到“你快樂,我也快樂”的良好心態。第四,應提高思想境界。從價值觀上講,嫉妒是希望占有別人的財富和優勢的一種私欲。如果意識到別人的進取、遷升最終能帶來社會進步,包括個人收益,就會寬容大度,豁達待人。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海格里斯的大英雄,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就踩了它一下。誰知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扁,反而膨脹起來。海格里斯惱羞成怒,抓起一根木棒猛砸它,那東西竟然漲大到把路堵死。正在此時,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告訴他,那東西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當小如當初;你若犯它,它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所以最明智的辦法是別動它、忘了它、離開它。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必須領悟這一道理:對客觀情況給自己造成的不利或損失不能耿耿于懷,睚眥必報;不能迷亂心智,因一粒沙子而遮住雙眼,看不見世間明亮,只擁有心中的怨憤與仇恨。包容是一種智慧和美德,是一種修養。心胸開闊是心靈的解脫,“有容乃大”,把心里的空間留出來,包容了別人,實質上也是寬容了自己。第五,應充實自己的生活。一個工作忙碌的人是沒有閑空去嫉妒別人的。應多與人交往,了解別人,了解外界。這樣,就能克服偏見,就不會為一些蠅頭小利而嫉恨在心。
總之,敞開心扉,納悅大千世界的各種色彩,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消除嫉妒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