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耀,1945年出生,1968年畢業于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外彈道專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參加過20多項科研項目,共獲各種獎勵10余項,其中國家專利3項,國家發明獎1項,部級獎2項,所級獎7項。在84式微型手槍彈項目中擔任第一負責人。
1984年式7.62mm反劫機手槍系統包括1984年式7.62mm手槍和1984 年式7.62mm手槍彈(以下簡稱84式手槍和84式手槍彈),于1984年10月通過鑒定,同年12月批準定型,主要供民航飛機安全保衛人員對付劫機暴徒使用。該手槍系統是我國科技人員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研制成功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
問題提出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股劫機“邪”風刮遍全球,由于受到這種環境影響,當時劫機事件在我國也屢有發生。有些人因為犯罪,妄圖逃避懲罰;有些人則是為了報復社會、制造影響、損毀國家聲譽,劫持大陸民航客機飛往臺灣、韓國等地。這些劫機事件不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同時還造成惡劣的社會、政治影響,給人們的心理蒙上巨大的陰影,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聲譽和民航事業的發展。而當時我國民航客機上沒有相應的安全保衛措施,一無安全保衛人員,二無反劫機武器裝備,所以只能憑機組人員和乘客的愛國心、責任感及聰明智慧,與劫機分子斗智斗勇。
任務下達
頻繁出現的劫機事件,引起我國有關部門和上層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有效制止劫機犯罪活動,打擊劫機犯罪分子,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提出,要在民航客機上配備安全保衛人員,希望我國有關部門盡快研制出反劫機武器。兵器部急民航、國家之所急,于1981年7月要求中國兵器工業第二O八研究所,盡快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研制出一種機上反劫機武器,用于對付劫機暴徒。研究所接到任務后,當即成立了反劫機手槍和手槍彈研制小組,著手進行調研、收集資料和方案摸底等工作,并在1981年底帶著設計方案、樣品槍彈和初步試驗結果到民航總局匯報,同時,將此項目正式列入研究所1982年的科研計劃。科研部門與民航總局、武警部隊密切配合,反復商定指標,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方案。同時,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上報了“關于機上防衛武器的配備和研制的報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耿飚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國防科工委鄒家華、聶力等領導作了具體指示。隨后,國防科工委下發了“關于落實機上防衛武器研制問題的會議紀要”,將該項目正式列入國家科研計劃。

基本要求
因為我國是初次涉及反劫機武器研制工作,所以開始時對武器的要求比較模糊。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只是籠統地提出對反劫機手槍的戰術技術要求:為了便于隱蔽攜帶,槍的體積要小,質量要輕;因為飛機在高空飛行時,機艙內外壓差大,為了保證飛機在高空飛行的安全,槍彈無論擊中人體與否,均不能擊穿現有大型客機的機艙;為了有效制服劫機罪犯,槍彈命中劫機暴徒的要害部位時,必須能夠達到有效殺傷;客機的客艙內人員密集,線路密布,為了避免誤傷乘客和損毀設備,要求槍彈有良好的命中精度,在擊中罪犯后,不能再傷及其他人員和設備。
量化指標
使用、研制和管理部門邊調查分析,邊研制試驗,邊總結歸納,逐步將籠統的戰術技術要求具體化、數量化。經反復商定,形成了反劫機手槍的戰術技術指標。
手槍外形國外出現過鋼筆手槍、袖珍手槍等小型輕便、易于隱蔽攜帶的手槍,考慮到我國的具體使用要求,也考慮到武器、彈藥的系列化、通用性,生產、供應、使用方便等因素,經商定,在任務急、時間緊的情況下,手槍可用我國已廣泛裝備的64式、77式手槍或比其更輕更小的手槍(84式反劫機手槍比64式、77 式手槍外形尺寸要小)。
侵徹要求我國大型客機都是國外產品,生產國家不同,機型不同,結構差異很大。研制組廣泛調研收集了當時我國民航飛行的波音707、波音747、伊爾18、伊爾62、子爵號、三叉戟等大型客機的有關結構資料和實物結構數據。了解了機艙最薄弱的部位主要是艙頂和機窗,并掌握了其結構特點;了解到機艙內空間的大小和使用武器時可能擊穿機艙造成危險的較為合理的下限距離。最后確定:以在2m距離以外,擊不穿、打不裂機艙最薄弱部位和機窗玻璃的外層結構為槍彈不能打透現有大型客機機艙的具體指標要求,考核距離為2m。
殺傷要求根據機場安檢條件和機艙內的氣象條件,劫機分子不太可能配備重型防護服和器材。因此確定:以槍彈在15m距離以內,擊中暴露或一般著裝人員的要害部位,能使其致命,為槍彈在現有大型客機的機艙內能有效殺傷人體的具體指標要求,考核距離為15m。

擊中罪犯,不傷乘客,不毀設備 最終商定:確定槍彈在擊中人體的主要部位,即擊中人體頭部、胸腹部或肢體等部位后,槍彈不能穿過人體再傷及其他人員和設備為此指標的具體量化要求。
檢驗標準
眾所周知,反劫機槍彈的侵徹和殺傷射擊效果,不可能用飛機、人體實物來進行射擊試驗。為此,經各方商定,以采用射擊模擬客機艙壁和機窗的標準靶以及木板和生物的試驗方法,為檢驗反劫機槍彈侵徹和殺傷射擊效果的檢驗標準。
模擬客機艙壁和機窗的標準靶模擬客機艙壁的標準靶有規定的尺寸和夾持方法,由3種材料組成,內側為一層0.6mm厚的人造革;中間為兩層5mm 厚的隔音棉;外側為一層1mm厚的鋁合金板。
模擬客機機窗的標準靶同樣有規定的尺寸和夾持方法,由兩層有機玻璃組成,內側一層厚3mm,外側一層厚10mm,兩層間有一定間隔。
模擬人體靶模擬人體靶有以下一些方法:
傳統的方法是,用厚度為25.4mm的紅松木板模擬一個人體的厚度。若彈頭能穿過該厚度木板,則說明能穿透人體;否則不能穿透人體。
用射擊有防護或無防護的豬、羊等生物的試驗方法,根據其致傷效果,分析對人體的殺傷能力。
此外,還可用現時比較流行的對明膠或肥皂進行射擊,從彈頭對目標的破壞狀況分析對人體的殺傷能力。

技術攻關
對反劫機槍彈的主要性能要求是:在較近距離對飛機有較小的侵徹作用,在較遠距離對人體有較大的殺傷效果,但又不能穿透人體。從使用需求來看,這兩方面都是必要的,但從技術角度看,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矛盾。因為就常規動能槍彈性能的一般規律而言,若近距離侵徹能力小,則遠距離殺傷能力弱,反之,若遠距離殺傷能力大,則近距離侵徹能力強。所以技術攻關的主要難點就是要解決對人體殺傷威力要大,對飛機機艙侵徹能力要小這對矛盾,使二者協調統一。
手槍的關鍵問題是要減小體積,減輕質量,便于隱蔽攜帶,使用方便,射擊可靠。
一般的手槍彈彈頭能量大,侵徹能力強,殺傷人體可出現“穿糖葫蘆”現象,可擊穿3mm厚的軟鋼板,不能在飛機上使用。試驗中,用64式7.62mm 手槍彈,在彈頭動能只有36J(彈頭質量4.8g,初速121m/s)時,都能穿透兩個標準靶,且在穿過標準靶后還有剩余能量。另外,由于槍口動能小,用64式7.62mm手槍或77式7.62mm手槍射擊時,槍機均不能后坐到位,出現停射故障。

可見,用常規結構槍彈無法達到上述性能要求。因此,必須突破常規,采用新原理、新材料,進行技術攻關。為此,研制組經過30多種彈頭結構方案和 10多種裝填條件的試驗,最終采用獨特的彈頭結構方案,配以合理的彈道參數后,實現了對軟組織能有效殺傷,對硬目標能產生嚴重變形而迅速失能,較好地解決了殺傷威力和侵徹效果相矛盾的問題。彈頭由橡皮頭、鉛墊和開多條縱槽的彈頭殼組成,且彈頭殼開口朝前裝配,設計獨特,結構新穎,思維巧妙,是一創新。
成效顯著
84式手槍體積小、質量輕、便于隱蔽攜帶;作用特殊、性能穩定、操作簡便、使用安全可靠;射擊時后坐小,易于控制,射擊精度好;材料來源廣泛,生產工藝簡單,便于投產。
84式手槍彈作用特殊,效果理想,槍口動能達到61J,在飛機內使用時,既能有效殺傷劫機罪犯而又不會擊穿客機的艙壁和機窗玻璃。
在射擊人體等軟目標時,彈頭不易變形,容易進入人體,有較好的停止作用,能有效地殺傷有生目標,且造成盲管傷,不容易穿透人體后再傷及旁人或設備。特別是在碰到筋腱、骨骼和不同器官時,所受阻力發生突變,彈頭會產生翻滾、膨脹等嚴重變形或零件分離,在肌體內迅速釋放能量,增大對肌體的破壞作用。生物試驗表明,對無防護和有絨衣防護的山羊射擊,擊中要害部位能有效殺傷。擊中頭部和心臟部位能一槍致命。彈頭能夠打斷肋骨進入胸、腹腔,但未穿過羊體,只形成盲管傷,未形成貫通傷。彈頭在生物體內分開為橡皮頭和裝有鉛墊的彈頭殼兩部分。

在射擊硬目標時,彈頭能在瞬間產生較大變形,不易穿透硬目標。此時,一方面彈頭的橡皮頭有彈性,在壓縮變形時吸收能量,對目標有緩沖作用,減小了對目標的沖擊;另一方面橡皮頭因壓縮而徑向變粗,使開縱槽的彈頭殼迅速張開,成為一個花瓣形的扁片,鉛墊也變成一個扁平的薄片,彈頭與目標的接觸面積增大約4倍,極大地減小了彈頭撞擊目標單位面積的壓力,同時彈頭因增大了阻力面使速度銳減而迅速失能,大大減小了對目標的撞擊。對標準靶的試驗結果表明,模擬飛機蒙皮的鋁合金板背面只形成一個凸起,不破不裂,模擬飛機機窗的外層玻璃完好無損。對伊爾18和“空中行宮”飛機機艙射擊,均不能擊穿機艙頂層蒙皮和機窗外層玻璃。
84式手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體積和質量都小于國內外同類手槍。手槍在地面使用時,在不更換任何零件的情況下,可發射64式7.62mm減裝藥手槍彈和膛壓高出一倍的64式7.62mm手槍彈,使用安全可靠。該手槍也是在車、船等交通工具內或其他需隱蔽攜帶、能制服罪犯而不傷及其他人員和設備等場合使用的理想武器,也可作為偵察人員、特工人員和高級首長的自衛武器。
在鑒定手槍及手槍彈系統時,專家認為,槍彈結構非常有獨創性,手槍也有創造性,其特殊性能和手槍的體積小、質量輕等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槍彈結構獲國家專利。系統定型后,使用部門訂貨使用,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手槍彈還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手槍還制成表面鍍金,并鑲有景泰藍、寶石和微雕飾品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既漂亮又貴重的禮品和收藏品。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及北京日報、天津日報、文匯報等全國性和地方性報紙都進行了新聞報道,稱其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制式手槍中最小的一種,只有手掌大小,質量不到一般制式手槍的一半,為劫機恐怖分子的新“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