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信德
(一)很多年前,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有一對老年夫婦來到一家旅館大廳的柜臺前訂房。服務員回答說:“我們飯店已經被參加會議的團體包下了。”見這對老夫婦猶豫著不知如何是好,這位服務員接著說:“如果你們不嫌棄,可以在我的宿舍住一個晚上,我今晚就待在這里加班。”這對老夫婦接受了服務員的好意。第二天早上,當老先生下來付住宿費的時候,這位服務員婉言拒絕說:“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住的,我已賺取了額外的加班費,已經得到補償了。”老先生說:“像你這樣的員工,是每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年輕的服務員當時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
過了幾年,這個服務員突然收到那位老先生的來信,邀請他到紐約去一趟,并附了機票。幾天以后,這位服務員在曼哈頓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之間的一幢豪華建筑物見到了那位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大樓說:“這就是我專門為你建造的飯店。我以前曾經對你講過,你還記得嗎?”老先生看出服務員不敢相信,接著解釋說:“我叫威廉·渥道夫·愛斯特,我認為你是經營這家飯店的最佳人選。”這家飯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喬治·伯特,他榮幸地成為這家飯店的第一任經理。
(二)吉林省有位叫鄧平的人,他在一農貿市場里開了一個魚檔。他為人忠厚、和藹、熱心。一天,一位老大娘在市場滑倒摔傷了,躺在地上很久也沒能起來,來往的顧客和附近的攤主竟沒有一個人上前把她扶起來。鄧平聽說連忙放下生意,背起老大娘到了醫院。經檢查,老大娘被摔成骨折,鄧平掏錢替大娘交了住院費。老人的女兒趕到醫院,得知事情的經過后非常感動。一個月后大娘出院,在兒子、媳婦和女兒的陪伴下,放著鞭炮、提著煙酒來到鄧平的攤位前。大娘的二兒子一見鄧平是個賣農副產品的,當即拿出10萬元要鄧平幫他進貨。原來大娘的二兒子在深圳開著兩家大餐館和一個電子工廠。這以后,鄧平收購雞、鴨、魚等農副產品,每月跑兩趟深圳,后來大娘的二兒子又無償提供巨資,幫鄧平創辦了一家貿易公司,鄧平的家業就這樣大了起來。
(三)多年前的一個夏天,金小姐作為一名公司職員從臺灣去美國芝加哥參加一個家用產品展覽會。午餐就在快餐廳里自行解決,當時人很多,金小姐剛坐下,就有人用日語問:“我可以坐在這里嗎?”抬頭一看,是一位白發長者正端著飯站在面前。她忙指著對面的位子說:“請坐。”接著起身去拿刀、叉、紙巾這類東西,她擔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幫他也拿了一份。一頓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臨走時遞給金小姐一張名片,說:“如果以后有需要,請與我聯絡。”金小姐一看,喲,原來老人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長呢。
一年以后,金小姐自己注冊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戶突然不做了,而這時,新一年的生產計劃已經訂了,連樣品都做好了,更何況,這是她惟一的客戶!怎么辦,真的一起步就要破產嗎?她忽然想起那位日本老人來,就抱著一線希望去了一封簡單的信,說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我,我現在開了一家小公司,如果您來臺灣希望能來看一看。信發出后一個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稱即日啟程來臺灣。兩天后,他真的來了,還帶來了六七個公司職員。他們拿出樣品讓她試加工,在肯定了產品質量之后,當場與金小姐簽下足夠做一年的大訂單。
上面三則成功的故事,盡管成功的途徑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可歸入到“春風化雨”這一因果中去。由此啟迪我們: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春風”,說不定會成為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為此我想,人生在世,應該多行“春風”。也許在某一天,你所行的這些“春風”將成為你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