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長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沒有GDP增長,就不可能有發展。但是,如果GDP增長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方式實現,那么這種增長不但無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反而會成為持續發展的巨大阻礙。
目前實行的GDP核算體系是與以物為本的發展觀、舊的工業化道路和粗放型增長方式相適應的。當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按集約型增長方式抓發展時,時代呼喚必須用綠色GDP核算體系去直接體現、引導和推動,這樣,科學發展觀才能得到貫徹落實。
啟動綠色GDP核算體系,對習慣于GDP崇拜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重大歷史機遇期”是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同在的,因而也是與綠色GDP同在的。超前一步是機遇。愿我們的企業早日告別“習慣”、超前思考、立即行動,抓住綠色機遇,抓住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中的機遇,使企業的明天更強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從“增長極限論”說起
二戰以后,西方國家的經濟高增長政策取得了成功,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進入了被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也日趨嚴重,經濟滯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風氣敗壞等矛盾也十分尖銳。于是“綠色主義”、“環保運動”在全球興起,并且日益廣泛和深入人心。
1968年,意大利菲亞特公司董事長帕塞伊邀請了西方30位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和實業家形成“羅馬俱樂部”,討論人類目前和未來的處境。討論的情況在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中得到集中反映。《增長的極限》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經濟的和社會的關系沒有重要的變化,那么,由于世界糧食的短缺、資源的耗竭和污染的嚴重,世界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將會發生非常突然和無法控制的崩潰。為了避免這種人類毀滅的前途,必須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長,在1980年停止工業投資的增長,以達到零增長的全球性均衡。
與“經濟增長極限論”相呼應,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則從國民幸福的角度對經濟增長的價值提出了懷疑。這種觀點認為,即使經濟增長沒有極限而是可能的,但由于人們付出的社會與文化代價太高,使人們失去了諸如無憂無慮的閑暇、田園式的享受、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等許多美好生活的享受,因而也是不可取的。美國經濟學家米香認為,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僅僅是物質產品和物質享受的增加而不是幸福的增加,相反,這種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使人們失去的幸福太多了,因此應該停止經濟增長。
“增長極限論”和“增長懷疑論”一提出,就先在西方世界繼而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并受到了來自經濟學家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反駁與批評;世界的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也沒有因此而停止繼續前進的步伐。但無可懷疑和不容否定的是:關注生態、關注環保、關注人的幸福、關注發展或增長的可持續性、關注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等,卻從此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和人類歷史大趨勢:轉變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增長轉為集約型增長,更新發展戰略——由非持續發展變為可持續發展,變革工業化道路——由傳統工業化道路轉向新型工業化道路,革新文明發展狀態——由單純重視物質文明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從此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堅定的戰略選擇和發展導向。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能置身于世界潮流和人類歷史大趨勢之外,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時代更是如此。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大文明建設方略;作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后,“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優越性”的斷定;發出“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偉大號召;以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等等,既是對世界潮流和歷史趨勢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又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的正確總結,更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光輝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