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贈送蘇加諾的國禮
張雪父是上海著名老畫家,尤擅山水,曾任上海美術學校校長。20世紀50年代初,在毛澤東發出治理淮河的號召后,他曾赴治淮工地寫生。后創作了一系列這類題材的優秀作品,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受到參觀者的好評。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友誼日篤。當時,蘇加諾總統特邀周恩來專程前去訪問。臨行前,周恩來在聽取駐印尼大使黃鎮匯報時,聽說蘇加諾總統對中國藝術格外鐘情,還和黃鎮交流過有關中國山水畫的藝術,于是交代身邊工作人員在挑選禮品時,可否選送一幅反映新中國風貌的國畫作品給他。不久,一幅由張雪父創作的山水畫《化水災為水利》的照片送到了總理辦公室。周恩來認真地看了看,連聲說:“好,好。”這幅畫氣勢雄偉,不僅有治水場面,還有治理水后的青山綠水,一片生機的美好畫面。畫家的功力也十分深厚,濃墨重彩下的重山、飛流、巨石、蒼松和勞動人群,用墨酣暢淋漓。周恩來當場拍板后,上海市文化局很快通知了張雪父本人。就這樣,在周恩來出訪時,該畫贈予了蘇加諾。蘇加諾對這幅畫愛不釋手,稱贊中國畫的獨特藝術魅力。隨后,他在回訪時,還特意將齊白石等大師的作品帶回了國。1956年,蘇加諾將自己珍藏的畫作委托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印成《蘇加諾藏畫集》時,又特意將這幅張雪父作品收入。
作為國家收購這幅作品的酬謝,當時有關部門付給張雪父500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國內畫界可說是“天價”了。
(摘自《世紀》2004.4陳正卿文)
金門炮戰中的兩個“巧合”之謎
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發生了兩件奇事,即金門防區三位副司令當場被擊斃和臺軍“巨無霸”火炮被擊毀。這兩件事令臺灣方面傷透了腦筋。
當時金門的防衛司令部設在太武門的一個名叫“翠谷”的山谷里。經火炮專家測量計算,這些位置在解放軍設在東北方位的圍頭炮位的射擊死角的范圍。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30分,隨著一串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寧靜的圍頭半島前線突然萬炮齊鳴,地動山搖。當時金門島上的“國軍”周末會餐剛結束,到處是入浴、打球和游玩的士兵。“國防部長”俞大維和即將離任的美國顧問,在金門守軍司令胡璉等陪同下正在島上散步,炮彈忽然鋪天蓋地而來,金門守軍更是被打得暈頭轉向,四處逃竄。
從解放軍炮兵陣地射出的第一波3000多發炮彈,竟然超越太武山頂,落在了翠谷餐廳的外側。金防部三位副司令章杰、趙家驤、吉星文和參謀長劉明奎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炸死。在外散步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受了輕傷,胡璉僥幸逃脫。
第一波炮彈爆炸后,炮科出身的軍長兼副司令官張國英與“國防部長”俞大維疑竇叢生。兵工專家反復檢測后得出結論:共產黨軍隊炮擊翠谷使用的是蘇制155榴彈炮。俞大維愕然:這是一種迄今已經有10多年的蘇制武器,怎么能打出這樣的效果呢?
接著又發生了“巨無霸”火炮被炮擊毀的事件。這種大炮為美國制造,整門大炮都配備厚鋼板。美國人曾夸口:除非敵方炮彈打進炮膛里,否則“巨無霸”無法摧毀。而這次,炮彈恰恰就落進一門“巨無霸”炮膛里。
兩件事使俞大維懷疑共產黨軍隊擁有一種具有神奇識別目標能力的新型火炮。11月23日,他召見主管情報業務的曹之敏,責令3個月內查明共產黨軍隊在炮戰中使用了什么火炮。曹立即組織了3個特工密赴大陸調查。最后得出結論:大陸軍隊使用的是蘇制155榴彈炮。
臺軍專家最后作出這樣的解答:共產黨軍隊的炮彈發射后,是呈拋物線狀,在翻過了高高的太武山頂后,射程極限已到,便垂直落了下來,正好掉進了射擊死角翠谷;“巨無霸”被毀也是這樣的原因,完全是巧合。
(摘自《軍事史林》2004.7關朝江肖鵬文)
鄧小平推動恢復高考
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77年冬我國恢復高考。
高考制度的恢復對知青上山下鄉沖擊很大。其一,它改變了196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中學畢業生“四個面向”(即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廠、面向基層)的分配原則,使中學畢業生不必先上山下鄉勞動幾年,而可以優先選擇升學讀書。1977年7月29日,鄧小平在同教育部幾位負責人談教育工作時指出:是否廢除高中畢業生一定要勞動兩年才能上大學的做法?9月19日,他在同教育部主要負責人談話時說:18歲到20歲正是學習的最好時期。過去我和外賓也講過,中學畢業后勞動兩年如何如何,實踐證明,勞動兩年以后,原來學的東西丟掉了一半,浪費了時間。采取直接招生的辦法,并不是不要勞動,勞動可以在中小學就注意。其二,它改變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了7年的“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不考試的做法,使許多無“后門”可走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離開農村。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9月19日,他在教育部主要負責人談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問題時說:要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大學生。招生的條件,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1977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就貫徹了鄧小平的指示精神。這兩條大大拓寬了知識青年回城的途徑。1977年首屆高考,全國有570萬人參加了考試,其中知青約占半數。這一年,全國高等學校共招收新生27.3萬人,其中有知青7.9萬人。1978年,全國共有610萬應屆畢業生和在鄉知識青年報考。高等學校錄取新生40.2萬人,其中知識青年入學人數猛增至27.1萬人。
高考制度的恢復,客觀上加大了上山下鄉運動的離心力,加快了結束上山下鄉運動的步伐。
(摘自《黨的文獻》2003.6張曙文)
“八三工程”命名的由來和工程指揮部的籌建
“八三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鋪設的第一條大型輸油管道工程,也是“文革”時期人民解放軍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進行的一項重要工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大慶油田的原油無法及時外運的問題。當時,周恩來頂住種種干擾,力爭用最快的時間修建一條從大慶通往撫順的大口徑輸油管道。由于受“文革”的破壞,地方上已經無力承擔領導這項艱巨的工程。于是,周恩來直接打電話給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希望軍區調遣部隊支援,并選拔一名主要負責人組織指揮。沈陽軍區黨委經研究決定,由時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蕭全夫掛帥負責指揮這一工程的施工任務。
根據上級指示,蕭全夫立即著手組織了大慶至撫順輸油管道工程的籌備領導小組。當時,由于正處在“文革”動亂時期,許多技術人才被迫下放勞動。為了解決工程急需的技術人才,蕭全夫向有關領導寫了信,呼吁并通過有關部門及時地將管道建設專家唐振華、化工專家張兆明、力學專家潘家華等人從批斗場所和牛棚里解放出來,立即投入到這項工程的研究和論證工作。
1970年8月3日,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沈陽軍區招待所三樓會議室召開。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燃化部副部長唐克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及大慶油田革委會的負責人等都參加了這次會議。為了便于對這項工程的表述,蕭全夫在會議召開之前,提議把大慶至撫順的輸油管道工程簡稱為慶撫線,并根據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定名代號為“八三工程”,提議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成。這次會議開了兩天時間,主要是研究明確輸油管道工程施工的方針、組織領導、總體方案和材料設備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則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蕭全夫被正式任命為“八三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由張文斌、李少元和羅坤山等人擔任,“八三工程”領導小組下設工程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政工組、生產指揮組、器材供應組和后勤組等5個職能組室為具體的辦事機構。“八三工程”的領導小組受沈陽軍區和燃化部的雙重領導,其主要的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沈陽軍區及燃化部有關工程建設的指示,組織領導“八三工程”的實施及負責同東北三省協商有關工程實施中的主要問題。隨后,遼、吉、黑三省也分別成立了相應的“八三工程”指揮部。
(摘自《軍事歷史》2004.3蕭全夫文)
將軍熊晃參軍記
熊晃,原新疆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熊晃從1949年進疆后一直堅守到終老天山,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軍隊。那么,當年他是如何參軍的?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性的故事。
熊晃的故鄉在瀏陽河,“秋收起義”之后,革命之火在瀏陽大地很快燃燒起來。這里誕生了工農紅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當時,當過兒童團長的熊晃,一有機會就跟著紅軍部隊要求參軍,可人家總是嫌他小,不收。有一次,他正和一位紅軍連長死纏硬磨,上級派人來要全連的花名冊。連長又急又惱,全連都文盲,哪一個會造花名冊?這時,念過小學堂的熊晃抓住機遇說道:“連長!我能寫。”連長半信半疑地瞅著這個半大小子,派人領著他逐個給戰士登記造冊。熊晃自小寫字認真,一筆一畫,清秀工整。他用了兩天時間,造就了全連花名冊。連長高興,竟舍不得這伢子離去,讓熊晃先留在部隊。一天,營長張正坤來到連里,問花名冊是誰造的?連長把熊晃領到營長面前。張正坤又驚又喜,“這不是熊家山的晃伢子嗎?”張正坤和熊晃是本鄉人,自是認得。張正坤和王震一起創建了游擊武裝瀏北一支隊。王震帶領游擊隊去了湘贛,在那里組建為湘東獨立團。張正坤在當地發展,現在是瀏陽警衛營營長。熊晃早聽說過王震、張正坤在自己家鄉北盛倉打游擊的事跡。連長向營長報告:這伢子鬧著要參軍,來了就不走。張正坤說,會造花名冊,算是個小秀才了,你不要我帶走。連長慌了:營長批準他參軍,就讓他在我連里當文書吧。
熊晃在花名冊里補上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后來,熊晃做了官,做了大官,及至晚年,熊晃將軍的字仍然是一筆一畫,清秀工整,只是多了一分遒勁。他常說:我就是因為會造花名冊,才被批準參軍的。
(摘自《中華兒女》2004.4李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