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清
目前,我國新聞戰線正在廣泛開展“三項教育”活動,打擊有償新聞,整頓新聞領域存在的行業不正之風。筆者曾做教育報刊的編輯,現聯系教育報刊的實際,談談編輯工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黨性原則和責任意識的統一
也許有些教育理論報刊的編輯認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黨性原則,只是對奮戰在新聞工作一線的專職記者而言,距我們教育理論編輯甚遠。其實不然,眾所周知,教育類報刊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教育戰線的廣大師生員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是其神圣的天職,如果教育類報刊編發的理論文章,隨心所欲,謬語連篇,肯定會造成導向錯誤,誤導廣大教育工作者,使他們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比如,前一個時期,全國上下都在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倡導我國的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培養有創造意識、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但是,一家教育類刊物竟不負責地發表了“素質教育悖論”之類的文章,對實施素質教育大加韃伐,直接與黨中央、國務院唱反調,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家刊物后來受到了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的點名批評。此類事足以說明有些教育理論刊物的編輯缺乏起碼的新聞敏感性、缺乏黨性原則。
前瞻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搞新聞工作要有新聞敏感,做編輯工作的需要有前瞻性,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超前意識”,因為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必須有先進的理論作正確指導,才不至于失之偏頗。比如河南目前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有9800余萬人。現有各級各類學校8.5萬多所,在校生2496萬余人,教育人口2600余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8%。10余年來,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實現了“兩基”,即基本掃除了文盲,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兩基”大業完成之后,河南教育往何處去?如何改革與發展,成了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有些目光敏銳的學者,或提出鞏固“兩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或提出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實現中學教育現代化等等。這些觀點超前、新奇,又切合河南實際,是很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的。
作為教育理論報刊,還要兼顧它的實用性,并把它與前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統一起來。具體而言,前瞻性的教育理論文章肯定要編發,可是普通到一篇課文中的一個字詞、一道計算題、一個實驗、一個公式的討論文章,只要對教學有益,也應在編發之列。因為,這類文章雖然沒有高深的理論,但能幫助一線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名家大作”與“獎掖后生”的統一
顧名思義,“名家大作”即是目前我國教育理論的名家、“大腕”、“泰斗”,他們術業有專攻,在各自的教育理論研究領域均有建樹,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作為教育理論報刊能發表他們的文章,的確能增加刊物的分量,為報刊增光添彩。但是,扶持、激勵青年理論工作者也是報刊的責任和義務之一。因此,作為教育理論編輯在編發“名家大作”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篩選無名小卒的力作,做到慧眼識珠,把那些文通字順、稍有新意的稿件編發出來。這對于我們編輯來說,可能會比編發名家之文要費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可是我們想過沒有,給這些作者編發一個“蘿卜條”,一個“豆腐塊”,極有可能鼓起這些青年作者的教育理論研究風帆,甚至改變他們的命運。無論什么理由,我們都不應該把那些無名之輩的自由來稿,隨手扔進廢紙簍內。
信息容量與重頭文章的統一
目前,我們的教育理論報刊有一個共同的弊病,即是信息容量太小,長稿(編輯部或編輯個人認為是重頭稿件)太長、太占篇幅。類似的問題,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研討會上均有人提出過質疑與批評。然而積習難改,信手翻閱此類報刊,大量長稿仍舊赫然占據著主要位置。長稿件多了,版面少了,信息量少了,可讀性就差了,緊接著讀者的意見便會接踵而至。
增大報刊的信息量,增強報刊的可讀性,是我們編輯人員共同面對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要做到信息容量和重頭文章的統一,是需要我們有一定的編輯技巧和敢于“犯上”的膽識的。
主流觀點與“一家之言”的統一
我們所說的主流觀點,是指教育理論界基本能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的學術觀點。但也有可能是人云亦云的學術觀點,不知是哪位率先提出,緊接著附和者眾,一時形成一種思潮的。比如,筆者親身經歷過的、前些年轟動全國教育界的語文教改大討論,當時幾乎是眾口一詞責難語文教育工作者。一時間,語文教育工作者成了“誤盡天下蒼生”的罪魁禍首,教育類報刊鋪天蓋地發表了數以千計的討論文章。
有時候,主流觀點未必正確,“一家之言”也未必不正確,有偉人就曾斷言,真理有時候會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筆者日前即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不久前,國務院有關部門頒布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關規定,緊接著,有關這方面的稿件明顯多了起來。主流意見認為,規定及時呀,我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呀,等等。但也有少數作者談道,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我們已經提了多少年了,而我們的教育方針就是倡導“德、智、體”全面發展,為什么非等出了個馬加爵,才大談“加強”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應該刮陣風、下陣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養成教育,本應該滲透到我們平時的各項教育工作中去。我認為這些觀點眼下雖不會占主流地位,也許有些同仁認為不合時宜,但這種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持之以恒、不能忽冷忽熱的觀點也應該毫不猶豫地發表。
只有做到了主流觀點和“一家之言”的統一,我們的報刊才有趣味性,可讀性才能更強,才能吸引讀者,才能有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