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策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時代性課題,有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實踐訴求與內容、規律和目的。從整體上看,黨的執政能力是一個群體的能力,但群體由個體組成,其重點與起點是一個個黨政干部的個體能力,是他們執政能力的匯總。而在個人的執政能力中,各級執政領導者的是否稱職出色又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或者說他們是否是領導人
才往往舉足輕重。因此,探討如何充分開發領導人才資源,總結這一方面的經驗教訓,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可以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黨的執政能力的載體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
所謂執政能力,主要是指執政者為實現國家意志,而有效運作政權的知識、技巧、方法、經驗等主觀因素在執政實踐中的外在表現,也即他們正確操作政務的實際本領和能量。特別在現代憲政國家,執政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重大責任,能夠有效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保證與促使整個民族繁榮昌盛,對執政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存在極大的挑戰,并非只是隨心所欲實行強制的簡單行使權力問題。所謂領導人才,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泛指具有較高領導素質、可以有效進行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群眾利益的領導活動的領導者,包括成功、正確領導國家和社會活動的各級各類執政者。
執政是一種典型的領導活動。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包括代表一定組織的個人來執行實現一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并對國家與社會負責。因而,從執政實踐對執政主體或載體的要求這一視角看,執政能力建設主要內容之一,其實就是使執政者成為領導人才,是一個領導人才資源開發的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各級政務活動的領導者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素質和水平、不是領導人才,不對他們進行培養、提高以及加以妥善的使用和管理,執政能力建設顯然就是一句空話,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黨的十六大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在于“不斷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但具體到每一個黨政領導干部身上,這五個執政能力其實屬于領導人才的眼光、見識、謀略與膽識等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具備或不斷增強、發揮執政領域領導人才所應有的敏銳眼光、清醒頭腦、聰明智慧、冷靜果斷以及相關的政治和法律知識。反過來,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有了這些能力,結果就必然從根本上保證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這一因果關系,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不言而喻的,勿需多言。
二、開發領導人才資源是新歷史時期執政的迫切要求
開發領導人才資源,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歷史時期,尤其在當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證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中,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世紀多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從直接意義上講,都與執政領導人才資源的開發,也即如何鑒別、培養、造就、選拔、使用、管理他們息息相關。如果把我國社會經濟比作隆隆飛奔向前的列車,黨的執政能力就是機車與軌道。沒有性能良好的機車與軌道,列車隨時都有出現危險的可能。
建國以來,我們在執政中曾經發生在人口政策與社會發展內容判斷上的重大失誤,損失慘重,至少還要一百年時間的挽救。今天,當我們跨入21世紀之際,黨的執政能力實際上面臨更嚴峻的考驗。例如,如何對待處理已經嚴重失調發展的城鄉、地區、貧富差別,以及經濟與社會文化事業;如何扭轉經濟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大污染的粗放增長方式;如何改變人口基數巨大、素質低下、結構失調的無情現實。還如,怎樣加強市場監管,有力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給群眾的吃穿住以一個基本安全;如何搞好社會管理,提供應有的公共服務,使小偷日多、教育亂收費、黑社會勢力猖獗等受到明顯遏制;如何盡量減少流行疾病爆發、水火災害、地震干旱、貪污腐敗、集體上訪等事件的損害。還有在國際關系中如何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等等。在民主高度發展、信息高度透明的當今之世,一有差錯都將造成嚴重后果。
江澤民同志于200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能不能鞏固與發展下去,中國能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強盛不衰,關鍵看我們能不能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領導人才。”隨后不久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也接著強調:“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的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特別是培養造就大批善于治黨治國治軍的優秀領導人才,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國以才治,業以才興。十六大和江澤民同志的論述,可謂高瞻遠矚,切中要害,抓住了我們求富強、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三、我國領導人才資源開發滯后對執政能力建設的影響
對于開發領導人才資源、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應該說我們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響和干擾等原因,對于這一資源開發的重點內容、方法手段、成效基準等發生過很大的誤差,進而對執政能力建設及其相應的各項實際工作造成了相當不利的影響。
這種誤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忽視領導人才的主要標識,也即他們本身的特殊性,有的時候甚至與政治覺悟、政治理論、文化程度,或者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能等問題混為一談。比如,以為領導人才就是“階級斗爭覺悟高”、“路線斗爭覺悟高”;培養造就領導人才主要就是學好政治理論問題,其實就是認為只要政治立場先進、有政治理論水平就行。還如,有時又實際把有無文憑和學歷高低與可否擔任、擔任什么領導職務劃等號,似乎學歷高、有專業知識就可以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就自然是領導人才。近幾年有些地方在提拔晉升領導干部時,對高學歷、高學位等高看一等;競爭上崗中其實以文化知識作為主要標準,甚至簡單地把博士、碩士學位與處級、科級職務直接掛鉤等,就是相當突出的表現。直至目前,許多黨校教學的主要內容其實還是政治理論,不少干校培訓的側重點仍然以相關業務知識為主。
結果,使許多同志走上黨政領導崗位后,盡管具有進步的政治覺悟,很高的文化程度,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工作愿望,但仍難以很快地適應工作要求,局面總是不能較快打開或有明顯改觀;遇到一些復雜、緊急的問題甚至手忙腳亂,不能發揮出應有作用,不能很快進入領導角色;實際上只好邊學邊干,成為領導人才其實主要還是靠自已去努力學習、體會、領悟。最終,不僅不利于工作正常有效地取得進展,而且也表現出我們的領導人才資源開發工作一直處于相當落后原始的狀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完全適應新歷史形勢的需求。
四、開發領導人才資源與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要點
成為領導人才是領導實踐對領導主體的最高要求與表現。反過來,領導人才資源的充分開發,就必然對黨的執政能力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事實無不表明,執政黨的執政能力高低,執政狀況如何,實際上取決于領導人才資源開發的以下三個內容。或者說開發領導人才資源、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存在三個戰略要點。
1、保持先進的政治立場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政治是靈魂,是統帥”這句話,現在仍然沒有過時。領導者有了政治覺悟、能夠站在先進的政治立場,愿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會以社會和人民利益為重,處處出以公心,不謀私利,努力工作,維護和發展群眾利益,真正承擔起領導的神圣職責,帶領群眾不斷走向幸福與光明。這是一個人成為領導人才的前提或先決條件。否則,即使能力再強,水平再高,能量再大,也談不上是什么人才。因為他們對社會和人民不僅毫無益處,甚至會帶來巨大的災難與浩劫。像歷代的野心家、陰謀家等反動統治者,他們之所以是社會黑暗、動蕩與落后的罪魁禍首、元兇首惡、千夫所指,不是因為沒有本事,而是處處與人民為敵,倒行逆施,逆歷史潮流而動。
2、具備和提高領導素質。由于領導活動(當然包括執政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領導人才具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具有什么特征,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但從領導實踐的主要要求看,除了先進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意識外,再就是其職業性的特殊素質與能力要求了,即領導者身上能夠適應并反映所有成功從事領導活動共同性要求的因素。它們集中表現在領導者所應該獨具的內在素質——領導素質上,也即他們身上那種能夠在領導實踐中產生良好效果的習慣態度、心理定勢與悟性直覺。這是他們有關領導活動的知識、經驗、才能以及相應品行、個性、氣質等因素的凝結和升華。這也可以說是領導人才區別于其他人才的主要標志。其內涵主要反映在知人善任、遠見卓識、多謀善斷、氣量恢宏、人格有魅力等方面。領導實踐、特別是執政活動對領導人才的普遍性專門要求盡管呈現的形式紛繁復雜,說法各不相同,但都沒有、也不會超出這些范疇。
3、擁有與增強個體執政領導能力。領導素質包括領導能力,包含領導能力的升華。黨的執政能力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黨政干部執政能力的匯總,并通過他們每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出來。離開特殊就沒有普遍,離開個體就沒有整體。黨的十六大雖然把執政能力歸納為五個方面,但進一步領會,還只是提出了全黨執政的宏觀性和普遍性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問題。而從執政活動對執政主體、特別是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個人的能力要求看,他們的個體執政領導能力起碼應該表現在這樣12個方面:辨才用人能力、戰略思維能力、運籌謀劃能力、果敢決斷能力、開拓創新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監督控制能力、組織指揮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凝聚激勵能力、心理調適能力與公眾形象塑造能力。
五、開創領導人才資源與執政能力建設的新局面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們黨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執政時間和經驗,但如何通過有效開發領導人才資源、加強自己的執政能力建設,以應付新歷史時期國內外形勢的重大變化,還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從總體上講,應該進行理論和體制創新,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把我國豐富的領導干部資源轉化為豐富的領導人才資源,再進一步根據執政的需要把其中的領導能力加以充分的發掘、培育、提高、發展與完善,以及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具體則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樹立領導人才的科學理念。行為是意識的產物。正確的行為有賴于正確思想的指導。充分開發領導人才資源,首先也應該勇于更新過去對領導人才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明確樹立更符合實際的科學觀念,在強調政治條件、精神狀態和有關業務知能要求的前提下,把包括領導能力在內的領導素質作為領導人才的主要標識,弄清領導素質與政治、與學歷文憑、與專業知能等問題的聯系及區別。這是領導人才資源開發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假如連什么是領導人才都沒有搞清楚,或者缺乏共識,就談不上正確地對他們進行鑒別、使用、培養、造就和讓他們發揮作用了,也談不上什么有效地開發其他資源,更談不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了。
二是尊重領導者成才的客觀規律。事實證明,領導人才的成長和涌現,主要是領導素質的提高,除了必要的基礎性知能的教育培訓外,還有賴于領導實踐的長期鍛煉和領導者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是一個簡單短暫的“學藝”生涯,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學會一兩個什么絕招上,或者記住幾句什么名言上;而是一個較長時間主客觀反復匯融升華的“悟道”過程,從而逐漸養成上述那種反映領導活動職業性特殊要求的良好習慣態度、悟性直覺與心理定勢。
三是提高黨政領導干部的培訓質量。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各單位的培訓質量參差不齊,作用在總體上并未完全發揮出來,離實際要求還有較大距離。致使不少學員反映收獲不大,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有的認為不過是“學學詞,串串門,認認人”,是建立“關系網”的好機會;有的視培訓學習為形式主義、甚至負擔,是不被重用或閑置的征兆。解決好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原則與方向在于提高學員參訓的興趣,增加培訓的吸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具體措施方面則應該盡快組織編寫有關領導素質和執政知能方面的教材,并注意結合時勢、實踐的動態及時調整更新;在培訓中要爭取開設更多的選修課或選擇性講座,讓學員有更多的選擇;勇于大膽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如運用案例分析、模擬練習與現代測評等培訓方法;同時真正做到學用密切結合,把培訓學習的成績真正作為使用的必備條件;并及時安排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特別是那些只在“家門和校門”之間往返過的年輕教師,到實際工作中去進行掛職等鍛煉。
四是完善黨政領導干部的個體執政能力測評指標體系。從執政的實際情況可知,執政的水平、質量、效果,主要取決于執政能力。而執政能力不僅有內容、形式、范疇的區別,而且在實踐中還有要求、標準、適用性等不同。比如,應變能力與調控能力、決斷能力與籌劃能力、溝通能力與組織能力等,應該用哪些標準、怎樣運用這些標準去衡量,都要聯系績效進行正確測評,作出科學評估,否則,談執政能力建設也還是一句空話。過去,我們對黨政領導干部的能力問題,不是沒有要求、沒有考核,而是大多傾向政治性原則性,近階段則多簡單地以“政績”論英雄,唯GDP論,且方法手段多顯封閉粗糙。
五是整合各類黨政領導干部培訓資源。我們的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工作,經過5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一支頗有實力的數萬人的教職工隊伍,擁有校舍、圖書等規模可觀的設施設備,并還在不斷投入和加強之中,這是一件大好事。但從整體上看,這些軟硬件資源的自身結構與配置還不夠合理,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為了提高培訓的效率效益與質量,更充分開發領導人才資源,更好適應執政能力建設的需要,應該針對以上長期存在的問題,對各級各類黨干校與一些培訓中心進行一次強有力的整合;實行黨政融通,條塊統籌,做到明確要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