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紗
一位年輕漂亮的護士,因為偶然的際遇接觸到了白內障患者,為他們渴望光明的熱切期盼而感動,她覺得她應該為這群特殊的患者做點什么。她想到了,勸說人們無償捐獻眼睛角膜,以提供給失明者使用。于是,她走上了職業角膜勸捐的道路,成為我國第一位職業勸捐員。這位名叫陳淑瑩的職業勸捐員,從此整天奔走在重病患者和角膜病人之間。她也因此受到許多人不解的眼神和無理的責罵,有人說她是盜賣器官,甚至被人稱為不講良心的“盜賊”。然而,她收獲得更多的是角膜病人無盡的感激,把她稱為“光明的使者”。
赴西藏行醫觸動漂亮護士
1996年,滿懷憧憬的陳淑瑩從廣州護士學校畢業,被分配至深圳眼科醫院。時間一晃,六年過去了。這時的陳淑瑩已經成為醫院的一名骨干,專業經驗十分豐富,她的敬業精神得到廣大病人的一致認可。
2002年,國內首家國際獅子會分支機構在深圳成立。同年6月底,深圳眼庫在深圳眼科醫院掛牌成立。也就在這一年里,陳淑瑩作為優秀護士參加了深圳獅子會“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白內障復明手術醫療隊,遠赴西藏為那里的白內障患者無償治療。正是這次行動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她的職業有了180度大轉折。
在那里,陳淑瑩看到了很多痛苦的白內障患者。很多人患了病,卻因為家境貧寒而無錢醫治,有的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讓她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年老、孤苦的老大爺。由于長久的失去治療,他的眼睛早已經蒙上一層厚厚的“云霧”,大大的眼睛無神而蒼白,現在已經接近失明。老伴去世得早,兩個兒子也搬到外地去了,家里沒有任何勞動力,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他連最基本的降眼壓藥物都買不起。眼睛的疼痛讓他的眼睛變了形。 看到這些,陳淑瑩顧不了旅途的勞累,迅速來幫助老大爺。她從藥箱中取出帶來的藥物,給老人注射了,并對老人說:“大爺,您不要著急,要有信心,相信發達的醫學一定可以讓您的眼睛好起來!”緊接著,她請別的醫生給老人做了手術,給老人換上了新的角膜。
在短暫的休息之余,陳淑瑩流淚了,她是被某種東西震撼了,她和隊友一邊安慰病人一邊給他們做手術。陳淑瑩感覺他們來晚了,因為這里的病人太需要他們的藥物和角膜了,然而他們的角膜很快就用完了。后來,隨行的領導決定,不分晝夜的給患者治療。心地善良的陳淑瑩看到十分困難的家庭,她會把自己的津貼偷偷的放在他們的家里。
在實施治療的過程中,一個新問題出現了:眼睛角膜嚴重缺乏,他們帶來的只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用。短暫的支援時間一閃就過去了。當陳淑瑩他們離開時,藏族同胞載歌載舞地送別,希望他們能夠留下來,有的激動地哭出聲來,有的甚至給他們跪下了。
后來,當陳淑瑩回到深圳,得知有位老人因為年齡太大,手術沒有成功。想到傷痛將伴隨他的整個晚年,陳淑瑩有些于心不忍,她久久不能平靜,她想:我是不是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在那段日子里,她反復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
赴藏期間,陳淑瑩熟識了深圳獅子會眼庫執行主任姚小名博士。她主動找到姚博士,她想和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有什么好的辦法。而此前姚博士早有想法了。她和姚主任討論了好久,最終,她決定接受姚主任的建議:做一名職業的勸捐員。
陳淑瑩答應后,感到自己的心在砰砰的狂跳,甚至還有些激動。她對自己說:這可是個極富挑戰的工作。她知道自己的壓力很大,畢竟她得辭去已經小有成績的護士工作,她畢竟得去面對自己的親友。但是,陳淑瑩只要想起西藏的那些白內障患者,想起他們痛苦的神情,她就會很激動,她要為他們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3年5月8日,陳淑瑩正式成為深圳眼庫唯一的一位職業勸捐員。此后,陳淑瑩先后又去了西藏幾次,她對西藏患者了解得更深,也更加堅定了那份做職業勸捐員的決心。
成為全國首位職業勸捐員
開始總是那么艱難。盡管陳淑瑩事先對自己說,一切都會過去,只要鼓起勇氣,別人就會理解的。可是第一次還是如刻在腦子里一般,讓她難以忘記。
那時,她從朋友那里聽說深圳第二人民醫院有一個將死病人,她急忙跑到二院。經過了解,她知道了那個病人的基本情況:今年26歲的青年伍大恒是家里的頂梁柱,在深圳某建筑工地工作。在一次施工中不慎從10米高的腳手架上摔下,當場昏迷不醒。后經醫生鑒定,屬腦死亡者。
當陳淑瑩趕到現場的時候,她聽到了一片哭聲,空氣都仿佛凝固了一樣。年輕的妻子哭得死去活來,不停的念叨著說:“我丈夫可以活過來,他不會死去。他不會死啊!”剛滿2歲的孩子不知情地哇哇大哭。
陳淑瑩先是簡單的自我介紹一番,然后安撫伍大恒的妻子說:“紅姐,不要哭了,人死了已不能復活了,我們都很難過,我也很理解你的心情,但哭不是辦法。”然后,她誠懇地說:“你們能不能考慮一下,捐獻伍大哥的眼睛角膜,那樣他的眼睛就可以繼續看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你胡說什么,你給我滾開,誰說我丈夫會死,我的丈夫不會的,不會的……”沒等陳淑瑩說完,就馬上遭到死者妻子的斥責,接著大哭起來。“你是干什么的,這里不歡迎你,請你走開。”
伍大恒的父親聽說要他兒子捐獻角膜,氣就不打一處來,用方言破口大罵,甚至想對陳淑瑩動手。盡管陳淑瑩一再表明自己的義工身份,但在場的人沒幾個理解她。最后,陳淑瑩只得無奈而傷心的離開了。出了門,她就差一點哭了出來。她第一次勸捐經歷,就這樣失敗了。
接著,同樣的故事又延續了好幾次。這時,陳淑瑩冷靜下來,她仔細的分析了每次的得失,努力的想著對策,見面該怎么說,該怎么勸服其家屬,最后該怎么辦。她對自己說,一次失敗不要緊,只要自己不灰心,就一定會成功的。
一天,陳淑瑩接到通知,說深圳北大醫院有位重病患者。她馬上買了水果、鮮花跑到醫院,這次她明顯“懂事”多了。這個病人叫馬敏,是個30多歲的中年婦女,多年前和丈夫從湖南一起來深圳打工。后來,她不幸患了乳腺癌,現在已經是晚期了,醫院已經給她下了病危通知了。“敏姐,不要太焦慮了,得了病本來就不好了,如果情緒再不好,那就等于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著急又傷身體,千萬不要著急……”她真摯地勸慰馬敏。馬敏感覺這個乖巧的妹妹說話很有道理,對她頗有好感。
接著,陳淑瑩又說,“得了病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個頑強的心態,不要怕,不要著急,應該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最后,她勸說馬敏捐獻角膜,但馬敏顯出了擔心和緊張。 陳淑瑩開導她說:“我覺得,您捐獻了自己的角膜,您將幫助一個甚至幾個失明者,他們會感激并記住您,您也會為這個世界盡了自己的一份力而高興,因為你的價值在別人身上得到了延續。”馬敏為難地低下了頭,蒼白的臉縮在一起。“我不想死啊……我好好考慮一下吧,給我些時間。”
陳淑瑩很理解她。那以后,陳淑瑩經常去看望馬敏夫婦。一天,陳淑瑩在家里接到了馬敏丈夫的電話,他說,現在房東怕他的妻子死在屋里,讓他們在24小時之內搬出去。他很著急,沒有辦法,只有來找她了。
聽到這事,陳淑瑩馬上和房東取得了聯系,在一番苦苦的勸說后,房東終于同意了讓他們繼續住。陳淑瑩看到這對夫妻很是清貧,自己拿出幾百元給他們,并給他們買了水果和一些保健品。這對夫婦很是感激,也覺得自己該做些什么,丈夫和馬敏終于同意了死后捐獻角膜,馬敏說:“我也是病人,我能夠理解病人的苦衷,我要死了,但愿我的角膜能給更多的人造福,這也算是我給這個世界最后的禮物吧,我愿意捐獻。”
沒多久,馬敏就永久的離開了,她的丈夫說,馬敏是帶著微笑離開這個世界的。當即,陳淑瑩找來眼科醫生,給她做手術。從沒碰過尸體的她和醫生一起給馬敏穿上衣服,整好遺容,搬到了樓下。
握著那份合同書,陳淑瑩的手不停地顫抖,她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了。她覺得她握著的是一份光明,她感覺自己的責任重大啊,淚水又一次流了下來。這次,她成功了。后來,一位12歲的患有先天性失明癥的小姑娘接受了馬敏的角膜,她因此而復明了。
以后的日子,路就順暢了很多。每次她都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細心的呵護,真誠的對待他們,盡管偶有挫折,但大部分還是成功的。慢慢的,她贏得了更多人的理解。
她要將勸捐工作進行到底
當初,陳淑瑩剛剛接受這份工作的時候,她的親友很有意見。意見最大的是來自父母。陳淑瑩的父母年事已高,他們都不想陳淑瑩辭掉已經干得不錯的護士工作;同時,他們擔心女兒受苦,怕女兒吃不消,更害怕女兒整天和死尸打交道,精神也會受影響,再說別人也會有看法。
陳淑瑩耐心地勸說父母:“爸,媽,我知道你們為我好,但是我覺得我應該來做這份工作。第一,我的西藏之行深深地感動了我,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覺得我有必要也有能力為之付出。第二,我現在確實是很喜歡這份工作,我在給別人的光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價值,我很高興的看到別人因我的努力而復明……”
讓陳淑瑩倍感欣慰的是,她的做法得到了丈夫的理解。他給了陳淑瑩勇氣和信心:“多注意身體吧,別累著,對了,晚上別把我當成死尸搬出去了啊……”丈夫在鼓勵的同時還不忘幽她一默。
父母在一番思考后,也同意了女兒的看法,父親說,“我和你媽尊重你的個人選擇,我們想說的是,要干就好好的干,當成你的事業,我們知道這份工作不好做,但你選擇了就不要后悔,就要大膽的走下去,我和你媽既然同意了,就會很好的支持你的。努力吧,女兒。”后來,陳淑瑩還主動的找到自己的親友,一個個的勸說,終于贏得了他們的信服和支持。
一次次的勸捐,陳淑瑩也習慣了冷眼冷語。一次,她正在勸說,一位同房的病人說,“你看看這個社會,哎,都什么世道了,為了錢,連這種事情都干,真是什么人都有,哎。”一聲重重的嘆息傳來。
像這樣的事情對陳淑瑩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有人說陳淑瑩沒有良心,還有人罵她是人體器官販子,專門倒賣人體器官。對此,陳淑瑩除了盡力的解釋,并不太在意,她相信自己的行動將證明一切。
而因她勸捐來的角膜而復明的人卻對她百般感激。一位遺傳角膜病復明的老人親自上門拜訪,他睜開眼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看看陳淑瑩。當他復明看到陳淑瑩的時候,激動得熱淚盈眶,甚至要跪下,陳淑瑩連忙將他扶起。后來,有的復明者寄來感謝信給陳淑瑩和她的單位,有的復明者要用金錢來報答她,但都被她婉言謝絕了。
“我只是盡力的做自己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很快樂。”現在,當初反對陳淑瑩的親友也主動加入了義務勸捐的行列,讓她欣慰的是上萬名青年表示將來捐獻自己的角膜。后來,陳淑瑩在媒體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機,她經常收到鼓勵她的短信,也有更多的人給她提供線索了。
“這幾個月,我大概接觸了近50例,但僅僅成功一半左右,勸捐之路還很漫長,我的任務還很重,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夠主動來捐獻角膜,那時我也會很樂意自己失業。”
如今,陳淑瑩依然奔走在深圳的各大醫院,奔走在病人之間,她像上帝派來的使者一樣,給生活在黑暗里的人們送去光明。
(拒絕轉載和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