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智
沖鋒槍在輕武器家族中是非常年輕的成員,始于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歷史上大量出現外國沖鋒槍主要是從中華民國的建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這一期間,中國處于內戰不斷、外族入侵的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中國的各種勢力為了壯大自己,不斷擴充軍事實力,大量購進國外武器或引進設備仿制生產。加之中國是二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戰場,戰后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又挑起內戰,沖鋒槍作為當時優秀的單兵武器一族,就這樣大量、迅速地流入中國。可以這樣說,雖然當時的中國工業很落后,但是在中國出現的外國沖鋒槍基本代表了那一時期世界范圍內的優秀沖鋒槍。
這一時期有十幾個國家的幾十種沖鋒槍在中國出現。
德國沖鋒槍
獨領風騷半世紀的MP18I
MP18Ⅰ由德國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希買司設計,伯格曼兵工廠制造。早期制造的MP18Ⅰ使用"蝸牛"式彈匣,后來使用了我們經常見到的直形彈匣。 1918年夏,MP18Ⅰ大量供應前線的德軍,到1918年11月,已生產了3 5000多支。但是,在德國的軍事報道中幾乎沒有關于1918年夏秋之際德軍裝備沖鋒槍的相關內容,也許是因為那一時期發生了太多的事件,裝備沖鋒槍之事因而淡化。然而,與德軍相反, 盟軍對這支沖鋒槍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它的性能評價很高,以至于一戰后訂立的《凡爾賽和約》中規定10萬德軍全部被禁止使用該槍,只允許少部分警察使用。
MP18Ⅰ是一支優秀的沖鋒槍,它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近半個世紀的傳奇經歷。
歷史物證:
● 中國工農紅軍曾使用仿德國 MP18Ⅰ7.65mm沖鋒槍。
● 八路軍曾繳獲 "中華民國十七年大沽造船所" 仿制的德國MP18Ⅰ沖鋒槍。
性能超然的MP40
MP38是二戰時期使用最廣的武器之一,它在當時的沖鋒槍中處于領先水平。
MP40沖鋒槍是對MP38沖鋒槍改造的產物,二者從外形上很像,主要是對握把、彈匣結合處等進行了改進。MP40沖鋒槍大量采用沖壓件和鉚接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成本,便于大量生產。MP40沖鋒槍因其優秀的特質,在二戰期間廣受歡迎,一度風靡世界。1940~1944年,MP40沖鋒槍的生產數量達104.74萬支。
歷史物證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繳獲MP40沖鋒槍。
美國沖鋒槍
軍中第一的湯姆遜沖鋒槍
湯姆遜沖鋒槍是美軍采用的第一種沖鋒槍。其雖然做工精致,但外形卻顯得相當笨重,造價也極高。從軍事裝備發展的眼光看,過重就意味著減小戰斗力,不為現代軍事所取,但在二戰期間和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槍卻被大量使用,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
湯姆遜系列沖鋒槍的發展演進較為復雜,但外形上變化不是很大,其特點頗為突出,容易讓人記住。
最早的湯姆遜沖鋒槍是M1918,不過,這只是一種試驗型槍。第一種真正投入生產的湯姆遜沖鋒槍是M1921,最早有M1921沖鋒槍出售記錄的是在1922 年,但是售出量極少,任何軍隊都沒有把它當作制式武器,它多配備于警察使用。后來推出的M1923、M1927、M1928,其大多部件都源于M1921。M1928剛出現時稱為海軍型沖鋒槍,供海軍使用,裝備陸軍后稱為M1928A1。M1928同 M1921的主要區別是連發射速降低了,由800發/分降到700發/分。射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槍機的質量,同時減小了槍機復進簧的簧力。1942年,改進后的M1928定名為M1 0.45英寸(1英寸=25.4mm)湯姆遜沖鋒槍。進一步改進M1,又出現了 M1A1。M1系列湯姆遜沖鋒槍在外觀上與M1928湯姆遜沖鋒槍最明顯的區別就是:M1的拉機柄在機匣的右側,而M1928的拉機柄在機匣頂部。
湯姆遜沖鋒槍的大量外銷始于二戰初期,有記載顯示,1939年秋,法國訂購了3750支M1928和3億發彈;1941年初,瑞典和英國也有訂購。二戰期間,僅自動軍火公司一家就生產了20萬支湯姆遜沖鋒槍。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曾大量裝備M1928A1和M1A1湯姆遜沖鋒槍。四川兵工廠大量仿制湯姆遜沖鋒槍,槍身上刻有 "中華民國十九年四川兵工廠造" 的銘文。
歷史物證:
● 解放戰爭時期,原山東鉅野縣程縣長和商政委二人帶領柳林、劉莊等4個村的32名民兵圍殲駐龍國保以西的敵人時,曾繳獲美造M1A1湯姆遜沖鋒槍。
● 淮海戰役,我解放軍曾繳獲大量M1928A1湯姆遜沖鋒槍。
● 1952年,福建省浦霞縣閭峽鄉民兵護航隊配合我軍解放浮鷹西洋島時, 繳獲美造M1A1湯姆遜沖鋒槍多支。
● 1960年,在平息西藏叛亂的戰斗中,我軍繳獲美造 M1928A1湯姆遜沖鋒槍。
曇花一現的UD M42
該槍最初設計定型為UD M41,到1942年投入生產時,就定型為UD M42,槍身上刻有銘文"UD M.′42"。UD M42沖鋒槍由卡爾·G·斯維比勒斯設計,1940年10月15日獲得專利。這種槍的產量很少,大約只生產了15000支,全部由馬林火器公司為美國聯合防衛武器供應公司(United De fense Sup ply Company)生產,UD M42的"UD"就取自后者名稱前兩個詞的首字母。生產的槍其中的一部分賣到了歐洲和遠東,有記載顯示,荷蘭曾購買過該槍。
UD M42沖鋒槍經過改進,設有前握把,2個彈匣背靠背地焊在一起。改造后的UD M42本打算替代湯姆遜沖鋒槍,但是,由于M3沖鋒槍的出現,使這一計劃破產,UD M42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物以稀為貴,現在存有這樣的沖鋒槍,也算貴重之物了。
UD M42沖鋒槍最具特點之處,一是其外形,二就是其拉機柄的設置。UD M42采用分離式拉機柄,即拉機柄與槍機框不固結,當槍發射后,拉機柄處于靜止狀態。
歷史物證: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繳獲該槍。
理念產物的M3系列
M3 0.45英寸沖鋒槍是現代理念下的產物。隨著沖鋒槍的發展,結構簡單、拆裝容易、性能可靠成為新的要求。M3 0.45英寸沖鋒槍就是在這種理念下產生的。該槍原始設計時參考了英國司登沖鋒槍。剛設計出的沖鋒槍命名為T15,改進后命名為T20。該槍無快慢機,射速 400發/分。經過全面測試后,1942年12月24日美軍將這支槍定為M3沖鋒槍,裝備部隊使用。盡管M3沖鋒槍設計理念一流,性能優良,但它身上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如彈匣設計不夠理想;拉機柄的設置不合理,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容易折斷。在改進了這些缺點后,1944年12月,M3A1沖鋒槍應運而生,成為制式沖鋒槍。M3A1實用性非常好,二戰后大量被阿根廷、中國、日本等國購買、仿制。山西兵工廠曾大量仿制M3系列沖鋒槍,稱作36式和37式沖鋒槍。
歷史物證:
● 解放戰爭時期,我民兵繳獲仿美M3沖鋒槍。該槍曾由原總后軍械部收藏。
● 1953年,福建霞浦縣閭峽鄉民兵護航隊配合我軍解放浮鷹西洋島時繳獲美制M3A1沖鋒槍。
英國沖鋒槍
臨危受命的司登系列
1941年,司登沖鋒槍在英國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研制而成。司登(STEN)的名稱是兩位設計者姓氏(Sheppherd和Turpin)的第一個字母和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的組合。司登沖鋒槍的生產高峰期在1943年,當時平均每周生產4 7000支。
司登沖鋒槍誕生于極度緊急和危難之中。1940年法國淪陷后,英國面臨著被入侵的巨大威脅,軍隊迫切需要沖鋒槍。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花費少、技術要求不高、任何小型兵工廠都可以生產的沖鋒槍成為急需,司登沖鋒槍適應當時的需要登上了歷史舞臺,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司登沖鋒槍被許多人認為"太粗糙",但事實上,它同昂貴的湯姆遜沖鋒槍有著一樣的威力,而且比二戰時期的大多數沖鋒槍更可靠。
司登沖鋒槍系列包括MKⅠ、MKⅡ、 MKⅢ、 MKⅣ、 MKⅤ、MKⅥ以及各種型號的改進型。MKⅠ曾在英格蘭、加拿大、新西蘭等國生產過;MKⅡ產量最多,行銷世界各地,1942~1944年間生產了200多萬支;M KⅤ是英軍1944~1953年的制式武器。加拿大為中國造的仿司登MKⅡ沖鋒槍,槍身上有"加拿大造"的漢字字樣。
歷史物證:
● 全殲九股國民黨武裝特務時,曾繳獲司登MKⅡ沖鋒槍。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繳獲印軍使用的MKⅤ司登沖鋒槍。
蘇聯沖鋒槍
性能可靠的PPSh-41
PPSh-41沖鋒槍由蘇聯的什帕金設計,二戰中,這種武器完全替代了杰格佳廖夫設計的沖鋒槍系列。
該槍于1941年被蘇聯軍隊正式采用,但是,直到1942年中期,大量的 PPSh-41沖鋒槍才出現在部隊。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PPSh-41。同早期的杰格加廖夫PPD系列沖鋒槍相比,PPSh-41結構簡單,射速提高,射擊更精確,價格更便宜。該槍被社會主義國家大量使用和仿造。中國的50式沖鋒槍就是仿PPSh-41研制的。
歷史物證: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使用PPSh-41沖鋒槍。
戰火中誕生的PPS-43
1942年,蘇聯工程師蘇達列夫在列寧格勒設計出了PPS-42沖鋒槍。當時蘇聯面臨重重危機,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內外阻斷,供應困難。在極度艱難之下,生產了PPS-42沖鋒槍,還沒來得及經過試驗,就直接投入戰場接受了戰火的檢驗。后根據戰場上反映的情況作了一些改進,這就是著名的PPS-43式沖鋒槍,它為二戰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抗日戰爭后期及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使用過該槍。我國的54式7.62mm 沖鋒槍即是根據PPS-43仿制而成。
歷史物證:
●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一場攻占西山口的戰斗中,某連副班長龐國興擔任第二突擊組組長,在與部隊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帶領戰士連續奪下敵2個炮兵陣地,繳獲7門88mm加榴炮和2輛汽車,斃敵6名、俘敵1名。龐國興當時使用的沖鋒槍是仿蘇PPS-43沖鋒槍。
丹麥沖鋒槍
花銷最少的"合葉"式M1946
M1946麥德森沖鋒槍由丹麥麥德森公司生產。其獨特之處在于,整個槍身由兩塊鋼板沖壓而成,后面由銷子連接,前面由螺母固定,很像一副合葉。其左側的一塊鋼板相當于蓋子,所有的部件都在右側。該槍結構簡單,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維護起來也相對容易。據資料,薩爾瓦多、巴拉圭、中國的臺灣都曾購買過這種沖鋒槍。
歷史物證: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大量繳獲該槍。
瑞典沖鋒槍
可圈可點的M45
M45沖鋒槍是瑞典于1944~1945年間開發研制的,隨即數十萬支沖鋒槍被制造出來,裝備本國部隊并出口。M45沖鋒槍自1945年誕生以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該槍大量采用了沖壓件和鉚接技術,適于大量生產。它的折疊槍托設計得十分結實,在同時期的沖鋒槍中可謂"上佳"。
歷史物證:
● 四川北部民兵繳獲國民黨特務陳滌、劉昌富的武器即為M45沖鋒槍。
澳大利亞沖鋒槍
深受好評的MKI/42歐文
歐文沖鋒槍由澳大利亞陸軍中尉歐文設計,1941年6月22日獲得專利,1941 年10月20日被軍隊正式采用。截至1944年9月,歐文沖鋒槍共生產了45000支。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澳大利亞軍隊還一直普遍使用該槍。盡管歐文沖鋒槍的質量偏重,但其仍不失為一支優秀的沖鋒槍。戰場實踐表明,它的性能比湯姆遜、司登等沖鋒槍更優。使用過這種槍的部隊認為,該槍彈匣從上方插取,使用起來很方便,尤其適用于行進間和夜間作戰。歐文沖鋒槍設計得很精確,它的質心正好落在后握把上,槍管也特別容易取下。
此外,在中國出現的沖鋒槍還有美國M50 0.45英寸瑞星、法國M1949 瑪特、捷克斯洛伐克M25、羅馬尼亞M1941奧瑞塔、瑞典M37-39、瑞士蘇羅通沖鋒槍等。
以上介紹的世界各國著名的沖鋒槍在我國的相關博物館中基本都可以見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博物館實地參觀一下,細細地將這些槍琢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