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之
社會組織的崛起與擴張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只有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幾種組織,事業單位包括黨政機關、企業等以外的所有社會組織。改革開放后,社會組織迅速發展。在正式組織之外,還出現了規模極其龐大的非正式組織。這些社會組織,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社會類社會團體。中國的社團,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贏利性社會組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團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社團數量急劇增加。1989年初,經過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團增加到了1800多個,相當于“文革”前的16倍。地方性社團猛增至20萬個,相當于“文革”前的33倍。截至1999年底熑國社會團體136841個,其中全國及跨省域活動的社團1849個,涉外社團77個。二是經濟類社會中介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業所等。三是事業單位與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據初步統計,全國現有各類民辦非企業單位70多萬個。四是非正式組織。在各種在政府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之外,還有一些不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法的社會組織,我們稱之為非正式組織。比如群眾性非正式組織,宗法組織,各種非法宗教、迷信甚至邪教組織,黑社會組織等。非正式組織的大量涌現,既是社會在微觀上組織化的表現,也是社會中宏觀上非秩序化、非法治化的表現,對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秩序構成了潛在的最為不確定的影響因素。
社會組織發生、發展的原因極其錯綜復雜,有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原因;有政府轉變職能、放松管制的原因;有社會利益的分化與黨和政府失靈的原因;還有法律變革方面的原因。無論如何,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表現了較強的非政府化趨勢,也出現了嚴重的非黨化趨勢,社會團體的自治能力相對增強。黨直接管理(即指在社會團體內部發揮領導作用)或間接管理(通過政府或政府部門進行管理)的能力大大削弱了。
社會組織的發展對執政黨的挑戰
一、 國家社會體制從一元化體制向三元化體制轉變。
從全球范圍來看,有人認為,社團革命是20世紀最為偉大的社會創新。從中國來看,社會領域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繼市場經濟之后,最為引人矚目的社會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領域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領域的自治。而社會領域的自治,將意味著在黨和政府之外,在市場經濟之外,出現一個強大的高度自治的社會領域。還將意味著,權力將從高度集中的黨和政府部門向市場、向社會領域分散、轉移。市場經濟與社會自治的出現,將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形成強有力的挑戰,會從根本上重塑國家的權力結構,重塑國家、社會、市場的關系。這既是一個舊體制解構的過程,又是新體制建構的過程,目前則處于解構與建構的過渡狀態,具有相當大的模糊性、不穩定性。從組織體系上,社會組織逐漸從黨和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獨立出來;從組織資源的配置上,社會組織從政府主導向市場配置和社會配置轉變;從權力資源的分配上,一元化權力向市場領域、社會領域分散、轉移;從職能關系上,從“政府全能”向職能分化與互補成主導性關系轉移。
二、社會權力向黨政和國家權力機關滲透的影響不斷增強。
社會團體地位與權力的增強,不僅意味著在黨和政府權力之外,出現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權力,而且意味著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特別是社會團體對黨和政府發揮積極的或消極的、合法與非法的、公開與隱蔽的影響。
從影響的目的看,主要是影響政府的決策。如工人組織起來,要求參與企業改制方案的制定。私營企業協會通過各種途徑或方式,影響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
從影響的渠道看,目前主要通過體制內或制度化的渠道,如上訪、訴訟、訴諸人大、政協等。但通過體制外或非制度化渠道施加影響的數量、規模、頻度在增加。比如通過游行、示威、堵塞交通、圍攻黨委政府,來發泄、表達不滿與憤怒,用脅迫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非正式組織影響黨政的目的、方式、手段、效果,值得引起高度的警惕與重視。他們采用的多是非法的甚至刑事犯罪手段,后果極大,影響極壞。
三、社會團體之間的沖突削弱黨和政府的權威。
社會團體既是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中介,又是公民交往的組織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會組織化、秩序化的標志,又可能是社會宏觀秩序的破壞因素。它既是問題的結果,也是問題的根源;既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本身。在縱向的團體與黨委、政府的緊張關系之外,也存在橫向的團體之間的日益緊張的關系。而且,社會內部的沖突,與社會與國家的沖突,交織在一起。社會領域的沖突解決不好,就會轉化為社會與政府的直接沖突。社會團體矛盾在領域、規模、主體上的擴大,以及對抗性的增強,加大了黨委、政府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對黨的執政能力、領導水平與權威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各種思想文化團體對黨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思想文化類社團的興起正是社會變化的思想反映。思想文化類社會團體,是各種思想文化的物質載體,在促進社會思想多樣化的過程中,在解放思想,開放眼界,更新觀念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同時,又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比如,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本身,不同社會團體有不同的解釋。這解放了人們思想,也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認同。又比如,在馬克思主義之外,引進了形形色色的“主義”、思想、思潮,如新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新權威主義、第三條道路、法團主義等。這樣,在思想領域,出現了一個同馬克思主義可以“自由競爭”的思想力量,分散、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吸收力與影響力。再比如,出現了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這類團體沒有公開的組織形式,但影響極大。有的團體鼓吹民族分裂主義,有的鼓吹極端宗教主義、邪教教義,有的甚至與國際反華勢力合流,內外勾結,妖魔化中國,妖魔化社會主義,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從國家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加強黨對社會中介組織的領導
必須站在鞏固執政黨地位、改進執政方式的角度,把其置于國際、國內的寬廣視野中,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出發,進行深入研究,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并作出接近正確的戰略對策。
一、從改革開放總體戰略的高度,加強對社會中介組織的研究。
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世界發展的眼光,正確評估社會組織的發展。社會組織的發展,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他們的發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組織的發展,也是社會主義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馬克思在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促進社會的全面解放。社會組織是推動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與壯大,對于有秩序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是積極的推進力量與構成要素。一是社會組織追求的目標,與政府追求的目標,社會組織所要解決的問題,政府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一致性,甚至一些非正式組織,也是這樣。比如,許多非正式農民組織聯合起來進行集體抗議,而他們手中的武器,卻是中央的文件、政策和法律規定。這充分表明,農民組織與黨中央的目標有很大的一致性。他們不是為了推翻黨和政府,而是為了解決中央要解決的同一問題。二是社會組織起到了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可以達到政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效果。如社會保障事業,政府無錢辦,企業不愿辦,而社會團體如社會慈善福利機構、民間會社、宗教團體則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服務。三是社會組織成員分散的意見,起到了集中、提練與集體表達的作用,對成員有較強的約束力與監督作用,有助于社會的組織化與穩定。四是一些間組織彌補了政府管理的空白點,并能與黨政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并行不悖,相安無事。
把社會發展納入改革的總體框架,形成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相互支持、相互聯系的總體改革戰略。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努力,在經濟領域,我們基本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領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也已經確定。在社會領域,變革還處在模糊與不穩定時期。人類的歷史一再表明,沒有一個健全的社會領域的支持,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都無法有效地運行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社會領域的改革已經成為推進中國整體改革帶來的關鍵因素。因此,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必須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與社會體制之間保持宏觀的均衡與協調發展。沒有發達的市場經濟,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組織就不可能發展起來。同樣,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深化,又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發展本身又成為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能否健康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社會發展,需要相互協調。三元結構構成了現代社會進步與動態均衡發展的支點。只要邁出第一步去,另外兩個輪子就會跟上來。不然,社會就會失去平衡,發生分裂甚至動蕩,并通過周期性的動蕩來強制性地實現這種平衡與協調。因此說,歷史走到了轉折點上,社會轉型到了關鍵時刻,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改革的真正難點正在于,能審慎地保持市場、民主與社會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促進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規模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社會模式。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可以借鑒,但不可能移植;中國的傳統的歷史經驗,可以吸收,而不可能復活。在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而穩妥地推進市場、民主與社會發展,是一項偉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創造性的事業,既要繼承,更要發展。既要借鑒,更要創新。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來觀察世界,充分吸收世界其他一切國家發展的成果,來設計中國的改革模式。
二、建設一個強有力的執政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語言、文化、民族、宗教構成極其復雜。在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把十二億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現代化實現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亂的深淵。這是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歷程得出的結論,也是分析許多國家發展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我國已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發展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這種發展本身具有一種離散性的力量,如把握不好,就會陷入無政府主義。因此,在離散力量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增強“統”“合”的力量,在“多元”與“統一”、分散與集中之間達到均衡。
建立強有力的執政黨,必須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保持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絕不能實行西方的多黨制與議會民主。不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辦法解決市場經濟時代的問題,用集權的辦法解決社會民主問題,最后會葬送社會主義。同樣,用西方的多黨制與議會民主的辦法進行改革,偏離了改革的正確的方向,也會主動葬送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特別是要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在保證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的自治作用,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影響力。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必須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要在社會組織中,消滅組織和黨員空白點,擴大覆蓋面,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并要找好結合點,增強有效性,創造性地開展黨建工作。我們黨長期形成的建設基層組織的行之有效的好傳統、好經驗、好做法必須堅持,同時又必須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新問題,堅持在實踐中加強,在加強中不斷探索新形式、新途徑、新方法。
三、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從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從行政主導向法治主導轉變,強化法律的規范與約束。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政府主要對經濟生活進行面向全社會的宏觀層次上的管理,而企業、公民、法人則從事微觀層次上的經濟活動。如果政府管得過于細致、過于具體,管理成本太大,效率太低,服務質量差,會造成嚴重的官僚主義,阻礙微觀經濟活動。因此,在實行“小政府,大市場”的大環境下,必須在政府宏觀管理與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之間,建立中觀層次的社會中介組織體系,溝通上下,聯絡左右,服務市場,實行行業管理、行業監督。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美國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貿易最開放、生產力最發達的經濟,但是美國政府并沒有過多地進行微觀介入,而是采用“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通過政策調節、財政支持等手段,積極培育和推動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讓其擔負起為市場、社會服務與自我管理的職能,既使社會與市場極富生機與活力,又保證了社會的總體平衡與協調發展,較好地處理好了多元與統一、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因而保證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增長。
四、建設社會民主與社會協商機制,化解社會矛盾。
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整個社會生活將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網絡經濟時代的社會組織將是網絡式的,不是層級式的,也就是說,社會的每一個單元都面對著所有的單元。從企業組織的扁平化到整個社會組織的網絡化,要求社會組織方式和政治組織方式發生變化。在開放的社會平臺上,社會組織要想生存與發展,必須與其他社會組織相協調。因此,必須建立一個高度民主與協調的機制,這種機制既包括社會組織之內的協調機制,也包括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還包括社會組織之間與政府的共同協調機制。如果還以高度集權的嚴格等級制的行政組織方式,來解決網絡化時代的社會問題,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積累矛盾。在一個生氣勃勃、非常動態的社會,必須充分發揚社會民主,擴大社會協商,建立一個聯合的協作的社會機制。一是社會組織內部充分發揚民主,建立基層民主體制。二是建立社會組織之間的民主協商機制。任何社會都存在競爭與合作,任何組織想生存,都必須與其他社會組織進行協調。隨著社會利益與群體的多元化,這種協調就變得日益重要。三是建立政府、社團等多方民主協調機制,建立社會總體協調。保證社會團體之間、社會團體與政府之間積極合作,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合作模式。
五、激濁揚清,與時俱進,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情況下,必須努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形成全民族共的思想理論基礎,不斷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凝聚力。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歸于失敗。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根據歷史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二是要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促進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三是要堅持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反動的思想文化。要強化對這些文化團體的法律管理,堅決取締此類非法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