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吾
1983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被診斷患了帕金森氏綜合癥(帕金森病)。可以說,帕金森這個病名就是通過陳景潤而間接被國人了解的。人們雖然知道了這個病名,但對該病了解很少,為讓讀者對此病有進一步的了解,本刊特請神經科專家釋疑——
帕金森病是一種怎樣的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人的大腦內有一種叫黑質神經元的物質。如果該神經元壞死,由其產生的多巴胺物質就會減少而導致疾病。患者表現(xiàn)為一側或雙側肢體和頭面部不由自主地抖動,肌肉僵硬,動作緩慢,面部缺乏表情,彎著腰,走路前傾,走碎步,轉身很慢,癥狀隨著病程延長緩慢加重。
診斷該病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xiàn),一般患者做頭部CT和磁共振檢查無明顯異常。所以,如果有肢體不自主抖動、肌肉僵硬和動作緩慢三大癥狀時,即應懷疑患有帕金森病,需要到醫(yī)院確診。
帕金森病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在40歲以上人群中,其發(fā)病率為0.1%~0.2%;60歲以上人群中,發(fā)病率明顯上升,達1%。引發(fā)帕金森病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與一些化學毒物接觸、居住生活環(huán)境及個體易感性等有關。遺傳不是發(fā)病的主要因素,15例病人中大概有1例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病人往往在比較年輕時就發(fā)病。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者和愛好喝咖啡者,其發(fā)病率較一般人群低。
診斷出帕金森病后,是否需立即用藥?
帕金森病患者一旦開始藥物治療,一般需要終身服藥。在初服藥的幾個療程,癥狀可緩解,但隨著服藥時間延長,療效會越來越低,需要的劑量也越來越大。長期服藥后,患者會出現(xiàn)運動副作用:肢體不自主做舞蹈樣動作(異動癥);藥效作用來去無蹤,效果說來就來,說消失就突然消失(“開-關”現(xiàn)象)。
如果患者癥狀輕微,可以暫時不服藥;如果癥狀明顯,可以服藥。對較年輕的患者,可以選擇多巴胺激動劑,如協(xié)良行和泰舒達等。該類藥物雖然效果欠佳,但可推遲運動副作用出現(xiàn)。對年齡較大的患者,可早期應用多巴類藥物,如美多巴和息寧,彌補腦內多巴胺不足。該類藥物效果明顯,但可能會使運動副作用提早出現(xiàn)。藥物治療需要做到“細水長流,不求全效”,即長期規(guī)律地服用,不能停藥,劑量盡可能小,能達到80%左右效果即可。一般在空腹時服藥,但如果副作用明顯,也可餐后服用。
到中晚期,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即使藥量加大,療效也不滿意,癥狀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時,應考慮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徹底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但有療效滿意的治療方法,那就是腦起博器。
腦起搏器是腦深部刺激系統(tǒng)的俗稱,于1997年投入美國市場,1999年進入我國。我院用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50余例,均取得明顯療效,沒有任何并發(fā)癥和副作用。其優(yōu)點在于:
(1)療效滿意,尤其對震顫、僵硬等癥狀。
(2)治療不破壞腦組織,手術十分安全,是一種可逆性的神經調節(jié)治療,也不影響今后再采用新的方法治療。
(3)刺激參數可通過體外電腦程控,隨時調節(jié)刺激觸點、強度和頻率,具有療效更持久的優(yōu)點。
(4)對雙側癥狀的帕金森病患者可雙側同時植入刺激電極,一次手術解決所有癥狀。
該治療方法的不足之處在于費用較高,而且起搏器電池耗完后需要更換脈沖發(fā)生器。
腦細胞移植術和基因治療是帕金森病最有發(fā)展前途的外科治療方法,但遺憾的是腦細胞移植術還在臨床試驗中。最近臨床研究顯示,胚胎腦細胞移植只能輕微改善60歲以下病人的癥狀,并且50%的病人在手術后出現(xiàn)不隨意運動的副作用,因此,目前此手術還不宜普遍采用。基因治療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