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01年第12期到今天,《視野》論壇走過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在這個屬于我們互動的地盤里,有很多的話題被提及,有很多讀者的聲音被記錄,也許因為那種暢通、真誠而無間隙的精神交往一直是我們每個人追尋的至高境界,所以我們的論壇走進了2004年,帶著新生活的氣息。
這是個消費時代,最簡單又最復雜的關系就是——交換,它無孔不入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那么在象牙塔內又是怎樣的呢?在西方有一種現象,學生自恃繳費上學,所以可以自主選擇老師,也可以隨時讓老師“歇菜”,自認拿錢購買課程包括老師,將教育行為徹底商品化,創建了一種具有顛覆意義的新型教學關系。那么,對我們而言,學生,是不是老師的購買者?我們就以此作為近期《視野》論壇的話題,希望你勇敢地亮出你的Piont!
武漢shuanglong99
我更喜歡Larry Ellison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結尾“一頂帽子一套學位服必然讓你淪落……”,提醒我們對學校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
我是一個有小學逃學、中學轉學和大學逃課經歷的學生,傳統的學校教育沒有使我成為人才,而是成為應試教育的半成品。我是一個師范生,我卻懷疑自己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但我對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所受教育卻有深刻的認識。我既是學校教育的受益者(我擁有較高的學歷),又是受害者(我只能按規矩做事)。天賦平常的人能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處的具體的教育環境,學校能夠培養出也能夠毀滅掉一個中等之才。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機會(這也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方向)。當前,大學教育即英才教育的結果不是把一個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有用的人才,而是把他變成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一切教育最終都要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受用終生的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才往往不取決于學歷的高低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自我教育。愛因斯坦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忘記你在學校所學的一切?!敝R進入意識層次是學問,進入無意識層次是能力。所以說,成功的學校教育就是學生在離開學校時知道如何培養和完善自我。
讀者張超
事實勝于雄辯,因此我們不妨先來看兩組數據: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受過各種專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占95%以上;
一部《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收錄的435名現代科學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有417名,占96.1%。
很顯然,把成功簡單歸結于退學,無疑是荒唐的,退學與成功之間不是因果聯系。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退學的,但是在談到成功這一點時他曾形象地說:“人生猶如一場正在猛烈燃燒的‘火,一個人能做的、必須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從這場‘火災中搶點東西出來!”不好意思,比爾·蓋茨沒有說:“很簡單,就退學嘛!”是不是很讓Larry Ellison遺憾了!
但是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同樣清醒地明白“校園外的規則與校園內的規則完全相反”有一定的正確性,這種差別,其實是反映了我們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但若因此而否定教育,無疑是因噎廢食了!
至此,我的觀點已經很明確了:唐納德·基奧的文章值得每一個人用心去讀,而Larry Ellison則多少值得人去反思現實。
讀者幾小米
首先是因為Larry的勇氣和坦誠。
其實作為學生,更是中國的學生,要做到退學非常難,但他給了我們一個重要提示:不要受已有的東西阻礙,不要墨守成規,不要受慣性思維影響,要敢于挑戰權威。
這世界沒有任何方法永遠適合同一件事情。
讀者馬石剛
我更喜歡唐納德·基奧的演講。
激情,是生命的原動力,是成功的出發點。我不能想像沒有激情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雖然這個世界并不完美,而其實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也正因為不完美,我們的人生才顯得有意義。我不知道是否每一個人都認為金錢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標準,是否誰的錢越多,誰就越成功。如果那樣的話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成功者,即錢最多的那個人,而其他人與之相比則都是失敗者。但是,在我們看到比爾·蓋茨、艾倫、戴爾這些世界富豪都是退學者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成千上萬的退學者成為流浪者,甚至淪為乞丐。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那些世界富豪的退學經歷,而要看到他們退學后的努力與奮斗,要知道退學本身并不能創造財富,而恰恰是退學時的勇氣和退學后的激情創造了財富。更何況財富并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標準,因此不管你是退學者還是畢業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擁有激情和勇氣,擁有了激情與勇氣,也就擁有了成功的人生!
讀者魯豹
退學,開始行動!——一句充滿激情與勇氣的宣言??赐陜善葜v,我是想說上面那句話。又看了一遍第二篇,我似乎看見了出籠尋找自由、尋找食物的小鳥,它能充滿激情地拼搏自己的勇氣、付出自己的勇氣,因為那句響徹宇宙、震撼世間萬物的宣言。坦言之,我更喜歡Ellison的演講。
我是一名面臨高考的文科班學生,自認為是一個有志氣、有理想的青年,我不怕壓力,可有種退學的念頭,源于心中有一股想要發泄而未發泄出來的東西,也正在猶豫,痛苦地猶豫是否發泄……真的,在學校的籠子里的學生有一雙健壯的翅膀又能飛到哪里去覓食,我也在想,有那么多沒有把學校當成天空的學生卻要與學校是他們全部寄托的學生享受平等的待遇,著實是一種痛苦,是一種為前途擔心的痛苦。
我們從小接受教育,就是為了開發大腦,學會思維,有自己的思想立場,而來到社會,要應用的東西是變化的,我希望上學不是為了考那些死東西。
我相信,“退學,開始行動”必將帶起一場學習、事業上的革命,雖然很多人并沒有馬上退學而行動。因為它帶起的改變是本質的、思想上的,當然是偉大的!
讀者有一點寂寞
這兩篇文章都有一點太絕對了,我不認為一定要從大學里退學才能成功,也不認為一定要讀大學才能取得成就。就目前的教育水平來說,國內的很多大學課程的設置可能的確不能滿足所有專業的需求,但是畢竟大學代表了一個人所受教育的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高低,我絕不認為一個小學文化的人能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取得成功,至少不會一帆風順。所以對大多數人來,在大學里求得知識是求知過程中的一個比較簡捷的方法,關鍵是你要學會如何利用大學充實自己。在前十位富有者的名單中畢竟還有七位讀完了大學。
但是對于有些人來說似乎讀大學是一種浪費,這些人可以利用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不一定要讀大學。目前的信息溝通渠道已經十分發達,對于懂得利用的人來說讀大學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不能讓他們以最快的方法得到知識,讀大學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痛苦,不如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
讀者胡永剛
我更傾向于《你不能沒有激情與勇氣》。
教育是教育那些需要教育的人,它的一切功能在于喚醒人的覺知繼而洞察自己。在我看來,只有儲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立足于社會。我并不是肯定一定要在大學里才能學到更多的文化,但是大學更以一種人文氣氛熏陶著我們,凈化著我們。激情與勇氣,這種動力正是我們憧憬生活、成功、開放、多元、平等、民主、率性的另一個家園背景。作為生活的人,一旦失去激情與勇氣,必然鉗制和扼殺自己的內在張力。我們要拿出所有的熱忱去面對生活,因為我們有著洞穿無限可能的激情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