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山田本一笑笑說:“憑智慧戰勝對手!”在場的記者蒙了,以為山田本一故弄玄虛,哪有馬拉松比賽靠智慧而不是靠體力和耐力取勝的﹖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賽,這一次,他又奪得冠軍。記者再次請他談談經驗,山田本一沉默了一會兒,還是那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記者還是迷惑不解,他到底靠的是哪門子智慧呢﹖
10年后,這個謎終于在他的自傳中解開:“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沖向第一個目標,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調整自己,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許多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其實,起初我并不懂得這樣的道理,我始終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處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人生何嘗不像一場馬拉松﹖都有著遠大的理想,為什么有的人一事無成,有的人能夠走出一條漂亮、成功的人生路呢﹖關鍵就在于目標的量化。聰明、成功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常常會為自己設定一個個小目標,畢竟人生目標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一個個量化的具體目標就是人生成功旅程上的里程碑、停靠站。每一站既是上一段路的終點,同時又是下一段路的起點。心中向往著美好的未來,眼睛盯住正前方的目標,兩腳不停地朝前走,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而且每一個站點都是一次評估、一次安慰、一次鼓勵、一次加油。
記得上初一的時候,我想幫父母干點力所能及的事,便學著挑水。水井離家也就一千米左右,一擔水八九十斤,第一次沒有經驗,我裝了滿滿的兩桶,可是怎么也挑不起來,搞了半天也沒挑回家。父親過來接我,看著滿滿的兩桶水,父親輕輕拍拍我的腦袋:“你真是個傻蛋,一口想吃個胖子,可能嗎﹖你就不知道先從50斤開始挑,以后慢慢地加一點,60斤、70斤,時間長了不就能挑滿桶的水了嗎﹖”父親幫我把水倒去了一半,我輕松地挑著水回家了,以后,我慢慢地增加著重量,其實也沒有用多長時間,我就能挑回滿滿的兩桶水了。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目標要一個一個地實現,不要幻想一步登天,也不能漫無目的地亂闖。只有量化目標,才能于成功有益。目標能否量化,是成功與空想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