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并非唯一的出路,中國銀行業該如何定位與布局,走適于自己成長與發展的道路呢?
2004年8月6日,匯豐銀行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名義,投資144.61億元人民幣現金,入股交通銀行,成就了迄今為止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入股中國商業銀行金額最大的一次合作。同時,政府注資450億美元,以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為改革試點的銀行上市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但無論是外資金融巨鱷的注入,還是四大銀行的籌備上市,到目前來說,還都是表面的試點工作與初步的實踐探索,中國銀行業該如何定位與布局,怎樣形成自己核心競爭優勢呢?
四大行當然可以憑借原有渠道優勢和實力基礎,加上政府注資和上市融資等,繼續做大做強,但這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出路。此外,其余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0家城商行以及一些新興的地區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銀行,又該進行什么樣的定位選擇和戰略轉型呢?人云亦云,也都朝“大而全”的國際型大銀行的方向發展?這當然不妥,也不現實。
從國際金融市場來看,金融業的普遍競合關系已經有了雛形,這也預示著一種新的商業生態關系的誕生,這個關系比以往的單純競爭關系更加成熟、穩定和復雜,這就是“全球金融生態鏈”。
在經濟發達國家,有機的金融生態鏈的形成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銀行業有兩種發展趨勢,一種是越來越集中于某一細分領域的專業化發展;另一種是銀行間并購與重組的大規模展開。比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接連進行并購,到2000年已經成為由13家銀行組成的綜合性大銀行,競爭能力明顯提升。
在這兩種趨勢的推動下,定位鮮明、差異化發展的銀行不斷出現,它們在不同業務、不同地域、不同客戶群之間演化出了紛繁復雜的行業競合關系,從而構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務生態鏈。
在全球的金融生態鏈中,我們可以看到幾類不同類型的銀行,比如有產品銀行、渠道銀行和綜合銀行等。
其中,產品銀行在整個金融生態鏈中扮演著產品提供者的角色。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中,產品銀行需要更多的考慮所提供金融產品的成本收益和市場競爭力。例如在美國,80%的信用卡業務集中在前五大信用卡銀行,而很多區域銀行則通過代理它們的信用卡產品,給自己的客戶提供信用卡服務。
第二類是渠道銀行,它們以某一地域或固定客戶群為目標來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它們的服務網絡可能局限在某個區域,但它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卻非常全面周到,而且它們往往代理很多有競爭力的銀行產品。在美國的中部,這樣的銀行就有很多而且經營業績很好。
還有一類銀行是如花旗、富國這樣的綜合銀行,業界形象地稱之為宇宙銀行。它們的主要特征不是產品和地域,而是完全以客戶為導向,憑借清晰的客戶定位,在客戶需要的地方它們就會出現,網點遍布全球各地。它們可能在紐約就有十幾家網點,而在美國的很多州卻沒有開設網點。宇宙銀行所服務的客戶,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往往都是最有商業價值的客戶。更好地服務于最有價值的客戶,可以說是宇宙銀行競爭與合作的唯一標準。
這些不同類型的銀行,各有優勢又相互協作,產品銀行為渠道銀行提供產品,渠道銀行為綜合銀行提供某些客戶服務,綜合銀行可以內包很多銀行的IT、甚至業務系統,同時再將一些IT運營外包,這種深度的鏈狀絞合式的競爭與合作盤根錯節,使得全球金融業越來越成為一個復雜的綜合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國內的銀行業要與國際接軌,在某種程度上就需要借鑒國外銀行業的定位發展之路,逐步融入“全球金融生態鏈”。而在構筑與國際金融生態鏈相融合、有機的國內金融生態鏈的同時,國內銀行業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合理布局。上文中所說的中國銀行業的并購與改革,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中國銀行業初步布局金融生態鏈的重要舉措。
目前來說,國內的銀行大致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地區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等。未來,在金融生態鏈的驅動下,中國的各大銀行應該出現不同的發展方向和模式。比如,四大行實力雄厚、規模巨大,今后很可能朝著宇宙銀行的方向發展;而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經濟圈的形成,將為城市商行、農村信用聯社等眾多的區域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借助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這些區域銀行將有機會擴展服務領域、提升市場競爭力,樹立區域銀行的優勢;對于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而言,發展的思路將更加廣闊,可能性也更多,例如通過資本運作提升資本實力,同時加強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走專一化或者產品銀行的道路,未來,我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些政策性銀行很可能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金融生態鏈中最活躍而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