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經濟學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就是其中一個。找了一堆標題帶有“經濟”這個主題詞的書來看,至今也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直到看到《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我發現作者和自己一樣,也是人生中途開始喜歡經濟學的。戴維·弗里德曼本來是學物理的,還讀到了博士學位,最后被經濟學所吸引。現在他在美國多家大學講授經濟學課程。其代表作《價格理論》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的入門讀物。
為什么訂婚要送戒指,但最近又不流行了?為什么各自吹噓自己出售最低價商品的商店都沒有說謊?《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不是一本巨著,也許百年后就湮沒無聞了,那時的學生肯定還在啃著保羅·薩繆爾森經典的《經濟學》第88版。不過本書正如作者的“半路出家”,在已經有了基本的生活觀念之后,再研究經濟理論別有一番滋味。作者希望簡化經濟學,希望每個人能夠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包括青菜漲價、新的所得稅政策、匯率的變化。洞察這一切,不管是身邊事,還是遠得似乎跟自己沒任何關系的事情,也許對增加收入沒什么幫助,也不是為了參政,但“那是一種樂趣”。
還有關鍵的一點:我們一生都在選擇!本書建立了一種恰當的價值觀,明鑒價值的本質,這會幫助我們進行理性的選擇。這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學的范疇了,更像哲學,本書的價值在于啟發我們對人生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選擇的共同標尺
我們總是要在很多不同類型的商品、機會、或者經歷中進行選擇,怎么比較呢?是否應該放棄吃桔子而為車子多加一升汽油?還是為賺加班費而放棄一次旅行?所有的東西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標尺?還有,顯然第十個桔子和第一個桔子沒有什么不同,可是我們購買時心理感受不一樣。我們只愿意付一半的錢買第十個桔子,因為已經不想再吃了,所以同樣的桔子價值卻不一樣。心理感受也能用這個標尺衡量嗎?作者從有趣的例子引出這個話題,這是本書的基石,作者第一章就讓讀者建立起這么一個概念。
作者指出利益最大化是選擇的唯一標尺,市場經濟就是不要限制人們的逐利行為。利益的衡量尺度是待選擇物品的價格,供應和需求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也就是所有的供應方和所有的需求方通過競價達到一個均衡點。競價中雙方都是自愿的,只要自己肯接受對方的出價,就不能責怪對方“暴利”。作者還提到既然學校愿意支付演講薪資,他即使準備免費也要收取報酬,這不是道德問題。決定價格的方式類似于股票交易所的競價交易,只不過它是在一個更廣泛的市場。但是經濟的層面是廣泛的,影響價格的維度極多,要計算出一個真實社會的價格體系是不可能做到的,何況還有最不確定的人的因素在里面。
書的后面作者一一解釋了很多實例中的奧妙,涉及公司制度、稅收、時間成本、法律和犯罪、婚姻等各個方面。個人、企業、國家如何進行選擇,依據是什么,背后有哪些隱情。讀者可以津津有味地閱讀,甚至運用作者的方法解釋新的例子。
投機者的功勞
書中提到了貨幣的起源,因為物物交換不穩定并且存儲運輸成本高,使得很多交換不可能,于是有投機的人就充當中間商,用信用擔保發行貨幣,從而賺取降低下來的交易成本。這以后才有國家發行貨幣。
很多行為都是個人率先發起,這些人往往被稱為投機者。投機者為人不齒,他們打破常規,擾亂秩序,使平靜的生活泛起漣漪。但恰恰是投機者成為了社會的動力,就像黑客推動了計算機安全技術發展一樣。投機者們的逐利行為往往針對生活中被人忽視的機會而來,投機是經濟的動力,正如懶惰是發明的動力一樣。“這個社會本來沒有游戲規則,不安分的人多了,自然有了規矩。”對利益的追求是投機者的本能,投機者打破了行業的限制,他們通過自己的創造降低了社會的成本,提高了社會運作的效率,在期貨市場甚至可以說,沒有投機就沒有交易,普通人看到的是現成的利益,投機者尋找的是潛在的利益,從追逐利益來說,二者是相同的。
大家責難投機者的理由是:認為投機者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公眾利益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損害了。
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弗里德曼的觀點是鼓勵人人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近大家討論美國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觀是否正確,《價值評估》一書的結論是美國公司最終具有最大的綜合價值,員工、客戶、管理層的利益同時達到了最大。
弗里德曼對“利他行為”也感到迷惑不解。如父母對兒女的愛,作者難以用經濟學的理論解釋清楚。不過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有一個更激進的觀點,他認為人人都有陰陽兩面,冠冕堂皇的言辭往往是自私的借口。忠臣冒死上書給萬歷皇帝,黃仁宇對此卻有點不屑,認為他無非用生命換取萬世英名。對這個人而言,英名比生命重要,因而這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無非這個人的標尺和別人的有點不同。幸運的是他得到快樂的同時也讓公眾快樂了,但比那些在自己家愉快地欣賞收藏的人就要高尚一些嗎?同樣,無私照顧自己子女的父母也是自私,試想他對別人的子女也會這么盡心嗎?照顧子女過程中父母并不是一無所獲,無非這種收獲不是貨幣層面的。按弗里德曼的思想延展開去,這種收獲同樣可以用供應需求曲線來解釋,任何東西都可以作價。
對生物來說,兩個基本特征就是新陳代謝和繁衍,翻譯成通俗的話就是個人生存和種族延續,對應于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傳統觀念認為,整體不等于個體之和,所以整體的利益必然和某些個體的利益相背。那么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否會損害公眾利益?如果這樣,以此為公理建立的經濟學大廈豈不是要崩塌?
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人并不特別關心環保問題,也幫不上非洲的災民什么忙。我們只是自己生活著,做著自己的事情。其實這就是多樣性的體現,多樣性是種族延續的重要保證,可以保證種族進化,適應自然,確保種族不會因為一種災難或疾病全軍覆沒。探索新鮮事物、發展個體特異性是人的本能,即使少數個體有違于整體利益,但那是人類多樣性發展中失敗的努力之一而已。種族延續決定了遺傳會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因而大部分個體的行為和公眾利益是一致的。馬斯洛的七層需求理論中上面幾層就延伸到了公眾利益。人們可以奇妙地從“利他行為”中得到愉快。人們可以忘記公眾利益,但結果公眾利益仍得到了照顧。這是老天的安排吧,其實就是物種進化、適應自然的結果。
另一個論據就是個體把個人世界擴大了。就像球迷,在中國北京人為國安隊叫好,貶低申花;但出了國門,球迷立即為申花叫好,而貶低韓國釜山隊。其根本就是某支球隊被當作自己的了,因而狹義的利他其實是廣義的自私。我們社會的精英就是以國家為己任的。
另外從生物角度來說,人的利己損公行為,必然在一段時間后,損害到自己。因而人會約束自己,從而追求一段時間內的利益最大化。讀者可以自己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這算是對作者的利益最大化原則補充了時間這個維度。
人類自認是不滅的,已經脫離了整個自然系統的生態環境,不能當成大自然的一環。也就是說人類總有一個信條:不能因為服從自然的整體利益而放棄人類。所以人類必須自我調節,要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都可以解釋了
本書作者費勁兒地用經濟眼光解釋人性,但是少走了一步,因而作者準備繼續研究。
上面說過,人性的弱點也是社會推動力之一。自私是個體生存的手段,人性的優點呢,其實就是種族延續的動力,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正視人性的弱點,才能理解公眾利益,漠視個體利益的公眾利益是不能成立的。飛機上的安全宣講中明確指出,遇到災難時,自己先帶好氧氣罩,再幫助他人。這樣的觀念統一了個體和公眾,最近學校不鼓勵小學生見義勇為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總結一下:利益最大化是經濟學的根本,這也是符合人性的,而且并沒有忽視公眾利益。沒有公司利益,個人收入也不能提高;沒有國家利益,個人安全也沒有保障;沒有年輕時對福利的貢獻就不會有安穩的晚年,這些對個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到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了。
兩個弗里德曼
戴維·弗里德曼,也就是小弗里德曼寫了這本《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
而他的父親,米爾頓·弗里德曼最近也出版了一本中文版新書《兩個幸運的人——弗里德曼回憶錄》。
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爾頓·弗里德曼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一代宗師,他由于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說而獲獎,他與凱恩斯并駕齊驅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同為經濟學家的弗里德曼夫婦(米爾頓·弗里德曼和羅斯·弗里德曼)出生于20世紀初,二人合寫過專著《自由選擇》。他們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從經濟大蕭條到柏林墻的倒塌。這本有700多頁的厚重的回憶錄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個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