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陽地處黃河中游流域甘肅東南端,習稱“隴東”,古稱“北豳”,是寧夏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古有“控振蕭關,襟帶秦嶺”之譽。這塊沃土曾養育先民,是華夏農耕文明和中醫藥的源頭所在,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在這里都留下了足跡。在這里歧伯開創了中華醫學,范仲淹留下了“不為良相,亦為名醫”的千古絕唱。
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慶陽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由于交通不便,許多原始古樸的傳統民間藝術在慶陽得到更多的保留和保護,民間工藝寶藏極為豐富,尤以被譽為慶陽“四絕”的慶陽香包 、慶陽剪紙、隴繡、道情皮影最為聞名。環縣道情皮影集隴東道情和牛皮燈影為一身,融繪畫、雕刻、戲曲于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國民俗文化和中華戲苑中的一枝奇葩。
環縣古稱環州,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佛教的少林派和道教的武當派,為了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游說,鼓動人民群眾反抗外族侵擾,這漁鼓、簡板伴奏下的游說逐漸形成了早期的“道情”。明末清初,環縣四合原鄉興隆山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為道情與皮影結合形成“漁鼓道情”提供了良機。環縣興隆山也成為道情皮影藝術成長的搖籃,誕生了獨具特色的“環縣道情皮影戲”。歷經300余年幾代藝人的切磋、琢磨,尤其是清末民國初,經過皮影藝術大師解長春不斷改革、完善、發展、提高,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日趨成熟。
環縣道情皮影的演出地點多數在黃土窯洞中。在窯洞演出,寬敞豁亮,收音聚光,別具風采,群眾形象地稱之為“吼塌窯”。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只木箱,簡便易行,出入方便,一頭毛驢就可以馱著走鄉串戶。皮影戲一般都沒有現成的劇本,而是一代一代老藝人口傳心授,那一本本的戲詞、故事,全裝在心里,張嘴就來,出口成戲。挑線的肚子里裝不下二三十部戲,就唱不出去,這般本事,不但要有天賦,而且要下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挑線的端坐前臺,用簽子挑線完成劇中各種角色的動作,且要瞻前顧后,縱覽陣容,指揮后臺。
環縣道情皮影有著獨特的道情方式,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句尾有長長的拖腔(稱“簧”)。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唱三嘆,一腔三折,氣氛濃烈,娓娓動聽。更令人嘆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完成,男腔女調,多腔并用。一曲曲唱詞簡直是一首首多情優美的詩,悠揚婉轉,聲韻和諧。
皮影的影幕叫紙亮,多用紗羅、細布或紙做成。皮影中的人物布景、道具俱用優質牛皮精心刻制,著色而成,十分講究。它的人物造型有生、旦、凈、末、丑五個大類。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點,夸張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須五個部分。皮影是零件組裝的,根據生理構造,人可以從大的關節分成13件,馬由六件組成,這樣提袍甩袖,拉馬拽鐙,擊鼓上堂,沙場點兵等場面過程才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戲曾三次進京參演,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接見和一致稱贊。1987年為慶祝中意建交25周年,應意大利意中友協和庫普公司的邀請,由環縣道情皮影藝人史呈林、謝正禮等六人組成的“甘肅民間道情皮影藝術團”出訪意大利,大獲成功,被外國友人譽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環縣道情皮影由此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