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西走廊東北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瀚海起伏的沙漠環繞中,鑲嵌著一道璀璨亮麗的綠色屏障,這就是綿亙數百里的民勤縣。
這里少雨雪,風大沙多,干旱缺水。據當地氣象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年均降水量只有113.0毫米,蒸發量則高達2 623毫米,是降水量的23.2倍;年均6級以上大風28次,揚沙天氣26次,沙塵暴天氣13次,最大風速達22.0米/秒,屬半封閉的典型內陸荒漠干旱地區。祖祖輩輩生活在貧瘠沙漠腹地的民勤人民,為了生存繁衍,歷史上就有飼養駱駝,使役駱駝的傳統,和駱駝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
駱駝,屬哺乳綱、反芻家禽,性溫順而執拗。因其造型奇特,集龍頭、雞脖、蛇身、鼠眼、兔嘴、馬耳、牛腰、狗腿、羊蹄、猴毛和豬尾于一身,在民間有多種傳說,有“神駝”之稱。更因其不畏酷暑嚴寒,善于忍饑耐渴,在缺草無水的大沙漠中行走半月有余的頑強意志和堅韌毅力,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民勤的駱駝原產于中亞細亞,因特別適宜在阿拉善高原氣候條件下繁殖,民勤又屬甘蒙邊界阿拉善臺塊邊緣,故又稱阿拉善雙峰駝。
民勤素稱“駱駝之鄉”。盡管民勤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但是,三面環沙的地理位置,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迫使民勤老百姓選擇“沙漠之舟”———駱駝為溝通外界的橋梁。據《鎮番遺事歷鑒》載:“成祖永樂十一年癸巳始定養駝制……以故鎮邑(民勤舊稱),橐駝日有所增,不幾年,其數至于十萬計。”在清朝,民勤駝戶(拉駱駝的人)千戶以上,養駝4萬余峰。千年歷史長河中,駱駝和民勤人民風雨同“舟”,相伴共棲,在廣袤的沙鄉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傳誦不息……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息”。今天,悠揚悅耳的駝鈴聲已淹沒在茫茫戈壁大漠,消失在遙遠的歷史記憶中,但駝背上馱出的“絲綢之路”、“大唐雄風”和“絲路花雨”,仍在訴說著昔日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輝煌。絲綢之路從漢代開通,到唐代鼎盛繁榮,駱駝在綿延數千公里的茫茫戈壁沙漠中來往穿梭。從長安出發,馱去絲綢、金銀、瓷器等物品和冶鐵、養蠶、造紙、灌溉等技術,又從西域馱來食鹽、葡萄、石榴和西瓜等產品,從原始到文明,從出土的古文物到現代的絲路風情,從瓜果、花卉、草籽、樹種在沙區安家落戶到生產技術生活用品的異地傳播引進,無不滲透著駱駝負重拼搏,長途跋涉的艱辛汗水。
白駱駝為駱駝之珍品,百峰以上的群體中僅有一兩峰。據史料載:明太祖朱元璋舉行開國大典,急需8匹白馬。但因多年戰爭創傷,一時在全國挑選不出來,便從民勤精選了9峰白駱駝,不但替代了吉祥的白馬,又預兆了國家將繁榮昌盛。從此以后,白駱駝戴上了“貢駝”、“皇駝”的桂冠。左宗棠征西時,天下著茫茫大雪,從運送軍需糧草和部隊隱蔽考慮,讓民勤“永盛號”馬家提供了300峰白駱駝。后朝廷封“永盛號”馬家為“護國員外郎”,并授予馬家西北五省的茶葉專營權。馬家自此興旺發達,成為西北五省富商之一,民勤人也由此聲名鵲起。
駱駝是最有靈性的家畜之一,且通人性。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寒冬,還是驕陽灼人的三伏,踏上征程不再回頭;不管是風沙彌漫的戈壁,還是人跡罕至的大漠“禁區”,駱駝從不迷失方向;遇上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駱駝,便一圈兒的排列臥著,筑起四面擋風的墻,伸開長長的脖子,將嗉毛(脖子下面的毛)覆蓋在主人身上,為主人遮風擋雨。
回首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和滄桑巨變,在茫茫沙海戈壁中,駱駝和民勤人不但在生活中相依為命,而且在精神上耳濡目染,具有吃苦耐勞、抗風斗沙、百折不回的優良品格。這些品格已成為民勤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精髓。為使地域文化重放異彩,民勤人經過廣泛征集素材,挖掘歷史人文內涵,組織專家,創作了極具感染力和藝術價值的文化珍品———“大漠靈駝”,并由四川青銅藝術研究所批量鑄造,投放市場。
駱駝的精神品格和“大漠靈駝”所蘊涵的獨特文化價值及藝術魅力,將像“民勤人遍天下”一樣,走向市場,走出國門,讓省內外、海內外更多的人了解民勤,前來參與開發、建設民勤;尤其重要的是,它必將激勵和鼓舞沙鄉兒女弘揚傳統美德,體現時代風范,煥發創新精神,在打造隴上“畜牧強縣,瓜菜名縣,草業大縣”,全面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偉大征程上再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