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們的印象中,草原一定是無邊無垠的遼闊,也必然是平淡難耐的寂寥。偶爾有幾只蒼鷹在藍天白云下悠然地扇動著翼翅,那便是一點難得的生機。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河西走廊腹地,在綿延的祁連山和俊秀的焉支山之間,有一片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大馬營草原,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冷寂和單調。在這里,有大群的軍馬如濤似浪,有成群的牛羊似翳如云,有萬頃菜花芳香馥郁,有清流一脈晝夜歡騰。就在這草原的深處,在祁連山北麓離雪線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名為“窟窿峽”的天然峽谷,近年來以她清純秀麗的靈光吸引著遠遠近近的人們。
窟窿峽是一條狹窄幽深的峽谷,位于山丹軍馬一場駐地九碗泉的東南面。它的得名是因為這里有一種奇特的地貌:碧綠如茵的草地上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個陷阱般的“窟窿”。俯身下瞰,深約1米,清澈的水流穿行于巨石罅隙之間,潺潺 ,清越動人,即使在沒有“窟窿”的地段行走,也能聽見腳下的暗流在汩汩作響。當地人把這個峽谷稱為窟窿峽。
夏日的窟窿峽,滿山翠柏青松,滿目奇花異卉;草綠林密,幽靜可人。徜徉其間,纖塵不染。一路悠然而行,綠柳拂面,彩蝶相隨,鳥語啁啾,涼風微微。自林間逶迤攀援而上,腳踏青苔,手拄枯木,別有一番趣味。身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你便有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思古幽情,又油然而生出物我同化、回歸自然的輕松和欣喜。向遠山眺望,又見怪石嶙峋,各具姿態,臥牛、睡獅、立劍、石蛙,無不令人叫絕。其中最叫人稱嘆不已的是一座山峰上那塊雕像般的巨石,卓然兀立,栩栩如生。從一個角度看,它是望夫石,望穿秋水,情動天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便儼然是運籌從容、指揮倜儻的韓信大將軍:他挺胸昂首,雙手反背,寒風吹動他的戰袍,歲月剝蝕了他的容顏,而他在風雨之中一站就是幾千年。
在窟窿峽谷的明山秀水之間,有一片平坦的草地,是游客休息、聚餐和團體聯歡的好地方。這里兩面靠山、一面臨水,是一個三角地帶。在這里遙聞松濤陣陣,俯聆河水滔滔,偶爾還會見到幾只矯健的雄鷹在石崖上徘徊起落,這一片天地里便響起了一支支生機勃勃的生命奏鳴曲。
如果說窟窿峽自然風景區最大的特點和最懾人心魄的魅力在于它清純秀美的山水,那么它南端的西大河水庫便是這個風景區美麗動人的大眼睛。人們從峽谷中迤邐游來,驀地見到了遼闊的天空,見到了“高峽出平湖”這一巧奪天工的人間奇跡,見到翡翠般的綠水如平整光潔的明鏡,倒映著雪山、白云和悠閑的羊群,不禁豁然開朗。
窟窿峽所在的大馬營草原,是一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綠洲。早在秦朝時,這里就是月氏人游牧之處,西漢時為匈奴所占據。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逐匈奴出焉支山。從此這里一直是朝廷屯兵牧馬的地方。如今在它的四周還有許多歷史遺跡,證明著它的滄桑。那一座座遙相佇望、靜默無語的古烽墩,那夕陽下依然機警地 望遠方的將軍樓,那一個個深邃險峻、荊棘叢生的祁連山隘口,無不吸引著人們訪古尋幽的目光。根據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的電影《牧馬人》,以許靈均與李秀芝浪漫而苦澀的愛情故事,使多少人對這個叫山丹軍馬場的地方產生了深深的向往。爾后,又有《敦煌》、《文成公主》、《大漠紫禁令》、《和平年代》、《日光峽谷》等多部影視作品,帶著大草原渾如璞玉的美麗和神奇,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遍了全國。窟窿峽,這一充滿奇異色彩的草原幽谷,從而聲名遠播。
一匹好馬,因有一副美麗的纓飾而更加矯健;一片莽原,因有幾處靈秀的山水而充滿生機。窟窿峽,那每一泓清清泠泠的圣潔之水,不正是大自然賜予馬場草原乃至絲綢之路的一雙雙含情的眉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