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以利益集團模型為核心的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基礎上,指出現今中國貿易政策與外國利益集團發生沖突的4個主要方面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就中國貿易政策如何應對外國利益集團的壓力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中國貿易政策;外國利益集團;沖突;調整
一、關于貿易政策和利益集團的經濟學闡述
自20世紀后期以來為解決傳統理論和現實政策之間的差異,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得以迅速建立和發展,其主要理論之一的利益集團模型在本世紀初即成為解釋分析貿易政策的主要思想,并在實證檢驗中得到了廣泛支持。
1. 關于利益集團的經濟學闡述。(1)傳統社會科學的普遍假設——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一定會為實現共同利益而采取集體行動的邏輯推理是不正確的。由于“免費搭車”行為的存在,“有理性的尋求自身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來實現他們共同或集團的利益。”(2)集體行動之所以不容易實現,是因為大集團效率比小集團來得低。小集團更能克服“免費搭車”問題。(3)克服“免費搭車”可由兩種特定條件來解決,第一是集體成員的“不對稱”,第二是“選擇性激勵”。(4)利益集團通常只代表整個社會中的小部分成員利益,所以,各種社會組織采取集體行動的目標幾乎無例外的都是爭取重新分配財富,而不是為了增加總產出。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分利集團”。
2. 關于利益集團模型的闡述。(1)追求團體利益的利益集團參與政治活動的目的不是為改變政治結構,而是為了影響現有政策后果。通常運用“游說”和“獻金”來實現自己偏好政策。(2)政治家或政府的目標函數由利益集團的“獻金”和加權的選民總福利組成,總福利的權數越小,利益集團的影響越大。反之影響越小。(3)利益集團與政治家的相互作用并非是影響政策的唯一決定因素,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集團與選民間、利益集團支持的不同政黨間的博奕都能實現均衡政策的產生。(4)導致本國均衡政策產生的另一種情況是外國利益集團的影響,以及外國利益集團間的博弈。
3. 關于利益集團與貿易政策的經濟學闡述。(1)貿易政策是利益集團影響國內外政策的最主要目標。(2)一般來說,資本富裕國中資本利益集團傾向于自由貿易,而勞動力利益集團傾向于保護貿易,勞動力富裕國則相反。(3)一般來說,利益集團機制越發達的國家貿易政策越有可能均衡產生,而利益集團機制欠發達的國家貿易政策越易受單邊影響。(4)經濟全球化有可能使利益集團的組織邊界突破國境,但最能影響本國貿易政策的利益集團必須是能滿足本國政治家或政府目標函數最大化的團體,而非其他因素決定。
二、我國貿易政策與外國利益集團的沖突分析
由于我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歷史傳統等多種因素影響,現行我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和發展具有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對走改革之路的開放經濟體而言將帶來沖突。現行我國貿易政策與外國利益集團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 利于本國利益集團的政策與外國利益集團的沖突。根據國外經濟學文獻的實證分析,受益于我國貿易政策的主要團體有我國國有企業,他們受到高關稅的保護。我國入世后,由于履行了關稅減讓諾言,國外利益集團不再以關稅為目標攻擊我國貿易政策,而代之以如下理由。(1)認為我國貿易政策實施了各種鼓勵出口優惠政策,增強了產品競爭力,導致外國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減少,違反了WTO公平貿易原則,有明顯“歧視性”。近年來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不斷游說美國政府就是以此為借口。(2)認為我國利用非關稅壁壘等手段延緩開放國內市場步伐,保護國內特定利益集團,直接導致外國利益集團支持我國入世的預期落空。有我國研究文獻指出,我國入世得到了不少美國利益集團的支持,尤其是農業部門,但由于我國自2002年初對轉基因農產品實行新許可制度后,美國農產品對中國出口大幅度減少。這招致了原先預期較大的利益集團的不滿。
2. 利于資本利益集團的政策與勞工利益集團的沖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貿易政策是堅定服務于經濟增長,且參照了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大量引進外資和發展出口。這在我國贏得“世界工廠”的稱譽時,也引發了與外國利益集團的矛盾。(1)我國各級政府以“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最有效政策選擇,促進了區域FDI的競爭,導致各種要素質量的提高及價格的降低,這使得外國制造業資本匯聚中國,造成本國制造基地轉移和員工失業。這無疑招致行業內勞工利益集團的反對,這些勞工團體將矛頭指向我國。(2)最近在關于“人民幣匯率”的爭論中,各種要求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團的經濟目標。現行我國貨幣政策和貿易政策有利于外國制造資本利益集團,但勞工利益集團由于無法得到對稱信息,因此認定我國產品競爭力主要源于低估了的人民幣價值。這些指責基本上完全建立在利益集團自身立場上,不具備成為人民幣均衡匯率產生的主要條件。
3. 利于特殊利益集團的政策與公共利益集團的沖突。我國貿易政策在初始階段只能滿足特殊利益集團的經濟利益,難以顧及它國公共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我國大力實施出口導向貿易政策,加劇了我國國內賣家在價格和質量上的激烈競爭。為降低價格,工業制成品使用了劣質原材料;為保證“質量”,農副產品含有了對人體有害的成份。這些行為是招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紙面”依據。但幕后的利益集團作用十分關鍵,在相當部分案例中,公共利益集團擔當了不可替代的角色。(2)我國在制定和實施貿易政策過程中,缺乏兼顧政策對環境、文化和安全等公共品影響的評估經驗和補償機制,這容易遭到公共利益集團的反對,而這種反對又會重新影響政府或政治家原先態度從而開始新一輪博弈。
4. 利于經濟利益集團的政策與政治利益集團的沖突。在我國目前存在如下抱怨,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何時能與政治分開,尤其是美國。按照理論推導和實證結果認為,貿易不僅不可能“放任自由”,而且越來越受政治的影響。從此視角出發剖析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境遇有,(1)我國貿易政策的實施受外國政府更迭的周期性影響。大多數所謂民主國家政府和政治家的目標都是在選舉中持續掌權,這些政治利益集團的選舉過程符合公共選擇理論的“交易”特征。如果我國貿易政策僅使該國少數經濟利益集團受益,卻也能直接使當政的政治利益集團受益,則均衡結果更易形成。反之,就會產生“麻煩”。中美之間的貿易與政治糾葛就是較典型的例子。(2)我國貿易政策的實施受以宗教、人權、價值觀等為目標的外國傳統政治利益集團的頑固影響。這種關系由于無法單純用經濟利益來梳理,所以無論我國貿易政策作什么樣的調整,都不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均衡結果。
三、關于我國貿易政策調整的若干建議
貿易政策作為國家經濟政策的主要部分,有必要根據內部和外部的變化不斷地作調整。這對于全球化時代中開放的發展中大國尤顯重要。從上文分析可以判斷,外國利益集團對我國貿易政策的影響將成為未來決定中國貿易政策的不可忽視的變量。以下就如何調整我國貿易政策提出若干建議。
1. 參與雙邊行動與參與多邊行動并重。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謀求加入多邊國際經濟組織,以盡快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中,我國為加入WTO所作的努力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按照集體行動理論認為,大集團由于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而效率比小集團低。現今多邊國際經濟組織隨著成員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也難免不會出現大集團問題。一些國家較早地發現了這一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免受外國利益集團的頻繁影響,穩定貿易條件以爭取規模報酬遞增,他們將貿易政策調整為以建立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區式的小集團戰略。墨西哥就是實施這種貿易戰略調整的成功者和受益者。目前世界上主要工業國都在加緊實施這種對本國利益更為確定的集體行動方式。我國已意識到了這種戰略變化的有效性,當前與香港、澳門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自貿合作開了好頭,以后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成為考驗我國貿易政策調整的重要砝碼。所以我國在積極參與多邊國際組織行動的同時,應有自己的雙邊或區域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以創立更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貿易原則和貿易體系。
2.注重國際貿易中市場行為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的協調。我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應該在堅持國內利益前提下,有策略地處理好對外政治和經濟目標的統一,尤其是在貿易政策產生過程中,盡可能在多方博弈中實現均衡。國外利益集團之所以對我國貿易政策形成影響,主要還是通過政府的政治表達,而政治表達都是有“價格”對應的。所以國際間的貿易對話或是貿易戰大都可以量化為市場行為。目前我國貿易政策在全球范圍內受到的“壓力”,主要是國外利益集團從政治市場和經濟市場中收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作為改進或補償,我國政府應采取更為開放和市場化的貿易政策,如:我國可以購買多國外國債券,鼓勵國內資本對國外投資,尤其是對發達國家制造業的投資,放開各類企業對國外政治和公共福利事業的捐贈等,盡量使利益集團對我國貿易收益的過高預期得到稀釋。
3. “干中學”與我國貿易政策的政治基礎建設。由于長期來我國的政治制度改革落后于經濟制度改革,所以政府政策從產生到實施的成本均只能自擔。而利益集團和貿易政策的研究表明,恰當的政治制度不但能創造經濟效率,還能夠分解經濟成本。我國完全可以從與國外利益集團的交往中學到有用的技能,比如:在利益集團活動中,“游說”成為了技術,借鑒和學習這門技術,對利益集團政治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等的貿易活動中十分有效。除了工具外,誰來使用工具也非常重要,這決定了代表我國特殊經濟利益團體的政治活動將加速產生。中美雙方非政府組織間貿易情況交流制度的建立,以及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有組織赴美“游說”活動都是很好的開端。隨著我國貿易政策的政治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我國貿易政策抵御外國利益集團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大,我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作用就愈顯重要。
參考文獻:
1.盛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美)曼瑟爾·奧爾森著.國家興衰探源.商務印書館,1999.
作者簡介:沈劍平,南京大學商學院博士生;沈宇平,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