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介紹6西格瑪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討了我國企業如何實施6西格瑪管理戰略的策略。
關鍵詞:6西格瑪;全面質量管理;ISO9000;黑帶
6西格瑪問世至今,不過才16年,卻已經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80年代,摩托羅拉公司為應付來自于國外尤其是日本的強力競爭,創立6西格瑪的概念和相應的管理體系,并全力應用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95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CE)的CEO杰克·韋爾奇經過苦思之后決定采用6西格瑪作為GE全公司的經營主軸,并以“讓顧客感受6西格瑪質量”促使6西格瑪達到最高境界。隨后 GE于1996年1月起全力貫徹,3年之后,6西格瑪項目僅在一年之內(1999年)就替GE省下了十億美金,這個驕人的成績引起了全球其他大企業的高度重視。GE把6西格瑪方法發揚光大,使之風靡全球。GE的前CEO杰克·韋爾其指出:“6西格瑪,一種突破提升式的企業戰略,是GE所實行過的企業運動中最重要的一個。它是未來GE領導核心的基因成分。”2000年,受“6西格瑪熱”的波及,我國部分大企業也開始積極推行。像聯想、春蘭、中遠、海爾都是6西格瑪的忠實推行者。
一、6西格瑪管理的涵義和方法
6西格瑪管理的含義歸納為:一種以顧客為中心,以質量經濟性為原則,以數據為基礎,以“黑帶團隊”為組織架構,通過嚴格的項目策劃和DMAIC(定義、測量、分析、改進、控制)嚴密的實施過程,實現以質量創效益目標的現代質量管理方法。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6西格瑪管理,當其作為管理哲學時,要求企業完全從顧客角度,而不是從自己角度來看待企業的各種流程,按顧客的要求來建立標準,產生世界級的產品和服務,使顧客不僅滿意而且得到驚喜。當作為流程能力和統計學上的6倍標準差理解時,6西格瑪的流程能力相當于每百萬次機會中只有3.4個缺陷,這幾乎接近零缺陷。
6西格瑪管理不僅是理念,也是一套業績突破的方法,它將理念變成行動,將目標變成現實。這套方法是6西格瑪改進方法DMAIC和6西格瑪設計方法DFSS。DMAIC是指定義(Define)、測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進(Improve)、控制(Control)5個階段構成的過程改進方法,一般用于對現有流程的改進,包括制造過程、服務過程以及工作過程等。DFSS是Design for Six Sigma的縮寫,是指對新流程、新產品的設計方法。
根據DMAIC的原則,推動6西格瑪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采用如下步驟:
步驟一:Define——定義所有關鍵流程。一個公司的流程或許有很多,推行6西格瑪就是要挑出那些影響質量、可靠度績效、客戶滿意度的關鍵流程,這一步如選錯,所有6西格瑪的推行活動最終將注定失敗。
步驟二:Measure——建立過程控制測量平臺。6西格瑪的精神在持續改善,既然改善是重心,那么任何推動6西格瑪的公司就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質量必須優先改善以及改善前后成效如何。為了理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一個可持續追蹤產品質量績效的測量平臺——《質量(Q)過程能力匯總表》。
步驟三:Analyze——改善問題分析。依據《過程能力匯總表》,初步判定每一個產品質量問題應歸屬在哪一類,然后根據問題類型加以改進。
步驟四:Improve——推動改善活動。當每一問題經過分析與確認之后,即可指定負責人并挑選有適當改善專長的黑帶成立6西格瑪改善項目小組。在項目小組中,負責人通常是部門的主管(資源擁有者),而黑帶則是6西格瑪項目執行者(解決問題專家),兩者充分配合,才能加速6西格瑪項目的改善成效。
步驟五:Control——促成精益求精。在6西格瑪的作法中最可能產生歧義的字就是Control,因為憑直覺易將Control解釋成控制,其實6西格瑪是一個長期的改善方案,因此GE在推動6西格瑪時,就已將Control的意思引導到更積極而富有前瞻的方向——“促成精益求精”。
二、6西格瑪管理的組織形式
6西格瑪管理要以一定的組織架構來運行和實施。這個組織架構由組織的倡導者、大黑帶、黑帶、綠帶和項目團隊等構成,同時它需要組織的最高管理團隊、項目的保證人以及過程的所有人,給予充分地支持、溝通與協調。
6西格瑪實施由黑帶大師、黑帶、綠帶組成的團隊負責。黑帶大師負責項目改進的方向及項目資源的規劃;6西格瑪黑帶是6西格瑪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組織十分寶貴的資源,在6西格瑪管理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一般說來,黑帶是6西格瑪項目的領導者,負責帶領6西格瑪團隊通過完整的DMAIC或DFSS流程,完成6西格瑪項目,達到項目目標并為組織獲得相應的收益;綠帶則側重于6西格瑪工作的具體實施。
三、6西格瑪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TQM)和ISO9000的關系
6西格瑪與TQM、ISO9000既相互包容,又自成系統。6西格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包括它所使用的統計技術,大多能在TQM中找到,也在ISO9000標準中提到。不過,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質量管理方法,無論是ISO9000或6西格瑪,都在原有TQM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系統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管理模式。
6西格瑪的誕生豐富了質量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它更加突出質量改進的務實性和質量的經濟性,運用先進的統計技術和工具,通過特定的團隊組織和運作模式,來實施和評價改進的成效,不斷提高顧客滿意度,降低組織的成本。三者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都要有企業高層領導的決心和承諾,以及前期的認真策劃和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等。
四、我國企業實施6西格瑪管理的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大致經歷了以下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大面積推行的全面質量管理,90年代貫徹執行ISO9000標準。我國加入WTO后,許多國內大企業已經感受到競爭的激烈,他們開始試探6西格瑪管理的魅力,希望能以此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無疑是一種好現象和好趨勢。
對6西格瑪這樣一個技術含量高,對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影響大的新的管理方法,在引入企業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和阻力,歸納起來說,企業在實施6西格瑪管理時會遇到3種類型的阻力:(1)技術阻力;(2)管理阻力;(3)文化阻力。
技術阻力來自于人們對新方法的技術上的恐懼,或者因為不會做而產生的對新方法的抵觸。因為,6西格瑪作為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管理,在實施中要用到諸如統計技術等方法。由于對新方法需要一個學習和掌握的過程,所以技術阻力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的。
管理阻力是來自于組織現有的管理結構和管理機制的阻力。比如:6西格瑪管理的關注點之一,是在跨職能協作之間找到對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是,人們出于對本部門的利益的考慮,在協作中不愿做出讓步或推諉等。這種阻力來自于人們懼怕在新的方法引入后,互相失去管理者以及部門的利益,由此而產生對新方法的抵觸。
文化阻力是那些來自于人們觀念上的阻力。人們在長期的企業管理和運行活動中所沉積下來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6西格瑪強調要實事求是、要客觀、要依據數據,這對人們已經習慣的做法是極大的挑戰。任何管理變革都會遇到文化阻力。6西格瑪管理將改變一個企業的經營方式,自然會出現很強的文化阻力。
綜觀推行6西格瑪取得成功的案例,有一些共同的成功因素:首先需要企業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將其作為管理戰略來推行;其次,6西格瑪管理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實質是持續改進,它還要求在組織中建立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再次,6西格瑪考核的重要標準是財務收益;最后,6西格瑪實施的載體是6西格瑪項目,它要用到大量的統計工具,強調用數據說話,基于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尋找改進的突破口。
一般說來,企業要成功推行6西格瑪,可以采用以下模式:首先是讓企業接受6西格瑪管理層及黑帶乃至綠帶培訓,培養一批合格的黑帶;然后企業的黑帶在咨詢公司的配合下,對企業的管理模式特別是對那些能夠改進質量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組織架構、企業文化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新的流程模式和架構,并將這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黑帶的改進項目進行推行;第二,在這些改進項目中全面導入6西格瑪推行所需要的企業級的應用軟件系統,固化新流程、新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推行6西格瑪。企業的黑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完成一個循環,通過不斷的完成,企業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將逐步形成,不斷成為企業文化,使質量的改進成為全體員工自覺的行為。
雖然6西格瑪帶給企業的效益是巨大的,但必須看到,國外應用6西格瑪獲得成功的企業,大多為高科技的制造業或者一些頂尖企業,他們在技術、資金、管理上擁有雄厚的實力,并非我國大部分企業所能匹及。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目前大面積推行6西格瑪管理,尚有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不僅受到技術的局限,實施前期的投入,也是一般企業難以承擔的。因此,對于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技術、資金方面實力不足的企業當前仍應以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貫徹ISO9000為提高質量的基本途徑,可以考慮吸收或采用6西格瑪管理中對本企業適用的內容,而不一定全盤套用大公司的模式,如可以開展缺陷機會的分析,從中找出改進機會和項目,然后請外部人員幫助,也可以在技術最先進的生產線上進行試點,然后推廣。而對于有條件的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有技術、資金和管理的優勢,可以考慮實施6西格瑪。在具體應用時,可以結合全面質量管理和ISO9000標準有所側重地應用。
從長遠的角度看,在生存環境變化日益加劇的21世紀,成功將屬于那些有勇氣去不斷創新,主動變革的企業,而6西格瑪是幫助企業在變化加劇的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的有效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彼得S.潘得,羅伯特P.紐曼等.6西格瑪管理法.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陳楷植.企業實施6西格瑪管理前的迷思.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3,(4).
3.顧孝峰.e時代與6西格瑪.中國質量,2002,(11).
4.羅國英.企業應如何看待并應用6西格瑪管理.中國質量,2003,(2).
作者簡介:韓玉啟,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靜芬,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