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普天同慶,卻巨雷震天,礦藥廠神秘爆炸,慘禍驚動中南海。毛人鳳幸災樂禍,大玩黑色幽默;蘇聯專家明察秋毫,權威不容懷疑;眾神探迅速出擊,揪出罪魁禍首。
欲知詳情,請看——
一
1950年6月1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
下午4時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與副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等人,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主席臺。秘書長李維漢宣布會議開始,毛澤東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其后是大會發言。就在一位來自西南的民主黨派人士發言結束,旁邊坐著的周恩來站起來和他握手的時候,中南海外東側遠處突然傳來兩聲巨響。
如同一陣疾風刮過,春水般平靜的會場泛起了層層漣漪。毛澤東平靜地朝全場掃視了一眼,微微一笑,開腔道:“請同志們繼續發言?!?/p>
向來心細如發的周恩來飛快地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一行字,遞給了一位工作人員。10分鐘后,工作人員同樣以紙條形式向周恩來作了匯報:5時20分,輔華合記礦藥廠發生大爆炸,傷亡情況及爆炸原因不詳。公安、消防人員正在現場搶救。
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這次爆炸的嚴重程度和傷亡損失還排在北京市建國后所發生的所有爆炸和火災事件的首位。5時20分,那兩聲傳進中南海懷仁堂的巨響爆發后,輔華合記礦藥廠的上空冒出了滾滾黑煙,直沖云霄。據目擊者事后敘述,現場一片廢墟,大火在熊熊燃燒,濃煙中隱約可見在被炸得東倒西歪的電線桿和老樹杈上,以及殘垣斷壁上都掛著死難者的破碎肢體或濺灑著死傷者的鮮血,真是慘不忍睹。
爆炸引起的大火,經6個消防中隊及其他人員整整10個小時的奮力戰斗,于次日上午才全部撲滅。資料記載,這次爆炸所造成的損失極其重大,有39人(其中市民32人,輔華合記礦藥廠職工7人)死亡,406人受傷;全部倒塌的房屋有497間,部分倒塌的有1928間,坐商受災達329戶。
這還了得!在這舉國上下歡慶政協會議召開的特殊時刻,這兩聲巨雷般的響動真是對我新中國的極大挑釁!當晚,公安部長羅瑞卿和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市長聶榮臻就分別指示北京市公安局迅速查明爆炸原因,如系敵特分子破壞,則必須迅即立案偵查,緝拿嚴懲。
這并不能說當時的領導武斷,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從這兩聲巨響中敏感地嗅出點什么。要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來自臺灣、美國的敵特分子在首都北京的破壞活動非常猖獗,光是不同程度的爆炸案已發生近10起。
北京市公安局接到指示,心領神會,立即部署,于次日抽調偵察員17人組成了專案組。
二
專案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爆炸原因做一個分析鑒定。一位名叫馬特維也夫的蘇聯爆破專家被邀請前往輔華合記礦藥廠踏勘現場。
輔華合記礦藥廠是私人老板與華北軍區陸軍第208師合辦的一家專門生產礦用炸藥、雷管的工廠。6月15日下午,馬特維也夫勘查了兩個多小時,認為兩聲巨響是兩次不同的爆炸所發出的,爆炸的位置分別是成品炸藥包裝點和雷管包裝點。這兩處都屬于該廠的成品車間,位置相距大約30米。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這兩處現場稱為“一號現場”和“二號現場”。勘查發現,一號現場的地下有一個長7米、寬3至4米、深約1米的大坑。二號現場的地下有一個更大更深的坑。兩個大坑都是爆炸發生后所留下的。馬特維也夫向廠方了解了爆炸發生時這兩個點的產品存放量,對爆炸破壞力作了精確的測算,最后得出結論:二號現場最先發生爆炸,由此引發了一號現場的爆炸。
這個認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接下去的調查就是圍繞此進行的。
當天下午,專案組舉行了第一次案情分析會議。蘇聯專家馬特維也夫為偵察員分析了爆炸現場的情況,并對幾種可能會出現的引爆方式進行了講解。馬特維也夫肯定地說,這個爆炸案是有人蓄意破壞,就像蘇聯鄂木斯克市礦用爆炸品制造廠1946年所發生的那起特大爆炸一樣。所以,他強調要特別注意以下兩種引爆方式:一是定時炸彈,一是白磷、黃磷等磷化學物的人為自燃。
專案組采納了蘇聯專家的建議,立即將爆炸現場的殘留物提取后送往清華大學進行成分分析,以便弄清究竟是哪種物質導致發生爆炸,確定哪些人員具備作案條件。
與此同時,專案組緊鑼密鼓地在爆炸發生前進出成品車間的人員身上尋找線索。
幸好該廠根據軍方的建議,已于5個月前開始實行生產區域進出登記制度,各個生產車間都設立了門衛,所有進出人員都必須向門衛登記進出時間。成品車間的門衛室與兩處爆炸點正好是死角,那位門衛只是耳朵受了點震傷。值得慶幸的是,他在爆炸發生后逃離現場時帶走了那本登記本。
記錄表明,6月14日這天進出成品車間的共有79人次,其中35人是工人,一人是208師的技術員,出進合計73人次,其余6人次是送開水、送飯的后勤人員。后勤人員共有3人,最后一個進入成品車間的是送水的李某,他是下午3時10分進車間的,7分鐘后出來。36名工人中,6人是在兩處爆炸現場工作的,都已經被當場炸死,另有一名死者也是這個車間的,他是正行走于距二號現場僅數米的廠區通道上時罹難的。其余的29人中,只有1人未受傷。
不久,清華大學的化學專家拿出了爆炸現場取證物的分析結果:二號現場除了雷管本身的金屬成分外,并無其他金屬物檢出;一號現場也沒有金屬物檢出。這就是說,爆炸并不是定時炸彈引起的。
專案組據此分析,即以明火引爆(指直接以火柴、打火機等明火點燃炸藥而引發的爆炸)的可能性幾近于無,這樣就只剩磷類化學物人為自燃引爆的可能性了。考慮到現場的作業環境,估計放置磷化學物的時間離爆炸時間不會很長,否則容易被發現。所以,專案組決定先把后勤人員排除到嫌疑者之外。其他人員,則排出一份名單,然后分別進行調查。
專案組全體出動,分頭去多家醫院訪問了那些輕重傷員。6月17日下午,排查工作完成了,經專案組分析鑒別,初步定出了三名嫌疑人——
肖定天,該廠工人。6月14日那天,他中午沒有吃飯,一副心神不定的樣子。另外,他在早上上班進車間前進行例行的交留危險品時(即把火柴、打火機、香煙、鑰匙、小刀,包括銀元等金屬物品鎖進各人固定的箱子),磨磨蹭蹭,落在后頭。當天下午上班時,自3時半后無人看見他在干什么。爆炸發生后,他瘸著一條燒傷的腿離開了現場,上了前來搶救的汽車,迅速離去。
鄭新民,華北軍區第208師技術員。曾是國民黨軍械修理廠的技術員。1948年被俘后自愿參加了解放軍,在208師軍械科當科員。后被派到礦藥廠擔任質檢員。6月14日那天,從來不在下午3時以后進車間的他一反常態,在4時許進了車間。據當時在二號現場的工人反映,說看見他在那里轉悠,不時和裝箱的工人說笑。他離開后不久,就發生了爆炸。
丁松林,北京淪陷期間曾參加過偽軍。抗日戰爭結束后,在輔華合記礦藥廠的成品車間搬木箱謀生。他是成品車間除門衛以外的人中唯一一位沒有受傷的幸運者。丁松林的工作位置在二號現場,按理應該是九死一生,這就很奇怪了。
專案組決定:傳訊肖定天、鄭新民、丁松林!
6月18日下午,肖定天獨自一人來到了東郊公安局。此人參加過三青團,當過幫會小頭目,見過世面,竟是西裝革履坐著洋車來的,手里還提著一個包。他的這副裝束和派頭,把那幾個從山溝溝里來的偵察員鬧了個激靈。
訊問開始,偵察員問:“肖定天,知道為什么叫你到分局來嗎?”
原以為肖定天會一問三不知,哪知他竟顯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目不轉睛地望著偵察員,鎮定地回答:“知道,準是懷疑我搞了爆炸案?!?/p>
這家伙把偵察員弄了個目瞪口呆。偵察員意識到如果他真是嫌疑犯的話,那定是一塊不大好啃的骨頭。
肖定天說著,打開了他帶來的那個包包(后來這個細節受到了北京市公安局領導的批評,說如果肖定天的包包帶著炸藥,是來做魚死網破之斗,要來炸公安局,那不是釀大禍了——應當預先扣包檢查),從里邊拿出漱洗用品和換洗衣服:“你們看,我是準備來蹲大獄的?!?/p>
“這么說,你是做賊心虛了?”
肖定天對答如流:“不是做賊心虛,是怕你們不問青紅皂白先把我逮起來再說。”
“你看我們是這樣的人嗎?”
肖定天笑了:“那就好,我可以告訴你們,我與爆炸案件是絕對無關的!”
說到這份上,干脆就開門見山了,偵察員要他回答前述的幾個疑點。肖定天神態自若,一一道來:“那天我沒吃午飯,因為我在鬧肚子;上班進車間時放東西磨蹭,我是在查看掛表,懷疑是丟了,后來到醫院包扎傷口后趕緊回家去看了,沒丟,心里就踏實了?!?/p>
“那天下午3時半以后,你在哪里?”
肖定天想了想:“我去醫務室了,一直到5時過后才回車間,剛回就發生爆炸了。如果我晚點回就好了?!?/p>
偵察員馬上找到破綻:“門衛那里怎么沒有你那次進出成品車間的記錄?”
肖定天解釋道,那天他離開車間時,門衛不在崗位上,他就出來了?;厝r,倒是見到了門衛,但門衛聽他說了先前沒見著之事,就叫他不必登記了。
肖定天說得輕松,倒把偵察員弄得緊張兮兮:如果門衛真是這樣工作的,那是否還有其他漏洞?
對肖定天的訊問就進行到這里,緊接著就開展調查。先查醫務室,一問,醫生說肖定天那天確在3時半左右到過醫務室,要了些治拉肚子的藥,這已經是他在兩天之內第四次來求治了。要藥后,醫生要他幫忙修一下電燈,他折騰了大約一個半小時。他剛離開,就發生了大爆炸。
門衛也證實了肖定天的陳述,至于3時半時為什么不在崗位上,他也作了合情合理的解釋:“我去上廁所了。同志您也知道,人是吃五谷雜糧的……”
“那么在肖定天回來時為什么不作登記?”
“我想這事是我的不是,還去麻煩人家干嗎?再說當時誰想到這天要發生爆炸呢?”
“這樣的事平時一定也有,咱就不說了。你就說說那天還有沒有?”
但門衛一口咬定再也沒有了,偵察員拿他也沒有辦法。
這樣,初步可以排除肖定天的疑點了。肖定天大感意外,連說想不到共產黨這么講道理。大約兩三年后,肖定天還檢舉了一個在大街上碰到的老朋友——其實是臺灣派遣特務。這是后話了。
和肖定天一樣,對丁松林和鄭新民的訊問也未查出任何疑點。線索突然中斷,專案組進退維谷。難道破壞分子有遁形術?不,決不可能!
三
6月23日,爆炸案發生后的第十天,北京市公安局的電訊偵查技術人員截獲臺灣“國防部”保密局的一條密電,破譯出的電文如下——
609:祝賀你組實施之北平爆炸行動成功,局座奉總統之命已令予以嘉獎,不日將有特使赴平。
這份密電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高度重視,有關領導下令予以偵查。次日,電訊偵查人員再次截獲一份密電,是針對爆炸的技術問題對“609”進行“指導”的,據稱這是美國專家的意見。這份密電長達3654字,其中列舉的技術數據、傷亡損失等情況,都是當時沒有公開披露過的。這初步證實了專案組在第一次案情分析會上的判斷:此次爆炸確系特務所為!
北京市公安局迅速抽調了8名偵察員另外成立了一個專案組,與原先的偵查專案組互通情況,密切配合。不過,案件是分開調查的。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把這個專案組稱為“2號小組”。
2號小組的成員中有一位密碼專家,他接手案子后,立刻對兩份密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些不對頭:當時臺灣特務機關與潛伏在大陸的特務以電臺聯系時,一般都采用兩套密碼輪流使用的方式。即這次使用了甲密碼,下次就使用乙密碼,過一段時間,就把兩套密碼都換掉;另外還有一套備用密碼,用于緊急情況使用。而這兩份密電,卻一反常態違反了這一原則,兩份密電使用的是同一套密碼,此為一。第二,這兩份密電使用的那套密碼,破譯難度極低,基本上是年初被偵破的一個敵電所使用密碼的翻版。第三,兩條密碼所用的電波頻率是相同的,這也是敵特機關一般所不用的,因為那樣容易被我方偵聽。
鑒于這三點,專家對這兩份密電產生了懷疑,認為有故意要讓我方偵聽截獲并破譯出來的可能。他向專案組長談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了重視。在兩個專案組的負責人碰頭會上,2號小組方面談了這個情況,于是引起了警惕:這會不會是敵人的故意行為?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個案件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偵查案件需要的是實際證據,而不是憑空的推理,所以,專案組決定還是從實的方面去調查。第二份密電中所列出的一條條數據就是線索,專案組決定就從這上面查起。
這項調查是兩個專案組聯手進行的。1號小組負責調查輔華合記礦藥廠廠內的情況,2號小組負責調查廠外的情況。
1號小組分析了第二份密電中的數據,確認這是輔華合記礦藥廠內部傳出去的。輔華合記礦藥廠爆炸發生后,鑒于當時的形勢,未把傷亡損失詳情對外公布,只有輔華合記礦藥廠的老板、華北軍區和第208師的有關部門及公安、民政部門才了解。而后四個部門的了解都是籠統的,只有輔華合記礦藥廠方才有最詳細的數據。而密電中的數據是詳細的,因此偵察員懷疑敵特是從輔華合記礦藥廠方獲得的情況。
偵察員找了輔華合記礦藥廠的老板于某,據他說爆炸發生后,他曾責成三名下屬負責善后工作。調查出乎意料之外地順利,三人之中的一個——生產部經理金輊——在接受偵察員訊問時說出了一個情況:他的一個名叫查一峰的表弟在爆炸發生后找過他,要去了一份當時剛整理出來的輔華合記礦藥廠單方面的《調查報告》,說他在天津的一家報社工作,準備寫一篇文章。
經查,此人確實住在天津,但不是什么記者,而是一個曾經當過記者的商人,在石鼓胡同口開著一家西藥批發公司。一個商人要這份調查報告有何用途?查一峰的疑點陡然上升。
在天津市公安局的協助下,一張無形之網悄然撒開了。查一峰處于24小時的全天候監視之下,連他的往來信件、電話、電報也沒逃過警方的火眼金睛。
1950年7月1日,警方從截獲的一封查一峰發往香港的信件中果然發現了其從事特務活動的蛛絲馬跡。警方正在考慮應當采取何種行動時,一個在上海落網的臺灣特務供出了天津的同伴查一峰。7月3日,查一峰被捕,當即被押解至北京。
沒費什么周折,查一峰老老實實供出了他向金輊索要那份材料的原委,系接受了臺灣特務機關的密令所為。
那兩份密電果然如密電專家所推測的,是敵特機關事后炮制的。這個結論在1953年得到確鑿的證實。彼年,臺灣“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著文提及此事,稱此舉是“和共匪公安機關開個玩笑”。
密電的出現一時令偵察員們格外興奮,以為這次可以釣一條大魚,沒想到竟是個豈有此理的開玩笑!興奮和懊惱褪去后,專案組成員清醒了許多,一個新的思路逐漸形成了……
四
1950年7月5日,2號小組被撤銷,輔華合記礦藥廠案件由原專案組繼續偵查。專案組在報告北京市公安局領導批準后,決定對爆炸現場重新進行勘鑒。
專案組副組長熊富新提出:是否可以調換鑒定專家,抽上中國自己的專家來鑒定。這是因為熊富新在反復閱讀案卷后,對原先的鑒定結論產生了一些懷疑,但又不能直說。
7月6日下午,重新勘鑒現場。這次參加勘鑒的三位專家,兩位是華北軍區的,另一位是北京市公安局從上海請來的。三位專家踏勘了還處于封閉狀態的兩處現場,隨后又走訪了該廠的一些職工,還進行了一次模擬試驗。經過分析,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一號現場即炸藥包裝點先發生爆炸,然后引發了二號現場即雷管包裝點的爆炸。這個結論正好和蘇聯專家馬特維也夫所作的結論對調了一下。
中國專家在調查中得知兩個現場下面原先都有人工挖掘的土坑,那是用于在氣候干燥的季節灌放清水抑制靜電防止爆炸的。據10多年前參加挖掘這兩個大坑的工人回憶,雷管點的土坑先挖,挖得深些大些,負責指導的技術人員說用不著挖那么大、深,于是在挖炸藥點的土坑時就小而淺了些。這兩個土坑爆炸后都受到了破壞,但是炸藥點的那個還是沒有雷管點的那個大和深。根據模擬試驗時所展現的情形可以得知,是一號現場先發生爆炸,爆炸時所形成的沖擊波把二號現場堆放的已經裝箱的雷管猛烈推倒,引起了劇烈碰撞,于是發生了第二次爆炸。
專案組根據這個結論調整了偵查思路,把偵查視線轉移到了一號現場。
爆炸發生時,一號現場有三名工人,都已罹難。專家組基于可能的人為事故的想法,把事故起因定位在這三人身上。于是,調查就以這三名罹難者為中心而進行。
從門衛記錄得知,這三人在早上進車間時已經交出了隨身攜帶的違禁品,這樣,如果確是他們之中的一個引發了爆炸的話,那多半是他身上還留著什么可以引發爆炸的物品。他們那天上班時帶了什么物品?這是偵察員需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
偵察員走訪了三個罹難者的家庭,訪問進行了三天,最后摸到了一條線索:一個名叫劉古的罹難者的妻子回憶起丈夫那天上班時穿的是小舅子的一雙底部有釘掌的皮鞋。釘掌與地面摩擦時,有時會產生火花,從而有可能導致爆炸。
如果確是這雙皮鞋引發爆炸的話,那么這雙皮鞋應當已經隨著主人的粉身碎骨而消失了,現場就不應當再找得到這雙皮鞋。幸虧爆炸發生后公安人員到達得早,封鎖了現場,防止了可能發生的趁火打劫?;饟錅绾螅职阉芯哑茡p的物品收攏一起,堆成了一座小山?,F在,偵察員就在這座小山里翻撿。兩天后,小山被翻了個遍,竟意外地翻出了一雙底部帶釘掌的皮鞋!
劉古的妻子一眼就認出這是丈夫出事那天穿走的鞋子。這是怎么回事?如果這雙皮鞋是劉古的,那他那天穿了什么鞋進車間?
再次訪查得知,那天劉古在進廠后發現自己穿錯了鞋,便向一位家住附近的工人借了一雙。這位工人也受了重傷,當時還躺在醫院里,他向偵察員作了說明,并且提供了旁證人。
劉古肇事的可能性被排除了,調查繼續進行。這時,全廠都已經知道專案組在進行什么調查了,于是有人主動前來提供線索,都是圍繞劉古等三名罹難者的,一共提供了10多條。其中有一條引起了偵察員的注意:罹難者范震光在那天進車間前交出違禁品時,有人聽見他的口袋里發出過金屬碰撞的“叮當”聲響!
金屬碰撞聲響?那會是什么?偵察員查閱了范震光那天的存物登記,他交出的物品是:火柴半盒、鑰匙一串計5把、香煙一包14支。帶在身上不肯交出的物品還會有什么?一般說來,就是銀元了。
當時市面上使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舊式紙幣,銀元基本上已經不用了,但其價值仍在,可以去銀行以1比1的比值兌換。因為如此,所以許多人還保存著銀元,并且在私下流通。當時銀元的物值很高,工人的收入低,所以口袋里的錢大家都不愿意交出去保存,生怕給弄丟了。
那么范震光是不是確實帶著銀元呢?偵察員再次訪問了其家人,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的妻子再三表明他家沒有銀元,即使有范也沒有必要帶到廠里去。
一語提醒了偵察員:范震光如果帶了銀元,他是為了什么?估計與同事間的互相轉讓為多數。有可能他轉讓給別人,也有可能是別人轉讓給他。
偵察員再次走訪百余人次,最后終于從一名身負重傷還躺在醫院里的老工人那里了解到實情:6月14日那天早上,他向范震光轉讓過四枚銀元。他把銀元交給范震光時,曾提醒他必須存留在保管箱,否則進車間可能不安全。范震光當時一口答應了,沒想到他還是沒有存留。
專案組再次把專家請來,要求他們對銀元是否會引燃炸藥導致爆炸予以鑒驗。專家找來銀元,模仿范震光這一工種的操作動作進行了試驗,真的在試驗現場放上了少量干燥的黑色炸藥。結果表明在銀元的多次碰撞中,有幾次引燃炸藥。據此,推斷出了當時的情況:范震光在操作中,不慎將銀元滑落到了正在裝箱的炸藥上,銀元碰擦所產生的火花引發了爆炸。
根據這個推斷,偵察員在廠方的協助下,在現場附近清查出三枚已經炸得難辨形狀的銀元,另一枚已不知去向。
至此,專案組對這一案件做出了最終結論:這是一起由于不慎肇事而引發的特大爆炸事故。
專案組成員夜以繼日地辛苦辦案,歷時一個半月,雖然沒有揪出期望中的“大魚”,但其公正細致的工作作風、專業地道的工作水準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嘉獎。也反映了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公安隊伍的實戰能力。
令人感嘆的是,區區四枚銀元竟釀成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雖然如此,北京市人民政府對這次事故的善后事宜仍十分重視,特地成立了“善后委員會”,有計劃地開展了對災民的救濟和慰問工作。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前后共計發放房屋遷移、修繕及安置費近4億元(舊幣,下同),減免受災工商戶工商業稅款3368萬余元,減免攤販地租和牌照稅50多萬元;補助重災戶25萬元,各種貸款1*9郾5億余元,發放撫恤費計小米61040斤,修復房屋2300間。(未經作者同意,任何報刊不得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