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泠印人汪新士

2004-04-29 00:00:00邱聲鳴
文史春秋 2004年8期

被稱為中國篆刻藝術殿堂的西泠印社,創建百年,能有幸入社的不到300人,而1946年前入社的早期社員,前些年仍活躍在印壇的只汪新士一人。

汪新士為西泠印社創始人王福庵、丁輔之、唐醉石及馬公愚的入室弟子,與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同年入社,60余年如醉如癡,游刃于方寸金石之間,治印一萬余方。曾為一代偉人鄧小平及彭真、陳立夫、沙孟海、關山月等刻治“私家印”或藏書章。汪新士以“人世無常,藝術永存”為信條,特別珍惜遲到的晚晴,改革開放20余年,他親率弟子在荊州、深圳創辦南紀印社和北斗印社,承傳西泠精神,弘揚國粹,培養學生二千多名,桃李滿天下。他那金石般生命撞擊出的火花,如同鑠石流星,飛落神州大地,將我國特有的至高至雅的金石篆刻藝術發揚光大于世界。他還擔任了家鄉浙江江山印社名譽社長和余紹宋研究學會研究員及深圳書畫藝術學院篆刻研究班導師,作品多次參加中外大型書法篆刻展覽并獲獎。他編刻的《毛澤東詩詞集句印譜》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汪新士出身名門,轉益多師,作品高妙,才情橫溢,但一生顛沛,經歷坎坷,身陷囹圄而不忘國粹。他為人謙和,豁達大度,寧靜淡泊,甘守清貧,年近八旬仍在深圳以賣字治印為生。2001年11月19日逝世那一天的凌晨3點,他仍在教學生治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書香世家 幼承庭訓

汪新士名開年,號不舍翁、無際老人。書齋名養氣齋、鍥鏤軒。

汪新士1923年生于浙江江山縣(現江山市)大陳鄉的一個書香世家。大陳鄉四面環山,峰巒起伏,小橋流水,滿目蒼翠,汪新士少時就生活在這“環山十里皆松樹,天下應無第二園”的世外桃源之地,秀麗的山水孕育了他的藝術靈氣。

汪新士祖父汪乃恕為光緒年間衢州首富,曾任衢州府商會會長。一生積德行善,鋪路修橋、建涼亭、施醫藥,創辦義學萃文學會(民國改為萃文中學),被譽為“清末慈善家”。父親汪志莊為民國初年國會議員,在北京住了十年。他廣交結,精詩書印,且富收藏,書畫碑帖、石章印譜、鐘鼎彝器、文房四寶……既多且精。伯父汪訪平篆刻別樹一幟。母親余氏更是出自“文藝傳家三百年”的七代書畫之家。舅父余紹宋是民國時期的大書畫家、理論家,與梁啟超、陳師曾、葉恭綽、于右任、黃賓虹等友善。清末留學日本,學法律,曾畫風霜雨雪四幅墨竹參加全日本書畫展,被日本皇太后重金收藏。回國后從政,官至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因不滿意北洋政府與法國簽訂的不平等貸款條約而拒絕簽字(即民國史上的金法朗案),憤然辭官回故里,專事研究學問,著有《畫法要錄》、《書畫書錄題解》。現此兩書仍為研習書畫者的理論典籍。其家鄉浙江,建有余紹宋紀念館。

幼年的汪新士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書林畫海文化氛圍十分濃烈的家庭環境里。耳濡目染,使他對書、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5歲開始跟隨父親臨帖寫字,15歲從伯父、舅父研習篆刻,臨摹西泠八大家作品。父親常教導他篆刻應“執刀如執筆”。1948年汪新士在他的《學印師承記略》中,對他這段經歷作過記述:“開年幼喜涂鴉,見家君臨池,心竊好之,退諸小則摹擬以為樂,稍長好為人書,即非所求者,亦贈之,至為可笑。弱冠學治印,辛巳赴龍游省覲舅氏余越園先生……”

汪新士生性聰慧,摹仿力很強,幾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有一次,他去給外婆拜壽,并帶著自己的書印作品求舅父余紹宋教誨。舅父展開一看,大吃一驚,以為是自己的舊作,贊嘆之余,正色地對外甥說,你不要摹仿我的字,這只能“徒具形似”,卻失去了個性。習字應多臨古帖,刻印要以“秦漢為宗”,多摹古印,多研書法及《說文》,始有所本;不能專攻一家,尤其不能摹仿近人作品,以求自立……

余紹宋見外甥汪新士資質聰慧,勤勉好學,1941年,將其介紹給從他學山水畫的韓登安學藝。韓登安名競,別號仲靜,書齋曰容膝樓。1933年入西泠印社,1947年為印社總干事、代理社長,也是書法篆刻界一大名家,其細朱文印人稱絕藝,尤擅多字印及小印。當時汪新士在浙江麗水縣碧湖鎮省立聯合中學藝術科就讀,其美術課教師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孫多慈女士。孫繼徐氏衣缽擅素描寫生。因有此淵源,汪新士除兼通正草隸篆四體書、詩詞、篆刻外,也善丹青,偶作墨竹,亦清新淡雅,意境幽長。

抗戰初期,韓登安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秘書,代省主席回信,時間比較充裕。汪新士常將自己習作寄給韓登安指點。韓登安不厭其煩地為其細加批改,評論指導,雖極細微處,亦不放過。汪新士1941年至1945年從韓登安函授學篆刻四年,功業大進。

汪新士十分珍惜韓登安的教誨,把有韓登安閱示的印存輯為八厚冊,鄭重地在封面題簽《汪新士學印初稿集成》。可惜這八本“印存”在解放初期汪新士赴上海讀書時未及帶走而散佚。族人汪德祥父子曾拾一冊,但被人用其背面作收谷賬本,后由族侄汪逸羽索回,得以虎口余生,成為手抄孤本。筆者曾見到過此殘本,見韓氏在每方印稿上都用蠅頭小楷批示:“茂秀”、“流走自然”、“有韻”、“尚佳”、“稍細則秀”、“此為嶺南一派,刀法筆意均佳”……并從字法、篆法、章法上親作示范。老一輩印學大師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嘆服。

抗戰時期,汪新士曾隨校逃難,衣物用品多有散失,唯保存的印譜及治印之具無遺,特別是1941年他在舅父余紹宋家鈐拓的《寒柯堂印存》八冊,均是名家為余紹宋所刻的用印,共2000余方,保存完好,足見汪老潛心斯道之志不移。

轉益多師師事王

抗戰勝利后,汪新士隨校回到上海,就讀于上海誠明文學院中國文學系。院長蔣維喬原是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校長,著名學者。汪新士親聆其授古典文學課,因此古文功底深厚,善吟詩作對,常自吟自書,一氣呵成,對仗工整,且時出新意。

去上海前,舅父余紹宋寫了一封薦舉信,將汪新士介紹給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老朋友、書法篆刻界一代宗師王福庵。

王福庵(1880-1960),名,字維季,別號持默老人,浙江杭州人。曾先后在北京、南京任中央印鑄局校正,創作官印關防。王福庵最工小篆,合以古籀,沉健圓潤,得二李奧秘,自成一家。治印穩實渾樸,挺秀停勻,直追秦漢,開創浙派新面貌,為當代所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福庵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風氣之先,與丁輔之、葉舟、吳隱、唐醉石等共同在杭州創辦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我國第一個研究金石書畫的學術團體,也是中國篆刻藝術的學術研究中心,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1911年,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中華民國國璽(解放前夕,被蔣介石帶往臺灣),就是王福庵刻的。

王福庵不僅學養高深,人格也十分高尚。上海淪陷時,汪精衛派人邀他去南京汪逆偽政府任職,他嚴辭拒絕,并刻了“山雞自愛其羽”一印以表心跡,曾轟動一時。他和其他幾位西泠印社創始人,后人譽為西泠創社“四英”的,約定終生不任西泠印社社長。他為自己治了一方印:“但開風氣不為師”。王福庵及余紹宋不畏權勢、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和錚錚鐵骨對汪新士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汪新士拜師王福庵前,韓登安曾多次向王福庵談及汪新士,說汪新士為可造之才。為鄭重其事,汪志莊還特意將自己珍藏的一頁扇面讓汪新士帶去作為拜師禮。王福庵展開一看,不禁一驚,竟是他父親王同(同治年間進士、大學問家)寫給太師秋圃夫子的書法作品,大喜過望。仔細欣賞,連說從未見過,但表示實不敢受。汪新士說:“父命難違,請老伯一定要收下。”王福庵這才站立起來,屏息沐塵,畢恭畢敬對著扇面鞠躬,三拜而受之,然后為汪新士的印屏題寫“新士鐵筆”,收其為弟子。

王福庵將汪新士收為入室弟子后,汪新士每周一兩次攜著自己的印稿,到王福庵的寓所求教。王福庵不吝指點,勖勉有加,鼓勵汪新士創出自己的風格。汪新士把老師的教導記錄在自己的《治印日記》上,反復領悟,并帶印泥把王福庵自刻的用印,鈐在宣紙上,以便摹刻。

1947年,汪新士臨摹王福庵1938年刻的一方蘇東坡詞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經反復領悟,將其數處篆法改動。王老看過后,大加贊賞說:“改得好,比我的更加緊湊。”后來親筆題詞勉勵這位高足:“勉力務之必有成”,稱贊他“好學力行,日有進境”。

少年得志躋身西泠

當時西泠印社的大師們大多住在上海,為讓這位高徒博采眾家之長,王福庵又領汪新士拜見寓居滬上的西泠老人丁輔之、唐醉石兩位摯友,拜其為師。丁輔之(1897-1949)名仁號鶴廬,收藏西泠八大家印500多方,其中浙派始祖丁敬的篆刻有72方,故顏其居曰“七十二丁庵”;唐醉石(1886-1969),名源鄴,號醉農,現代杰出金石書法家,在文物鑒定、收藏等方面造詣極深,18歲即為西泠印社創辦人之一,其外祖父李輔耀,因此而將孤山別墅連同花園贈作印社社址,以促成其事。自拜了這兩位名家為師后,汪新士便經常出入于丁、唐住所,求教于這兩位老前輩。丁、唐二老常在精要處加以點撥,以“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以古為師”、“印外求印”等語相勉,令愛徒得其精髓。在滬期間,王、丁、唐,以及馬公愚等,均向這位晚生出示了他們歷年珍藏的古今石章印譜,指點他精勘鑒別。汪新士花了兩年時間,將王、丁、唐的藏印共800余方,鈐拓成譜。在丁輔之親自督導下,學會了拓邊之法,達到“黑白分明,油光閃亮”的八字要求;并幾次親見唐醉石老師用切中帶削的滾刀法為其修改刻印,而得其真傳。

就這樣,汪新士在上海大學求學期間,在完成學校功課之余,遍訪在滬的書畫名家,穿行于眾師之間,同時廣涉前人碑帖,深研金石印章,上朔秦漢,下法鄧(石如)趙(之謙),功力益進,使其在風華正茂之年而頭角嶄露。其印因字設形、章法自然、平中見奇,富于筆墨情趣和金石氣韻。尤擅長邊款,沖切結合,筆墨情趣與金石斑駁相融洽,形式多樣,各體皆備,有六朝碑意。與此同時,他的書法藝術也達到相當境界,其書不留飛白,橫畫順勢直下并拖,豎畫則從輕出,一波三折,燕尾處挑筆,節奏自出腕底,顯得古拙厚重,結構天成,為他晚年在印壇自成一格打下了堅實基礎。

汪新士還為自己的篆刻總結了一套經驗:“運筆臨石之初,試收神攝氣以審度,平心靜氣以布局,沛然盛氣以發刊,則氣之所存,形神險巧俱隨之矣。”受到眾師贊賞,曰:“吾弟實為我浙后起之第一人也!”“十年之后,未有不名家者!”

汪新士轉益多師,書法篆刻藝術造詣已達到相當水平。1946年,汪新士由恩師王福庵、韓登安引薦,加入了西泠印社這所篆刻藝術殿堂。當年與他同時入社的有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張大千時年48歲,他24歲,是當時社中年紀最小的,直到現在還保持著這個紀錄,可謂少年得志。抗戰前,西泠印社社員每年清明、中秋兩節各聚會一次,每次一周左右,在一起切磋技藝,開辦展覽,交換收藏。1947年重陽,是西泠印社抗戰勝利后補行成立40周年紀念會,汪新士有幸列其中。是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各位老前輩談古論今,揮毫奏刀,樂也融融。汪新士置身其間,感到受益匪淺。2001年夏,汪新士向記者出示了1947年秋西泠印社補行40周年紀念的社員合影照,留影者多為鶴發銀須,或屆中年,唯汪新士少年英俊,西裝革履,風度翩翩。50多年后,重睹舊物,歲月磋砣,汪新士不勝唏噓。西泠創建近百年,先后入社的不到300人,照片中的50多位早期社員,至2001年夏,健在的只有他和晚他一年入社的高式熊、方去疾而已。

刻印娛親書藝姻緣

1948年,汪新士完成了大學學業。1949年7月入上海華東新聞學院研究班(復旦大學新聞系前身)。為研究班授課的是范長江、惲逸群、王中等我國著名報人和新聞理論家。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急需無產階級新聞人才,研究班的學員只學習了一年就畢業了。由于碰上特殊時期,汪新士正好成了民國的最后一屆大學畢業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最早一期新聞研究班學員。

解放前夕,汪家已家道中落。原來,汪新士的父親汪志莊有兄弟四人。祖父汪乃恕去世后,父親分得良田1600畝,加上祖母的一份,共3200畝。汪志莊辭官歸隱后,在家鄉辦報紙,興實業,開電燈公司,建電影院。他秉承祖上遺風,樂于施舍,助人求學,嘗謂:身外之物不足惜,但求溫飽足矣;縱使千金不復來,亦復何憾。有一次,家鄉一廟宇倒塌,和尚到汪家化緣,汪志莊將賣田準備給兩個兒子的學費悉數捐給廟里。諸如此類的事不勝枚舉。1948年,汪志莊60歲生辰,汪新士專為父親治了“守拙歸園田”、“老不求名語益真”、“千金散盡還復來”、“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世冥”、“我愿慈闈多福壽”等20多方石印,收在他解放前印拓的《娛親印存》中。汪新士以刻印娛親,一時在師長、親友中傳為美談。舅氏余紹宋在《娛親印存》扉頁上題辭:“娛親之方法不一端,而以刻印娛其親則前人尚未有。開年此刻實為創舉可嘉也。”

1949年解放初,汪新士與小他6歲的張明之(原名張明珠)結為伉儷,說起來,這也是一段“書藝姻緣”。

汪新士就讀的上海誠明文學院,校址在上海市閘北區。淪陷時學校遷到江西上饒,院址被基督教辦的孤兒院占用。汪新士的老師韓登安知道后,當即給其同事的外甥張九如寫了一封信,請他為汪新士解決住宿問題。汪新士搬到張宅亭子間與張九如同住。亭子間里放有一架風琴。汪新士在中學時是歌詠隊長,會鋼琴,經常與音樂老師的提琴伴奏演出。張明珠初中畢業時,代人上過音樂課,自己彈風琴伴唱。聽到汪新士用和聲彈風琴,十分羨慕,就跟著學彈起來。她又想考高中,汪新士就幫她復習國文,這樣便日益親近起來。張明珠從小由外婆撫養長大,和外婆最親熱,而外婆經常稱贊汪新士勤奮好學,品行端莊,十里洋場,從不涉足。九如心領神會,就去杭州找袁家舅舅和韓登安當介紹人,把三妹許配給汪新士,造就了這段姻緣。

生命谷底 秦磚漢瓦

汪新士在華東新聞學院研究班畢業后,開始準備分配他到山東《大眾日報》,后考慮到他夫妻分居兩地,改分配到上海鐵路局政治部宣傳部,創辦《上海鐵道報》。宣傳部長見他擅長書畫,將其留在宣傳部工作,并編寫《鐵路宣傳員手冊》。1953年,鐵道部創辦上海鐵路電訊信號專科學校,缺乏師資,讓他改行任教員。1956年鐵路教育大發展,鐵道部又在武漢籌建鐵路運輸學校,汪新士同夫人張明珠一起調到武漢。汪新士任語文學科主任,張明珠在校圖書館工作。

1957年,整風“反右”開始,汪新士一下子跌進了人生的低谷,這場運動改變了他以后的大半生命運。

整風運動初期,汪新士聽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最高國務會上的講話錄音,毛澤東說,人長了嘴巴有兩個功能,一是吃飯,二是講話,你不能不讓人講話。大鳴大放時,小組推選他執筆,寫了一篇文章《救救我們的肚皮》,意思是不讓人發表不同的意見,光吃飯,肚皮會撐破的。學校聯系到他是大地主、大資本家出身,將其劃為右派,因他不認錯,又“升格”將其打為反革命,開除公職,判刑四年,投入監獄勞改,1961年方始出獄。

在此以前,他拿的是副教授級工資,每月96元。失去工作后,只有妻子一月59元的工資收入維持他夫妻和四個孩子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那正是三年困難時期,精簡城市人口,號召居民下鄉,下鄉者除由政府負責路費外,還給200元安家費,帶小孩的另有補助。汪新士一咬牙,于1962年帶著10歲的女兒新立和6歲的兒子迎超,下到鐘祥縣長城人民公社肖家店孫家彎生產隊。肖家店是鐘祥縣最落后的地方,缺水缺肥,每個工分只有4分錢,一年中有半年吃返銷糧。

雖然隊里看他是個知識分子,沒有讓他做田里的農活,只安排他給生產隊放牛,但生活還是十分艱難,煮一鍋稀飯吃三餐。他同隊里的老鄉一樣,喂養了幾只雞,把下的蛋拿到鎮上去換點鹽油醬。10歲的女兒汪新立幫他放牛、洗衣、碾米、做飯和照料弟弟迎超生活,喊周圍社員為大伯、大媽,農民都很喜歡她。

昔日的篆刻大師,在政治上、生活上都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但生性樂觀和性格倔強的汪新士在艱難的歲月里沒有失去信心,仍癡迷于他賴以為命的篆刻藝術。白天要放牛、做飯、洗衣、種菜,只有夜晚才能拿起刻刀。沒有電燈,他便用墨水瓶做成煤油燈,伏在煤油燈下潛心刻印,常奏刀至半夜一二點。腹中饑餓,就喝幾口用瓦罐在柴草灶里的余火煨熟的稀飯,抓一把咸菜,聊以果腹。生活上的困難他能克服,他感到最為難的是沒有刻印材料。開始他一方石章六面刻滿,后來帶來的幾方石章也用完了。一次他放牛路經一片瓦礫地,忽然想到了秦磚漢瓦,便參考秦始皇開國之印,試著在磨光的青磚青瓦上刻了幾方磚印、瓦印。拿到放大鏡下一看,連自己也驚呆了:這些磚刻、瓦刻別有一番風韻,那種金石斑駁的情趣,是人工難以摹仿的。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在鐘祥期間,他共刻了60多方磚、瓦印。每刻完一方印,他都要在煤油燈下,用放大鏡仔細觀賞把玩,感到樂不可支,寵辱皆忘。

篆刻作品文物收藏

1964年毛澤東主席正式出版了他的詩詞37首,北京榮寶齋準備舉辦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展,向全國征集書畫印作品。西泠印社、東湖印社為此向社員轉發了通知。為表達對領袖的崇敬和愛國之忱,汪新士決心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把毛澤東詩詞的精神用篆刻轉換出來。通過反復研讀,他發現毛澤東詩詞雖只發表了37首,卻涵蓋了從“五四”運動到社會主義建設近半個世紀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史實,是一卷偉大的中國人民革命史詩。于是他找到了創作的主題:“一幅悲慘壯烈雄壯瑰麗的長卷”。他從毛澤東詩詞中精選了34句詩詞,用三字句、七字句組合成了一組類似歌謠體的印刻———《毛主席詩詞集句》:

悵寥廓,江山如此多嬌;憶往昔,百年魔怪舞翩躚;驚回首,灑向人間都是怨;風雷激,紅旗卷起農奴戟;槍林逼,敵軍圍困萬千重;縛蒼龍,紅軍不怕遠征難;驅虎豹,紅旗漫卷西風;俱往矣,天翻地覆慨而慷;天下白,百萬雄獅過大江;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起宏圖,欲與天公試比高;同心干,六億神州盡舜堯;今勝昔,芙蓉國里盡朝暉;全無敵,掃除一切害人蟲;迎春到,風景這邊獨好;看今朝,神女當驚世界殊;歌一曲,環球同此涼熱。

在表現形式上,采取或方或圓,或長或短,或擬古或用今,共刻出印章46方,每方印分別用鐘鼎文、石鼓文、瓦當文、古璽文、玉箸篆、擬秦詔版、漢碑、魏碑、元朱文、浙派刀法、白石老人法甚至毛澤東書體等不同字體刻就。在風格上,浙派、皖派及明清和當代各大流派具備,而刀法上則是單刀、雙刀、沖刀、切刀、鑿刀等無不運用。其中用瓦片刻標題《毛主席詩詞集句印稿》、《中國人民革命詩史》、《一幅悲慘壯烈雄偉瑰麗的長卷》等八方,最大的一方直徑達15厘米,篆刻作者均署名“紅農”,取紅色農民之意,也指印泥的紅。這些作品凝聚了汪新士的平生所學,可謂篆刻藝術之集大成,也是汪新士篆刻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當時他還計劃結合《毛澤東選集》編寫長篇邊款,作為歌頌中國人民的革命勝利,但不久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汪新士未能如愿,此事成了他終身的遺憾。

1965年,《毛主席詩詞集句印屏》送榮寶齋展覽,好評如潮。但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沒有人敢公開宣揚。直到1986年,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書畫展在北京展出,這組毛主席詩詞篆刻作品,才重見天日。這些作品后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他獲得四枚紀念章。

20世紀90年代汪新士在深圳,香港記者問他,你治印60年,一生刻過一萬多方印章,你認為哪些印章是你的最得意之作?汪新士不假思索地說,是我在鐘祥刻的那些磚章瓦印,它們確是我傾盡心力,富有創造性的作品。

在劫難逃再陷囹圄

汪新士下到鐘祥的第二年春節,夫人張明珠從武漢趕來看望他和小孩。見他拖著兩個孩子在農村勞動,十分艱難,特別是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很難解決,意欲將小孩帶回武漢。但此事談何容易。因當初下放時,新立和迎超的戶口都隨父親轉到農村,要想再轉回城市,比登天還難。在苦苦作了一番思想斗爭后,汪新士一咬牙,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與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張明珠離婚,以便子女隨母將戶口轉到武漢。出此下策,實在是萬般無奈,但為了子女們的前途和今后免遭連累,他與妻子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這巨大的痛苦。張明珠攜兒女回城后,為負擔一家大小的生活,白天在學校上班,夜晚到職工夜校教課,含辛茹苦、艱辛備嘗,直到20年后汪新士重獲自由,他們夫妻、父子(女)才得以重新團聚。這是歷史所鑄成的人間悲劇。

當時汪新士在農村雖是改造對象,但他和村里的農民相處很好,平時幫社員寫信,春節為老鄉寫春聯,有時還教隊里小青年學書法、唱歌和識音樂簡譜。淳樸善良的農民沒有將他作“四類分子”看待,仍然親切地稱他為汪同志,隊里還安排他去教小學二年級。這使他感到了人間的溫暖。

但即使這樣的“好境”也不長,不久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一開始,就不準他再在耕讀小學教書。桀驁不馴的性格和不諳世事的書生氣又讓汪新士做了一大糊涂事,他竟然上書中央某大報,寫了一篇什么“建議書”,結果他被抓去無休止地批斗、掛黑牌、游街。身體上的折磨,他尚能忍受,而令他心里滴血的是抄了他的“家”,將他幾十年耗盡心血珍藏的書法作品、印章、印譜,包括他精心刻制的《毛主席詩詞集句印譜》的原件,統統抄繳一空,其中有陳伏廬(清末翰林、民國初國民政府秘書長,即陳叔通的二哥)和他的先師王福庵、唐醉石、馬公愚、韓登安等為其書寫的書法篆刻作品,以及1948年他為父親刻的多方印章。所幸的是,他侄兒汪樂夏在那艱難的歲月里,還是為他保存下了一些非常珍貴的作品和資料。那時,也許是汪新士對“文革”初期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政治風云有所覺察,或者是對自己斗膽上書中央提建議會產生什么樣的嚴重后果有所醒悟,他于1966年初將隨身收藏保存了20余年的兩本印存、兩幅印屏寄給了汪樂夏,并囑咐侄兒妥為保存。寄給侄兒印譜時,他無意中將1947年西泠印社補行紀念成立40周年的合影照及社員題名錄也夾了進去。汪樂夏受叔父重托,將印存、印譜連同那幀珍貴的照片視為生命,絞盡腦汁、冒著風險,不避艱辛地將其藏匿在大柜底、懸置于農村大屋的房梁上、包裹在破爛的衣物中,甚至多次轉移到親戚、同學、朋友家。盡管自己家也被抄,個人所珍愛的制印工具及帶紐石章被抄走,但三叔托管的這批文物還是躲過了十年浩劫被保存下來。1985年,他將這些東西完整無缺地送還了汪新士,后被收入到汪新士出版的《汪新士篆刻書法集》里。因“文革”時西泠印社也被抄,照片及題名錄已佚失。汪新士將那幀彌足珍貴的西泠印人合影照片贈給了西泠印社,使這一珍貴文物能留存于世,真乃不幸之幸。

1973年清理階級隊伍。汪新士不僅是右派、反革命分子,大官僚、大地主、大資本家的孝子賢孫,而且還清理出他二哥在解放初期逃往臺灣,表姐夫現在香港,有著復雜的臺港關系,加之他斗膽上書中央等罪名,在批斗會上由軍管會當場宣布將他逮捕,判刑15年,再次投入監獄。這年,汪新士50歲。

獄中收徒“高墻教化”

汪新士身陷囹圄,仍不忘他的篆刻藝術。他在獄中刻了兩方印章投寄《湖北新生報》被刊載。監獄領導見他有一技之長,便將其安排到監獄辦的建筑工程設計室繪圖。

在監獄的管理干部中,有一位21歲的統計員昌少軍,稍懂書法和繪畫,見獄中有此高人,便萌發了向汪新士學習篆刻的念頭。一天,昌少軍以到設計室統計數字為名,拿著那張報紙悄悄對汪新士說:“我想拜你為師。”汪新士會意地點點頭。當天晚上,昌少軍寫了一封拜師信。汪新士見昌少軍態度誠懇,便在獄中收了這位徒弟。當時汪新士住在設計室三樓的一間閣樓上,每天夜深人靜,昌少軍就悄悄溜進汪新士的住處。汪新士收上活動樓梯,蓋上木板,教昌少軍學治印,師徒二人浸沉在藝術的殿堂之中,經常“三更燈火五更雞”刻印到東方發白。學了一段時間,昌少軍學業大有長進,在一些書法繪畫展覽會上頻頻得獎。昌少軍便將自己這一奇遇告訴了荊州日報記者、書協會員魯家雄和江陵縣文化館館長、畫家肖代賢。魯家雄帶著相機到獄中采訪、拍攝照片。肖代賢與汪新士的老師唐醉石之子是同學,早就仰慕西泠印社,便趕忙來到監獄觀看了汪的作品,并和管理汪新士的指導員商量,讓汪新士為文化館辦的書法篆刻學習班學員講課。指導員斷然拒絕。

肖代賢見說不動指導員,又找到在荊州地委擔任領導職務的書法協會顧問張一正,張雖與監獄長是戰友,但監獄領導認為放服刑人員出去講課屬原則問題,不敢擅作主張,此事又被擱了下來。1983年肖代賢又找到荊州行署分管政法工作的孫華明副專員。恰好孫華明剛從省勞改局開會回來,他也聽說荊州監獄關有一名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員,才華出眾,便偕同肖代賢一道到監獄去了解情況。監獄長、政委見分管領導都這么重視,便應允了肖代賢的要求。但有個條件,汪新士只能在監獄中講課。這樣便由文化館出面,招收了30多名學員,在獄內辦起了一個特殊的書法篆刻學習班。辦班之前,監獄長、政委一起找汪新士談話,要他不要保守,表現好可以酌情減刑。

就在此時,沙市也辦了個50多人的書法篆刻學習班。沙市的學員聞訊后便趕到荊州監獄來聽課,學習班人數猛增到90人。監獄的會議室裝不下了,監獄領導在做了妥善安排后,只好作出讓步,將學習班搬到了工人文化宮。開始,汪新士在監外授課,后面還跟著一個獄警。后來獄方根據具體情況,認為沒有必要再這樣做,便不跟了。再后來又將汪新士調到獄外的基建隊描圖,這樣汪新士講課更方便了。

就這樣,汪新士在特殊的環境下以特殊的身份,為文化館開辦的三期書法篆刻學習班授課。

古有“高臺教化”之說,然而,荊州監獄發生的這段極富傳奇色彩的“高墻教化”的故事,可謂首開教化先河。這一舉措已在荊楚文化界及城鄉人民中廣為流傳。

鐵筆生花 再創輝煌

1985年,汪新士被提前三年釋放出獄,從此擺脫伴隨他27年的厄運。

1986年端午節,汪新士在荊州創建南紀印社。

1991年,汪新士來到深圳,創立了北斗印社。

至此,我國已有西泠、東湖、南紀、北斗“東南西北”四印社,汪新士是唯一身為東南西北四印社的印人。他還計劃再辦一“中原印社”,這樣便東南西北中都齊全了,可惜竟成遺愿。

2001年11月19日,汪新士剛過完80歲生日半個月,駕鶴而去。

2004年5月,汪新士的弟子出資出版了《汪新士紀念文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一级片网址|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精品777|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导航| 她的性爱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伊人中文网|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亚洲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一道本|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理论一区| 午夜啪啪福利| 无码'专区第一页|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精品黄|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91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另类视频|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成人二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久久五月天综合| 一区二区自拍| 日韩天堂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色综合中文|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网综合|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噜噜噜|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色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亚洲婷婷丁香| 秋霞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