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轟炸了夏威夷的美國艦隊及香港與馬來西亞的英國軍隊。這一天,美國在珍珠港損失了5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17架飛機。共有2343人身亡,876人失蹤,1272人受傷。
次日,美國和英國對日宣戰,中國對德國和意大利宣戰。當時,處于絕望中的蔣介石趕緊給美國總統羅斯福拍了一份電報,表明中美兩國已結成聯盟,將共同對付法西斯的瘋狂侵略。
美國派遣約瑟夫·史迪威將軍于1942年3月6日抵達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第一次見面,他就通知蔣介石,他將指揮在中國、緬甸和印度戰場的所有美國軍隊。史迪威是蔣介石的參謀長,照理說他應該接受蔣介石的命令,但是,史迪威往往在關鍵時刻抬出美國總統羅斯福,把蔣委員長給硬生生地壓下去。這樣,時常弄得蔣介石很不高興,兩人有時竟為一點小事吵得驚天動地。
此外,史迪威是帶著某種野心來到中國的。對此他起初還是深藏不露,后來干脆不加掩飾了,他想取代蔣介石作為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官的位置。
平時,蔣介石稱史迪威“刺兒頭”,史迪威也不甘示弱,在暗地里把蔣介石叫做“花生米”(無聊的小人物)、“小響尾蛇”(愛吵架的人)。兩人關系鬧得很僵,蔣介石決定要尋找機會,整一整這個“刺兒頭”。
第一次緬甸戰役于1942年頭幾個月打響,5月份以失敗撤退告終。當史迪威看到撤離顯然是不可避免時,他甚至連蔣介石也懶得通知一聲,他一個人決定把部隊分散成小隊,撤出緬甸,開往印度。
可是事前蔣介石就下了命令,萬一戰事失敗,中國軍隊就撤到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再從那里回國。史迪威輕而易舉地就撤消了這道命令。
一聽說史迪威擅作主張,蔣介石心中有氣。他和史迪威來了個針尖對麥芒,馬上給在緬甸的中國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拍了一份電報,命令他及時回國。盡管史迪威對集中部隊表示悲觀,但杜聿明還是想方設法集結了三個師的兵力。他們成功地殺出一條血路,撤回國內。對此,史迪威大為惱火,一回到重慶,馬上給蔣介石寫了封信,說蔣介石不應該與他手下的將軍直接聯系。
蔣介石看到來信,不動聲色,隨即組織召開了一次緬甸戰役檢討會。他先請史迪威介紹了本次戰役的基本情況。這位耿直的美國將軍侃侃而談。他的中國話生硬有力,跟蔣介石的寧波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首先分析了自己的作戰思想,并自我贊譽,說他把當今最先進的電訊設備和武器都用上了,可是由于中國軍人不了解他的戰術意圖,所以直接導致戰役失敗。他還說有的人(指蔣介石)在背后搞瞎指揮,戰役豈有不失敗的。
會上所有的人都靜靜地聽著,沒有人敢說一句話。良久,蔣介石冷冷地說:“史迪威將軍先進的作戰思想固然令人信服,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輸掉了戰役,再怎么說也是無用的。況且,我們中國軍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絕不會降低自己的人格,躲到國外去。”在座的國民黨軍官聽了,不失時機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史迪威的臉上青一陣,紅一陣。他“噌”的一聲站了起來,指著蔣介石吼道:“你這粒花生米,胡說八道。如果沒有你在暗中操縱,戰役早就勝利了!”
這下,蔣介石也坐不住了。他把茶杯往地上一摔,狠狠地說:“娘希匹,槍斃!”
史迪威聽了,頓時揚長而去。他回到住所,給羅斯福總統拍了一份電報,說蔣介石要槍斃他。羅斯福拍電報給蔣介石,要他謹慎從事,否則他會停止對中國戰區的一切援助。
幾天過去了,蔣介石對史迪威秋毫無犯。史迪威找到蔣介石的一個貼身警衛,打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警衛的話讓他大為惱火,原來蔣介石情急之下,用濃重的寧波口音吼的那句話是“強辯!”。這個笑話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流傳,史迪威成了大家的笑柄。

史迪威受了蔣介石的氣,一直懷恨在心,尋機報復。當時,中國在享受租借法時沒有別國那么“平等”。英國、俄國和其他受援國可以在自己的國家內把美國的援助用于自己認為合適的地方,只有蔣介石必須把他的要求一項項地呈報給史迪威將軍。如果史迪威認為發放給中國軍隊的某批援助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他就可以予以扣壓。
史迪威剛來中國時,給國民黨政府帶來了500萬美元的貸款。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到來是不歡迎的,但那筆貸款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快,兩人在對這筆貸款的使用上產生了分歧。
當時中國的通貨膨脹已經很嚴重了。“苦力隨身帶有50元”的現象使史迪威十分震驚。隨著戰爭的延續,貨幣不斷貶值。針對現實情況,史迪威主張把這筆錢的80%用于購買大米、布匹、食油、鹽以及燃料。否則,他將撤回貸款。
蔣介石聽了史迪威的主張,不斷地點頭,連聲說:“好,好!”史迪威以為蔣介石同意了他的要求,便放心地把這筆錢給了蔣介石,心想:這回,你總算乖乖地聽了我一次。
沒想到蔣介石用這筆錢的80%買了軍用物資,20%用來發軍餉。史迪威知道結果后,大發脾氣,來到蔣介石跟前,說蔣介石總是違背諾言。蔣介石聽了,冷冷一笑,說:“我幾時答應過你的要求啊?”
原來,造成這次沖突的原因仍是蔣介石的浙江方言。史迪威會說漢語,不需翻譯。但是,除了蔣介石的老鄉之外,連其他中國人都覺得蔣介石的話難懂。當他說“好”時,他意思是“我知道了”,并非表示同意。還有,蔣介石還喜歡點頭,即使他不同意說話人的觀點,他也不斷點頭。
本來,史迪威想仗著羅斯福總統給他的特權,壓一壓蔣委員長的氣焰,出一口胸中的悶氣,沒想到又被蔣介石給耍了一次。
1944年9月,由于軍事前線吃緊,蔣介石十分禮貌地請求史迪威把手下的中國軍隊調一部分保衛云南省的龍陵。緬甸公路從這個地方橫穿而過,而且當時此地正處在日軍的壓力之下。史迪威拒絕了這個請求,并火冒三丈地電告馬歇爾要求給蔣介石寫一封口氣強硬的信,逼他聽從自己的命令。
馬歇爾親自口授了這封寫給蔣介石的信,再簽上羅斯福總統的名字。信直接送到了史迪威的手里,這封信他讀得津津有味。信中以強硬的措辭要求任命史迪威為“不受限制地統率所有在華部隊的最高軍事長官”,并不加掩飾威脅說,美國有可能撤回對蔣介石的一切援助。為了享受一下勝利的喜悅,看看死對頭的狼狽樣,史迪威決定親自去送這封信。他走進會議室,把未經任何刪改的漢譯文交給了蔣介石。蔣介石讀信時十分平靜,沒有讓史迪威享受到勝利的喜悅。散會后,史迪威得意地對別人說,他給這粒花生米塞了一把紅辣椒。
事后,蔣介石像他的侍從們常常看到的那樣,大發了一通脾氣。蔣介石絞盡腦汁,讓宋子文給他出主意:怎樣除掉史迪威,同時,又能保住租借物資。
他倆合謀決定向羅斯福攤牌,于是電告總統,說史迪威嚴重損害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不利于聯合抗戰日本人,要求立即召回史迪威,另外派人。這時羅斯福終于意識到讓史迪威繼續呆在重慶已沒有必要,他答應蔣介石另外派人取代史迪威擔任他的參謀長。
不久,史迪威被召回美國。臨行前,蔣介石授予他青天白日特別勛章。史迪威臉色鐵青,拒絕了這個獎賞,但他咬牙接受了隨后舉行的告別茶會的邀請。告別會上,蔣介石得意洋洋,口若懸河,稱史迪威是“最有中國味的美國軍官”。史迪威則悶悶不樂,一言不發。
1944年8月17日,這位“刺兒頭”飛離中國,一去不復返。